搜索
姚筱红的头像

姚筱红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7/01
分享

温暖“北京炉”


立冬刚过,母亲一个电话说家里已烧“北京炉”了,要我们周末回家吃饭,想到一家人又可以围着“北京炉”欢聚了,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涌上心头。


西南的冬天,时常有散落细雨,给人以阴冷潮湿的感觉。当气温下降到零度,大多会出现凌冻,这时,便是西南“天无三日晴”的真实写照。让人无可奈何,唯有期待。遇到这种时候,老人们会数九:“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路上行人把衣担;九九八十一,庄稼汉在田中立。”老人们说,把九数完,冬天就过去了。于是,一代传一代,数九成了老人们的习惯。


其实,年轻人也在心里默念,数着数着,往往冬天真的就过去了。尽管这样,冬天还是倔强着,让你想,它有值得度过的理由。


 冬天可以等候雪的降临。当天空中开始飘雪,冬的浪漫开始,人们惊喜、期盼雪覆盖。但西南的雪,是如此的吝啬,有时飘落几颗,惹你欣喜,还等不到你若狂,就隐了身去。有时雪花高兴,飘飘洒洒下个一天一夜,会让大地银装素裹,人们会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这时,青年人会拿起相机,邀约着去照雪景,体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然后留下难忘的一刻。


冬天还有一个值得度过的理由,是围在炉灶旁,烤红薯、糍粑、黄糕粑,把西南的美味,送给味蕾。让味蕾和喜悦一起跳舞,一起歌唱。也有喜欢在炉灶上烤葵花籽、花生的,边吃边想久远的故事:“麻屋子,红帐子,里头睡个白胖子。”边吃边聊天,惬意,也就来到了慢长的冬季。


要想得到惬意,炉灶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西南人冬天离不开的宠物。但炉灶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儿时的记忆中,西南人的取暖炉灶是炭火炉。底座为木制架子,上面是铁火盆。架子有圆形和方形之分。圆形身小,秀气,好看,是炭火炉中的小家碧玉,但围坐不了几个人,适合讲究的人家或家里人口少的用。方形较大,脚可以踏在木架上,虽谈不上大家闺秀,但外观给人以脚踏实地的感觉,且可以围上十来个人取暖,是深受大众喜爱的。火盆里的燃料,是专门从伐薪烧炭处买的。炭火可以烧得通红,睡觉时,只需要用炭灰把火盖好,次日起床后把灰刨开,让炭火亮出来,再添上新炭,火很快熊熊燃烧。一天又一天,冬季慢慢度过。这种取暖方式,灰多,如果不开窗,还容易二氧化碳中毒,但它的好处是简便易行。



随后,有一种以煤为燃料,叫“北京炉”的铁炉应运而生。于是,家家户户过冬换成了“北京炉”。“北京炉”有矮桌子那么高,由炉体和烟囱构成。烟囱排出碳气,炉体用于取暖。“北京炉”面板是方形的铁板,传热快是它的优势。将面板架在圆桶形的铁炉上,既能取暖,还可以当饭桌。炉子上可以煮饭,炖肉。有了这个宝贝,冬天不难熬了。一到冬天,有老人的家里,早早的用起了“北京炉”。用的过程中,只要勤于收拾煤灰,“北京炉”实在是个太好不过的家伙。它可以提高整个房间的温度,而且全身暖和,感觉其乐融融。


后来,电暖炉流行,源于取暖方式简单,买来就用,不需要添煤,更不需要收拾煤灰,给懒人、特别是年青人制造了更多的玩耍时间。于是,大多数人家的“北京炉”被电暖炉取而代之,但减少麻烦的同时,少了些许乐趣。


再后来,空调流行,外观好看,有挂式、立式之分,功率有二匹三匹之分,且不说享受她的感觉令人惨不忍睹:人在房间,脸好像在非洲,被吹得干滋滋的,泛着腥红,脚被搁在北极,整个一个冷嗖嗖,更不用说没有围坐和其乐融融的氛围。但碍于她的流行和富丽堂皇,爱慕虚荣者,却趋之若鹜。


渐渐地,人们也看到了空调的弊端,用空调取暖的人家悄悄采用空调加电暖炉取暖。但空调仍然是办公室取暖的唯一选择。不过,美女们也有招,悄悄弄个“加湿器”摆在空调旁,以抵抗空调对肌肤的侵蚀。虽然男人也感觉到空调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是不好意思用“加湿器”,任由肌肤干燥,腥红。


相比,老年人就实在、理性得多,尽管煤的价格上涨了许多,但有老人的家里一到冬天还是对“北京炉”情有独钟。爱慕虚荣者虽然不用“北京炉”,一旦遇到有“北京炉”的地方,一定会蹭过去,感受那份温暖。人们不得不承认,空调表面上可以取代供暖,但无论如何不能取代“北京炉”制造的那份温度、温馨和惬意。


 那天,母亲的电话,就像一下子给我打了鸡血,浑身卯足了劲,期盼着周末的到来,好去感受“北京炉”的那份温暖。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谢谢审核老师!

姚筱红   2018-07-03 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