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学忠的头像

于学忠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101/08
分享

石忠英:匠心泥韵演绎百态人生

 文/于学忠

 “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风俗通义》)这大概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有影响的泥塑创造活动。经过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泥塑在民间已经演变为与普通生活相关的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他自幼钟爱泥塑艺术,数十年来,初心不移,探索不止,取得了令人钦佩的艺术成就,博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与尊重,为丰富与发展盖州特色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惟妙惟肖的老叟孩童、活灵活现的飞禽走兽、传神传情的乡间记忆、仙风道骨的神仙菩萨,这些黄泥巴抟练而成的艺术作品,精妙绝伦、神韵兼备。生长在黄土地上的盖州泥塑艺人石忠英,50年来扎根于民间艺术土壤,一双巧手精心塑造,将一团普通的泥坯做成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

 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文化艺术百花齐放。为传承和弘扬盖州非遗文化,记者一行来到高屯镇大山深处的花红沟村,探望非遗传承人石忠英老人,静听传承人多年来的创作领悟,与大家一同品味石氏泥塑的艺术风采……

 ——题记

 学艺,只有坚持才能成功

 一抹黄土泥,一双灵巧的手,几把木刻刀,拇指般大小的泥巴经过揉捏、刻画,短短的几分钟,他手中的彩笔翻飞游走,泥塑小人身上的色彩渐渐地丰富起来,小泥团就变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

 盖州石氏泥塑的第四代传人石忠英,自幼喜爱美术,文学,他不但继承祖辈的泥塑技艺,还广发涉猎根雕、剪纸等民间手艺。

 他的这手泥塑绝活是祖传技艺。捏泥塑工序繁琐,又脏又累,但石忠英却乐在其中。石忠英的父亲石常太是花红沟村沟里沟外知名的泥人匠,石忠英从小受父亲熏陶,他刻苦钻研,终于学有所成。年幼时的农村生活为石忠英提供了天然的艺术课堂,自然万物为他提供丰富的颜料,生活见闻为他提供源源不绝的艺术灵感,加上他后天对艺术的追求,让他在泥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石氏泥塑不断吸取当地民风、民俗的艺术营养,从而不断提高石氏泥塑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作品涉及戏剧、歌舞、文学,在品类上有古今人物,生肖动物,有场面,有特写,有高于丈许的神像,有玩于股掌的泥人泥哨。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据史料记载,盖州石氏泥塑起源于清同治年间,兴盛于清末与民国时期。石氏泥塑的第一代传人石守珍外出到山西庙上打工,学到制作神像的手艺,以后便以泥塑技艺谋生,使泥塑手工技艺在盖州得到传承与发展。盖州石氏泥塑分为泥人、泥哨,以当地产黄泥、麻、棉花、矿物色、油漆为原料,通过泥浆沉淀、干燥、掺和、制作、风干、烧制(泥像不用烧制)、上色等工序,使原来的黄泥巴变成一件件活灵活现的精美手工艺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早期在高屯、榜式堡和盖州城及周边乡镇流行,后逐渐发展到大石桥、海城、岫岩、庄河、瓦房店等地。当时有流传的顺口溜说:“小孩小孩你别哭,听听我的拨浪鼓,小孩小孩你别闹,吹吹我的泥泥哨。可见当时的人们对泥哨的喜爱之深。

 提及盖州石氏泥塑创作,石忠英老人津津乐道。盖州石氏泥塑取材当地的胶泥,大量注水搅合稳定后,捞去水上杂物,待泥浆下沉后逐渐舀除清水,让泥浆干燥,待泥浆能攒出堆时,放在干净的铁板或水泥地上,摊开在上面放弹开的棉花,铺开用手轻轻拍打,待泥粘上极薄的一层棉花后,用木锤捶打泥,使泥和棉花掺合均匀,如此反复,直到泥块拿起分开两边露出匀细的纤维为止,捶泥前或捶时加入鸡蛋清、粘米粉以加强泥的强固性。先用手挖出大致形状,放在阴凉不透风处干燥到不能变形时,在适当部位作哨。哨一般放在隐蔽处防止影响作品美观,作哨在作品上扎一粗眼一细眼,眼要略向小眼方向倾斜。眼深一厘米左右,距大眼一厘米半处对着大眼扎小眼,用三寸铁钉扎,外边低里边高穿过大眼,钉尖略突出大眼对面那个边。反复试扎试吹响了为止。哨做好了继续干燥,等到泥用刀刮起茬了即掉渣不沾刀了,用小刀做出细部略沾水磨平。也可不磨等完全干后用沙纸磨平。但整个做形必须在未干后完成,否则,坑凹部分贴泥粘不牢。如塑小泥人或动物省去做哨即可。小作品也可不掺棉花,作品不能暴晒快干防止裂开。泥有回缩性能明显看出来,如果分组雕塑一定要注意后雕塑的作品,要比以前做得作品大些(如高跷会)这样才一致。

 大件作品60厘米以上须竖木制骨架。和搬动运输须做木制底盘。在盘上凿眼立柱,钉出胳膊腿横竖架用谷草或稻草扎出初形比例要找准,用麻缠绕扎紧,然后上贴骨泥(掺碎草泥),再上沙子泥3:1,等干到用手使劲压略微能压动时再上棉花泥,如果做立像或特大泥像也可焊制钢筋骨架。

 最后就是上色了,现将作品上一层白乳胶,干后再上色。油漆时须将油漆(普通铅油或汽车漆)晒一晒再上,防止罢堆。除黑色部分外都要先用白色打底,一般上两到三次,板、毛笔相互使用,用信那水调油漆,也可用水粉(广告粉)须重复上,直到满意为止,一次上完第二次要快上,水份要掌握好,不使第一次移动。干后用清漆喷盖。水粉用清漆喷后色泽会加深。再就是用丙希,也要用白色打底,反复两到三次加色,至于色彩搭配,随类赋色注意对比,大胆果断,简洁明快,由于题材多表现辽南民间风情常体现大红大绿,使气氛火爆热烈。

 在创作作品,仿佛是将自己生命的精髓转移到作品之中。石氏泥塑艺术是一门综合造型艺术,更是一门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它独特的表演魅力就在于经过灵巧的手使平淡无奇的泥团,几乎是转瞬之间就变成了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这就是泥塑这门民间绝活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出手快,一气呵成。他依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同样的工作,在重复中,手艺越来越精湛,石忠英说,这是艺术,多苦也心甘。后来,石忠英下定决心刻苦钻研,一心一意创作盖州泥塑,他的作品慢慢受到大家的喜爱,纷纷赞叹他的作品技艺精湛,具有很浓厚的盖州历史文化痕迹。

 艺术之路苦行僧,苦中求索乐其中。石忠英的作品,向人们讲述一段段历史,驱使人们朝着“真、善、美”的方向执著前进。看似信手拈来的背后,包含着无数的挫折和磨练。

 传承,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市场

 作为营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石忠英坚持以民俗泥塑作品创新、展演、交流为支撑,把盖州石氏泥文化传承下去。

 “作品好不好,头部最重要,传神不传神,表情占八分。”泥塑艺术取材广泛,可谓包罗万象,小到果品蔬菜、大到山水亭阁、近到铅笔橡皮、远到福娃奥特曼,都可用泥塑来表现出来,寓教于乐,使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盖州石氏泥塑作品中,有的概括简洁,稚拙淳朴,有的夸张风趣,情调欢快,地方色彩浓郁,形成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取材民俗,造型拙雅相生,具有浓郁的原生态风味,如《枕孩》、《高跷会》、《跑驴》等泥塑作品,直接表现辽南的民风民俗,其衣饰、脸谱、情态色彩大红大绿,表现了辽南人民热烈奔放的情感;技艺娴熟,写实写意并用是石氏泥塑一个突出特点。《第三代传人像》、《芝麻官》、《杨八姐游春》、《西厢记》等泥塑作品,通过写实写意并用的艺术手法,既简单概括,又细致入微,烘托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寓意深刻,富有内涵,也是石氏泥塑的特点之一,如《济公》泥塑作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表现他蔑视丑恶;夸张风趣,立意新颖,芝麻官蹲着,表现压力之大,枕孩伏枕,表现其调皮可爱,《伏虎》、《枕狮》泥塑作品,寓意驱邪祛病,威武难侵。情调欢快,色彩富于变化,《高跷会》、《杨八姐游春》泥塑作品中的马、牛、兔等造型极具动势,在色彩搭配上,用很少的染料搭配对比,使作品有的沉素,有的富丽,有的火爆热烈。“在泥塑创作中,人物姿态的刻画考验的是工匠水平。”石忠英说。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工艺精湛,薪火相传。从古至今,泥塑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不断传承,从日常生活小型器皿到寺庙楼宇大型佛像,再到今天的城市雕塑代表建筑,随处可见。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泥塑制品更是因其不可复制的独创性赢得越来越多成功人士的青睐。

 一份付出就会有一分收获。从事盖州泥塑工艺以来,石忠英在专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奖项。50多年来,石忠英先后制作了几百件泥塑作品,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市级展览,泥塑作品《高跷会》被收入《辽宁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营口卷》;石忠英的泥人作品被省文联收藏20多件,泥人《高跷会》、《八仙过海》获营口市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金奖、二等奖;辽宁电视台、营口电视台曾先后播放了石忠英泥塑艺术专题片;《辽宁群众文化》刊登了《花开崖头更觉美》的文章,专题报道了石忠英的泥塑专访;石忠英被评为营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石忠英不仅酷爱泥塑,而且擅长面塑、剪纸、刻皮影,他的根雕作品还获得了省民间艺术佳作奖,盖州石氏根雕被营口市政府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人传略载入《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大辞典》上。2013年7月,在“2013第八届南京国际礼品、工艺品及家居用品博览会”上被评为“最具市场升值潜力艺术家”……一个个荣誉称号的后面都是他辛勤创作的汗水,也是对他艺术追求的一种肯定。

 从古到今,盖州人就与黄土有着深厚的渊源。我们甚至可以把黄土泥塑艺术与草根文化相连,因为它所需要的材料是人们随手可得,甚至根本瞧不上眼的木头、泥土等,我们又可以把它认为是盖州古老文化的一部分,它便是盖州民间艺术——石氏泥塑艺术。因所有泥塑艺术前期胚胎均为黄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制作成彩色人物造型,盖州石氏泥塑从此兴起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可以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是盖州造就了石氏泥塑;石氏泥塑展示指尖上的民俗乡愁,生动逼真地再现当地民俗文化的同时,也传递着浓浓的乡愁气息,为年轻一代留下了历史的记忆。

 尽己所能,留下传统文化之根。在传承泥塑技艺的同时,石忠英想把技艺与新时代新生活融在一起。石忠英想把盖州的名胜古迹、文化名人、传说故事等用泥巴捏出来,把泥塑与石忠英文化、石忠英旅游相结合,赋予泥塑更多内涵。一捧黄土释百态,在石忠英的泥塑里,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有时代的美好记忆,更有对未来的憧憬向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