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学忠的头像

于学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14
分享

牌坊石棚话古今

文/于学忠

从小在什字街大山里面长大的老人告诉我们,据祖辈传说,3000年以前曾居住着一群古人类,他们在这里生活繁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牌坊石棚群位于盖州市什字街镇牌坊村,共有石建小石棚群四十座,分布在连云赛村、邹屯村、牌坊村南团山上和牟家沟西岗上。依次排列,由山巅向西南延伸;分地上、地下两种类型。地上石棚以自然石板为材,地下石棚石板多经加工,多而密集。

据《营口市文物志》记载:“牌坊石棚群的地上石棚,以1、8、13、19号为代表。1号石棚座落在团山之顶。长轴东西向,室长2.7米,宽1.7米,高0.75米。盖石、东壁石已不存,北壁石上部被砸断。西壁石长2.00米,高0.75米,厚0.35米;南壁石长2.30米,高0.75米,厚0.20米;北壁石长2.30米,地上纯高0.20米,厚0.20米;底石厚0.20米,长宽与室相同。地下石棚,以2、10、21号为代表。2号石棚,东西向,室长2.3米,宽1.74米,高0.80米。无底石,壁石经加工,薄厚一致。盖石与岗面平。10号石棚,东西向,被破坏,从遗迹看室长1.34米,宽1.00米,高0.90米。再从石棚中扔出的黄沙土中,拣到红褐色夹砂厚叠唇小平底筒形罐口沿、腹部残片及器底等。21号石棚,东西向,室长1.74米,宽1.00米,高0.90米。盖石和东壁不存,北、西二壁石保持原位,无底石,在石棚内黄沙土中发现红褐色夹砂陶罐底和腹部残片等。”据了解,石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存,多为当地出土,其中不乏稀世珍品。它们是“崇拜石洞、崇拜石头”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物——聪明的人类祖先迸发了“巨石文化”的创造灵感,开始了属于山林人的发明与创造。弦纹陶壶和叠唇筒形罐,年代为东周时期。

石棚较之于石盖墓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仅用整块大石板作石盖,而且还用大石板作为壁石,几块石板搭起了巨石建筑物。其结构是三面立有石板,前面开口,有半截子封门石,顶盖石既宽且长,形成棚厦。

先人模仿天然石洞的样子,用巨大的石块搭建出人工石洞,以山林子孙的虔诚和智慧为氏族建造一处祭祀的场所、一座精神的圣殿。几千年后,历史学家们把这种人工的“石洞”称为“石棚”。

什字街镇牌坊石棚群,大部分石棚所在地都发现有遗址,石棚坐落于遗址之上,石棚与遗址同时代或石棚稍晚,相互关系密切。石盖墓是辽东地区晚期青铜文化的遗存形式,在“三普”前,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的大连、营口、丹东地区,往往是几个或十几个石盖墓聚集成群,有的还与石棚共存于一地,如什字街镇牌坊石棚群等,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3000年前,石棚周围聚集着原始氏族部落;3000年后,现代人仍然在附近聚集居住形成村庄;这里是3000年前祖先选择的生存地点,在3000年后仍然发挥着作用。让笔者感到有些惊奇的是:什字街镇牌坊石棚群,几乎每一座古老石棚遗迹附近如今都坐落着村庄。

从十字街镇牌坊村的石棚里出土的一大“古董”,一柄商周时期青铜短剑,只有半尺长,是全国至今唯一从石棚里发现的青铜器,还有牌坊村牟家沟一小石棚群中发现一件素面夹砂,对于研究石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石棚的用途,在石棚中发现人骨及随葬品,显示了石棚的墓葬性质,其他的石棚中也有类似发现。最初有人认为是先民用做祭祀的建筑,现在则确定它是一种墓葬形制。至于后来的人们利用某些石棚做了宗教或祭祀场所,那已不是先民的初衷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