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学韬的头像

杨学韬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7/28
分享

乾隆进士刘慥

乾隆进士刘慥

刘慥家结庐永北府清邑街,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人的人家一样,他家的大门和墙头盖的也是茅草。干茅草容易被风刮走,人们又要在茅草上面压一层土。有一年,刘慥家大门上,突然长出一丛茅草,过了些时日,有一对异常美丽的鸟来此筑巢,不久,产下了卵,又过了一些时日,竟然孵出了两只幼鸟。后来,那幼鸟会飞翔了,它妈妈带着它们绕着刘家的院子飞了三匝,才依依不舍的飞走了。有人说那是凤凰。

凤凰飞走的那一天,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打破了刘家小院的宁静。一个小生命出世了,他就是刘慥。

童子年年长,龙门年年开。

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

在家乡童谣歌吹的时节,刘慥一天天长大了,无论是放牛还是割草,他总是要偷空在地上或者沙滩上写字,回家的时候,常常骑在牛背上朗诵古人的诗歌。他七岁那年,父母非常理解他渴望读书的心情,准备送他去上学。

刘慥上学的头天夜里,他的先生作了一个梦,睡梦中,有一只仙鹤翩翩降落在堂前,只见那只白鹤嘴里衔着一本书向他频频点首,梦中醒来,甚觉诧异。

第二天,刘慥一大早就匆匆来到学堂。当他来到学堂的院子中央,远远的就看见先生端坐在堂上,他来不及细想,走上前去,进了大堂,纳头便拜,不曾想手里的书没处放,便把书衔在嘴里,叩了三个头。行过拜师之礼,刘慥站在一边,先生仔细打量一番,这个新来的学生,天庭饱满,额头放光,长身伟干,美丰仪,体丰硕,器宇轩昂,气度不凡;又懂礼节,行礼之时,口中銜书,莫不是昨夜梦中的白鹤?此人必定不凡,将来定成大器,今后一定要悉心教导,可别误了国之栋梁。

刘慥字君顾,学成,进京殿试,果然于乾隆二年(1737年)考取二甲进士,经复试,选人翰林院为庶吉士,在翰林院时,朝廷大臣见其刚正不阿,才华出类拔萃,散馆时,留任翰林院编修,刘慥在翰林院听到朝廷下令“豁免丽江之夷丁课,鹤庆之站丁银”。联想到家乡永北金沙江边少数民族遭受金课的痛苦,于是向皇帝大胆陈词,请免金课。原来,永北金沙江畔出产金沙,自古以来便有外地流落到此的贫民在此淘金。因为是在江岸淘金,江水上涨时便难于淘金,水位下降时有的地段才有收获。而淘金者来自四面八方,时多时少,居留无常,产量不稳定,但从明朝以来,朝廷便在此规定了黄金税课并由地方政府按年征收,上缴朝廷。由于上述原因,淘金工人走了,课税就落到沿江少数民族头上,而沿江少数民族素不淘金,反受其累,有的贫困破产,有的逃往外地,旧官去,新官来,谁也不管受累者的死活。刘慥生在永北,对于金课的灾难,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是无机可诉,现在虽属朝廷新进小官,但善良心怀鼓舞他为民请命的夙愿,于是向乾隆帝交了《请免金课奏》。乾隆帝看后,令云南督抚查办,督抚又令永北府查办,永北知府钱恒实地勘查后,向省宪禀告:“确有此事,并无虚言。”

再经省宪奏转朝廷,往返周折数遍之后,终将正课减免一半。其他苛捐杂派全部豁免,沿江少数民族百余年的苦难,一时得到解脱,居者安,远者来,逃者归,人们感激不已。但此事在奏本时,与刘慥友好的同事,个个捏着一把汗,十分为他担忧,深恐触怒朝廷,吃罪不小。直到查明禀准,大家才免除忧虑。正如云南五华书院山长檀萃说的“云南金课之病民,永北为甚。其时大吏争之,群众为之论说之,卒不得,公以茅新进之臣,慷慨直陈于殿陛,数百年之累遂轻,公之以忠诚自结于上者,先自于此。”这就是刘慥为民请命的开始。

刘慥在翰林院时,由于人品才智得到当朝宰相张廷玉、鄂尔泰等的器重,于是推荐朝廷,先后任命为四川顺庆府、重庆府,山东曹州府知府等职。刘慥在曹州三年中“浚河道,建考棚,善政毕举。”乾隆南巡时,来到曹州,刘慥以制好的水利蓝图四十八条呈见,得到乾隆的称赞。于是调任苏州知府。时苏州为全国富庶的江南大府,刘慥“励操守,肃官箴,决冤狱,咸得其情。”再加之注重文化教育,“造士有方”,选贤用能,苏州人士莫不慕其高尚品德。朝廷认为,大府也不能尽其才能,又调升镇扬道监司。福建按察使,再升河南、山西布政使并署理巡抚职务。

刘慥在河南时,因黄河泛滥,冲决杨桥,千里之地,备受灾害,刘慥以身作则,住在船中五个月,指挥防洪,赈救灾民,人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署理山西巡抚时,又逢严重旱灾,飞蝗遍野,刘慥身为二品大员,仍然深入民间,指挥抗旱灭蝗,取得丰收成果。可是到深秋时又遇连绵大雨十日,汾河、沁河被冲决,人们流离失所。刘慥及时指挥抢救,终于转危为安,没有酿成大难。

刘慥在河南时,因防洪住船五个月,患了严重风湿症,右体麻木,饮食起居都感困难。于是奏准解职回乡。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己(1767年)携带家属回到永北青邑故居。回乡后,虽然身患重疾仍热心于地方事业,如赞助兴修水利,伸张社会道义(学韬记得年少时曾读过盟川桥功德碑记,其中就有“刘慥捐银二十两”的文字)。

刘慥篡修《乾隆永北府志》。留下的文章诗作有《请免金科奏》《永郡新设义学碑记》《节妇阮氏传略》《程海观水》《学舍书灯》《程河观鱼》《春日登西山关二首》《初春游龙潭三首》《万寿宫告成恭纪》《和鸣集》(刘慥文集)《词馆课艺》等。

刘慥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年(1767年)秋病逝,终年六十一岁。

(附录)

刘慥墓志铭——

翰林院检讨鹤庆州人蒋祖培撰。公讳慥,字君顾,号介亭。其先江西安福人。始祖时炫公自明时游滇之北胜,卜清邑而居焉。历三世迄祖笃生公,诗书叶贤哲代,生父景传,遂大其门闾,以明经受云州司训。先民典型,为时宗仰。生子长恂,次慎,皆庠生。先公卒,公其季也,始歧疑,季伟天成,七岁从父景传公教读汛稼山莊,记诵之敏,颖悟之奇,若夙慧焉。年十四随父之云州任,益肆力于学。著啸梅堂时艺。胡刺史忽见而奇之。罗致门下,躬为指授,学大进,文愈宏,渐博肆。弱冠游郡庠,名籍甚。继以景传请告回永,未几卒。公致哀尽礼之余,授徒讲学郡守汪公峤孙,下车闻其贤,延掌双龙书舍,一时从游者多有成就,其后有登贤书,捷礼闱者,岁科,试辙冠军。越丁卯,遂以文学选拔入贡成均。丙辰中顺天乡试、殿试,公登二甲,同选授庶常,已未散馆,公授编修,旋充一统志纂修馆,素悯永郡金课之累,因进书,便入告,下督抚议,减其课半。公之惠民为怀,见一斑也。以此侍从清华,学问人品,见知于桐城张相国廷玉,西林颚相国尔泰。壬戌,上特命拣堪胜方面之任,共列公,不踰年,出四川顺庆府,才能济焉,然冠一时,任九月,即调重庆,方半载,太夫人终于署,丁艰回籍,葬后起复。待山东曹州府。居三载,善政毕举,浚河道,建考棚。上南巡,召见公,以四十八绘图入告,大称旨,以循守目之,谓曹州不足以尽其长,即日调入苏州,苏为直省最剧郡,公励操守,肃官箴。治疑狱,咸得其情。苏人莫不畏慕其风裁。督抚重其廉能,奏升镇杨道监司。未一载,上特擢福建按察使。公入闽,维持风宪,明刑弼教,陈案为之一空。督抚军交章荐之。上朱批云:“朕谓此人为天下贤员,今果然不爽!”其受深知于圣明,千载殊遇也。居闽一年,随擢河南布政使,敷政邮优,以诚心达于上下。未几,河决杨桥,浸没千里,公疏浚赈恤,殚精竭力,躬处舟中五 ,时上南巡,次山左,豫省官有以接驾,便奏大吏勘水患不实者,上方怒,抚臣逮问,独公实心实事。仅薄谴。复命护巡抚事。公愈得尽力灾赈。豫人得公,饥溺犹已。咸趋事日夜兴筑,于是,决者塞,滞者通,淹没者出,水患已消。何其诚之感上结主,知下悉民隐,而大有造于豫也。无何,山西吏治疲敝,非公不能整顿,调转晋省,履任弥月,值旱,飞蝗蔽野,公亲身督率,力为扑灭。比秋雨涝,汾、沁河皆溢,抚臣震悸,入告上,特旨谓,公向日办豫水灾,娴于治水,命专督勘卹。公设法疏导,视豫灾尤加意,民赖以安。己卯署抚篆,山西武乡试,值大雪严冬,积劳之后,忽中风痿痹,公以右手足不仁,奏求解任回籍。上温旨慰藉曰:“尔非借病规避之人,可善为調摄,病愈来京。其眷隆之礼正未已也。”公得告,挈家南旋。于辛巳抵家。永北去鹤阳一江之隔予时亦家居,因往晤公,虽病挛犹健善饮谊意,丁亥,杪疾大作,竟溘然长逝,寿六十有一。越戊子夏夫人也逝,一兹岁嘉平七日,同葬于河口鸡心岭之源,予叨亲谊,令子侄属予为公表墓道,予向视公一书生耳。及其出词垣,历典大郡,卓卓为循良,迨进位为方伯。当危疑之时,捍卫大灾,銜大患,从容而奏非常之绩,其学力之所蓄积者素欤。公少予八岁,长身伟干,美丰仪,体丰硕,善饮,遇事则好整以暇,苟非以疾归,则外寄封疆,内登台辅,功名讵有量哉!然公已历显耀,数遇罩恩,得晋封其先世,显扬之志慰矣。所著有《词馆课艺》及生平所为诗文,总颜曰《和鸣集》,未及授梓,又纂修《永北府志》。呜呼,公学原于家,名称于国,,登清要,跻岳牧,功在当时享天下之厚,而必以学济之者也。公德行勋力,不待予文侈张,自足不朽于后,惟后之所追慕,于公者,不可不识其梗慨,于是碣于所葬之原而勒诸石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