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学韬的头像

杨学韬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3/18
分享

从《江雪》等诗篇看柳宗元的双重人格

从《江雪》等诗篇看柳宗元的双重人格

 

1、《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伦理本位的中国文化的理想目标是和谐,追求天人合一,人与社会合一,内在的我与外在的要求的我合一,主体的追求以客观的要求作为参加进行自我调节,实际上就是让主体消融于客体之中,是人格意识的不断孱弱甚而消失。

道家宣扬物我两忘的境界,在那样的境界里不受任何牵累,逍遥自在:“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消遥游》)人若是排除一切感性,“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便可以超脱一切,成为“真人”。

儒家鼓励入世,孔子一再强调要克己,要遵从礼的规范,在“仁”的圣光下,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暗淡,以至生命都微不足道了:“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如是个体的独立人格彻底泯灭了。在独立人格遭到根本摧残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心理平衡,便产生了双重人格。

     柳宗元的《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这首颇负盛名的七言绝句是作者任柳州刺史时写的。诗中称曹侍御为“骚人”,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般美好的描写来烘托他,是柳宗元对友人寄诗盛情的致意。环境如此优美,如此清幽,“骚人”并未忘情于山水,而是在匆匆行程之中“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投诗给贬谪柳州的友人,“遥驻”而不是过访,望“碧玉”而兴叹,寄诗表达怀友的深情。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表达了作者怀念“骚人”,也暗含“骚人”寄诗中怀念作者的无限深意。春风和暖,潇湘两岸,芳草丛生,蘋花盛开,朋友们能够于此相见该多好啊,然而终是不能,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欲采蘋花”相赠而没有“自由”。诗的结句是全篇的诗眼,诗的寓意所在,一如沈德潜所言:“欲采蘋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献之于君未由意,与《上萧翰林书》同意,而词特微婉。”

       柳宗元素有远大抱负,积极用世,不幸因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奉诏进京,可望在朝为官,不料朝庭又改变了主意,三月后又贬到更边远的柳州,宦途渺茫,官场失意,而他积极进取的思想并未泯灭,内心的骚动使作者心潮不能平静,因而诗中有“欲采蘋花”之意;但改革失败后屡遭流放的现实令他却步,进而发出了“不自由”的慨叹。

       《江雪》则是借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怀。诗中是这样一幅空灵剔透,辽阔广大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披蓑戴笠的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之间是这样的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品性是如此的清高,性格是如此的孤傲。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柳宗元屡遭迫害、打击、受挫之后,他企图逃避人生,逃避现实,逃避失败,消极避世的心理,残酷的现实造成了柳宗元人格的分裂,形成了他的双重人格。

        这种人格的双重性,诚如孟子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柳宗元被贬谪流放,既有“欲采蘋花不自由”那样的愤慨与咏叹,又有歌咏隐逸之士“独钓寒江雪”那样的超凡脱俗,通过复归自然的方式保全自己的名节,保持自己的独醒精神。这种双重人格正是在独立人格遭受残酷摧折下,为保持作者心理平衡的心然结果。

 

参考文献:《庄子,消遥游》《论语.卫灵公》刘再复《性格组合论》高瑞泉、袁正国《人格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