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学忠的头像

于学忠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101/12
分享

林世敏:一枝独秀报春晓

 文/于学忠

 当我们穿行于城市的高楼林立、不经意路过繁盛街市时,时常会听到的就是当下最流行的歌曲,而那些年,我们曾遗忘的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戏等,虽然历经岁月沧桑而世代传承下来了一些经典唱段,但已少有人问津了。

 “在历史长流中逐渐被人们遗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现今的种种原因盖州皮影戏渐渐地被年轻人所遗忘,成为一种过去。为了留住这曾经带给我们许多回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学会传承和保护”。坚守匠人底色,盖州皮影第五代传人林世敏已与皮影相伴走过了43年,让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近日,笔者有幸拜访了我市国家级盖州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林世敏女士,带大家走进逐渐被遗忘的文化瑰宝,了解她幕后的百味人生。

 ——题记

 学艺·厚积薄发白手起家创业班

 初次见到林世敏老师,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幅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的富有文化底蕴女艺人形象。在家中,正在全神贯注制作着的皮影道具……

 林世敏,1959年生,盖州人。她自幼学习戏曲,喜爱皮影,擅长生角和旦角。1978年师从辽南皮影艺人王生太,对她一生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白天师父教什么,晚上我就练什么,师父演出的时候我就在后面‘暗中偷艺’。”没过多久,林世敏就能登台演出了。她的操纵技巧娴熟,能文能武,文戏她把人物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细腻入微,武戏马上马下、长枪短打都表演得干净利落。她的表演手法灵活心手相应,演什么都像模像样,无论人物戏、动物戏都演得栩栩如生。此后,4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刻苦钻研,多年来悉心研究皮影制作工艺,技艺精湛。她练就了深厚的皮影表演功底,精湛的演出技艺,扎实地传承了传统盖州皮影戏艺术,并博采众长不断求新,使盖州皮影戏获得了新的发展。

 林世敏潜心钻研皮影的制作和影卷的搜集整理。在林世敏的工作室里,有满满一书柜的影卷,这一本本巴掌大小、陈旧泛黄的线装本影卷成了她的“传家宝”。林世敏说,这些影卷就相当于剧本,演员在表演时都要按照影卷上的内容和提示来唱念做打。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孙悟空闹洞房》、《坐宫盗令》、《苏武牧羊》、《五峰会》、《唐英烈》、《镇怨塔》、《血水河》、《梅花亭》、《全家福》、《劫龙山》、《杨家将》等……谈起传统的盖州皮影戏,林敏如数家珍。“那时候,‘影迷’看戏都是一宿一宿的,我们常要连续数天演通宵。观众越愿意看,我们表演起来就越兴奋。”回忆起皮影戏的鼎盛时期,林敏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盖州传统皮影戏,代代传承几百年。皮影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戏曲艺术。盖州皮影又称“辽南皮影”,它是中国皮影艺术体系中的一主要支脉。历史悠久,长期流传于辽南地区,并远播吉林、黑龙江一带。据史料记载:盖州皮影起源于明代,明万历21年(公元1593年),辽阳私塾先生黄素志,在校舍兴办皮影戏,以神道设教,教化众生。皮影艺术于明末迅速传入辽南重镇盖州。当时在盖州民间,人们把演皮影作为一种祭祀酬神的民俗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稼禾丰收,其功能在于“酬神娱人。”盖州每年的正月二十举行的“果神庙会”祭祀活动,唱五天皮影戏等,每日参加庙会人群达万人以上。清康熙年间,南方客商相继在盖州城内建四大会馆,以代理商务,同时提供了皮影演出等娱乐场所。每逢正月初四、正月十五、四月二十三海神庙等重大节庆日,都要唱大戏,耍驴皮影,扭大秧歌等。那时,盖州皮影艺术十分兴盛。由于当时盖州是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盖州皮影也得以在辽南乃至整个关东扩散,形成了以盖州为中心的辽南皮影。

 盖州皮影艺术团始建于解放初期,前身是走街串巷并且风靡当时的“三盛班”。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影视剧的冲击,皮影市场日渐萎缩,从业者逐渐流失,林世敏却依然坚守这一行。1993年,她创建了盖州市皮影艺术团。几经周折,后来,她又招收弟子,培养新人;2001年正式更名为盖州皮影艺术团。现已初具规模,行当齐全,演职人员发展到10人;如今,成为集皮影制作、贴影、操影、演唱、鼓板于一身的皮影团队。几个志同道合的皮影艺人凑成一个班底,再次起了要将皮影搬上戏台的念头,传承盖州皮影成了他们自愿的选择。

 坚守·历久弥新潜心钻研艺精湛

 林世敏的案头放着许多皮影人物的头部组件,也叫“头茬”。制作一个这样的“头茬”要经历画样、刀刻、上色、拈油四个步骤,尤其刀刻,对力道和分寸的把握格外讲究,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

 40多年来,林世敏为传承和发展盖州皮影戏做了大量工作。她除演绎皮影戏,还亲自动手刻制皮影。“皮影的制作比较复杂,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刀有千余把,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制作好的皮影,还需选用好的黄牛皮,这些年黄牛皮价格上涨,质量好的也不太好找……”林世敏介绍说。

 她汲取百家之长,有机地融汇到自己的作品当中,雕刻的影人既能体现豪放、大气的皮影刀法,又有线条纤细、柔美俊秀的特点,雕刻出来的影人刀纹疏密有致,色彩调配和谐,人物造型优美,关节装订结实,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构图精巧、刻工细腻、线条匀称、美观俊气的艺术风格。她雕刻影人,只需在皮子上划上几道纵横线,不打草稿,操刀就能雕刻出影人来,其雕刻技艺之精、技法之熟、运刀之快,令人叹为观止。

 盖州皮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了绘画、雕塑、民间剪纸和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丰富营养,以大胆的想象和富有夸张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创造了千姿百态、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并逐渐形成了盖州皮影的特点。

 辽南皮影使用的驴皮韧性足,着色后艳丽中透着柔和,表演时透过灯光,视觉效果特别好。每逢演出,林世敏都要带着刻成一半的驴皮给大家展示制作的过程,“我不仅想通过表演给大家带来欢笑,同时也想让大家了解到这门艺术的台前幕后。”林世敏说。

 “皮影戏”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在盖州市有资料记载就有300多年的历史,在40多年的寒来暑往,民间艺术“皮影戏”一直是林世敏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多年来,她致力于皮影的收藏和研究,刻制和收藏。

 林世敏表示:“我们就是希望,等这些孩子在看皮影戏的时候,会骄傲地说,这是盖州的皮影戏,我做过、玩儿过。这就是我们传承人‘传承’的意义所在。

 “巧手调动千万兵,竹签演绎古今事。”盖州皮影戏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重要的科学保护价值。盖州皮影戏是辽剧的母体,由皮影派生的“辽剧”虽然只有五十年的历史,但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是辽宁省唯一的地方戏曲。进一步保护发掘整理盖州皮影的文化内涵,对研究、发展地方剧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提起戏班子里的年龄断层,林世敏也有些无奈:“我们盖州皮影艺术团的10名艺人均已年过半百,最年长者年近八旬。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把我的全部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他。”她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皮影戏的研究、推广传承上,经常到全国各地进行交流、讲学授艺。

 “皮影戏,这是我们一辈子最大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还能走多远?我也不知道。也许有一天,皮影这项传统文艺形式会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濒临消失……这个,谁也不好说。”62岁的林世敏对于皮影戏的明天不无担心。古老的皮影戏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延续下去,需要像林世敏这样不遗余力的传统艺人,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如今,林世敏正在寻找年轻的继承人。林世敏说,皮影并非一个人就能做到,而是要一群人共同搭台唱戏。

 “在历史长流中逐渐被人们遗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现今的种种原因盖州皮影戏渐渐地被年轻人所遗忘,成为一种过去。为了留住这曾经带给我们许多回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学会传承和保护”。尽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责任。“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我们,为这门艺术注入新鲜血液,让辽南皮影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林世敏说。

 在坚守中传承,有幸目睹了一场原汁原味的盖州皮影戏,亲身感受到了盖州传统皮影戏文化底蕴的厚重……皮影自古以来就有说:一要消失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学习皮影戏,我愿意教,”林世敏说道,“我一生爱演戏,唱戏,其他的都不喜欢;只要有人喜欢盖州皮影戏,我就会一直演下去!”

 对皮影戏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只剩下老一辈的还在做,这样的传奇性是的爱,在盖州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的血液中流淌;也正是源于这种爱、这种坚守与执着,盖州皮影戏在林家班几代人的努力下越唱越精彩。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位德艺双馨的老影匠,用她的一生守候着皮影艺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