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学韬的头像

杨学韬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08
分享

《茶悟》

品茶,就是品人生。

品茶,是一种境界,一种至情至性的境界。

品茶,是心灵与茶的交流。茶与茗者通过水晶般的液体达到心性相印。

茶水,是茶久远深处流出的心意。

何以说“茶道”,茶就是“道”,所以,“茶道”是一种得仙得道的境界。

古人品茶又叫“茗”,“茗”或许就是“悟”,茗着那水晶般的液体,轻轻的圆润,让每一粒茶的分子从唇齿间润过去,从腭与舌尖、舌面轻轻滑过去,口里的金精玉液与那水晶般的茶液幽通的过程,犹如与仙女口交时美妙而永无穷竭的回味!与茶结缘,就是与仙界结缘,茶与茗者长相厮守,永久相依,不离不弃。

茗就是“悟”。从茶悟人生,从茶悟万物。

故有“茶禅一味”之说。

僧人皎然爱赋诗,好饮茶,人称“诗僧”、“茶僧”。他把禅学、诗学、儒学合为一体,静心、自悟,且贯彻到茶道中,在饮茶中求得美好韵律,精神开释:“一饮开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即是说,饮茶可以静心、得道、开悟。

南方有嘉木,绿叶而素荣。汲日月之精华,濯雨露而清扬。

传说伏羲悟茶是为了普救众生,他遍尝百草而识治人之病的中草药。他尝百草身中剧毒,奄奄一息,昏眠茶树之下,恰一茶叶由茶树上飘落他的口中。这是一片神叶,她竟然解了伏羲身中之剧毒!从此,茶文化延续5000年。茶不仅成为解毒良药,还成为东方神州的国饮。茶与伏羲心灵相通,伏羲之悟,是通天彻地之悟,是人与物界心灵的沟通。茶要救人,宁可粉身碎骨,牺牲自己。人与万物为邻为友,共生于天地之间,共得天地之灵气,而茶与人乃万物之中最得以心照心,人与茶是终身相依的挚友,不相背叛,互不藏奸。

茶品至高无上。茶不择贵贱,她给“汗滴禾下土”的耕者解渴解乏;给消闲度夏之士,谈诗论道、品茗修性者以雅兴;给谈商论价的儒商名贾以商机;给儒相政客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做一个包装;给山村野夫一个唱山歌的亮嗓子;茶不分国界,给古往今来,走南闯北的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一条灿烂的通天大道。

茶为国饮,诗为文萃。茶是品的,诗是吟的。茶与诗品类相近,性灵相通。茶中有诗,诗中有茶;茶为诗表,诗为茶魂;诗是茶,茶是境;茶之清淡融于诗,即诗之清雅;诗之灵秀注于茶,茶则回甘。故苏东坡吟:“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晋人张载《登成都楼》诗:“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为后世好品茶者所传颂。至此以下,唐宋元明清文人墨客,有关茶辞赋的滥觞绵长而浪漫。宋诗人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有300多首诗吟咏到茶。诗与茶的结合成为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永恒主题。

名山出名茶,名茶依美人。

茶给深居禅寺的妙玉,妙论茶道,巧悟禅机,戏结兰心予机缘。妙玉那“一杯为品,二杯即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牛饮”之论,谁说是羞那愚顽不化的贾宝玉不懂茶道,那分明是讥讽贾公子不解风情!贾宝玉不但不能深窨茶道之高底,更不解妙玉良苦的用心,先是命将那贾母吃了半盏,递与刘姥姥吃过茶的成窑五彩小盖盅搁外头去,嫌腌臢不要了,却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一绿玉斗拿来斟与宝玉,泡茶用的水,更是从太湖边上的元墓蟠香寺里梅花上收的雪,是储在鬼脸青的花瓮里,埋在地下五年后,才开出来的。妙玉虽自称“槛外”人,但确难脱凡心,她暗自倾心于贾宝玉,却处处躲躲闪闪,明递玉杯,暗传秋波。一绿玉斗梅花雪茶,非常微妙的传达出妙玉的此段幽情。如此说来,茶又是引桥牵线的红娘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