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学忠的头像

于学忠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101/20
分享

王晓敏:带小剧团跃上大舞台

文/于学忠

在盖州,她是家喻户晓深受百姓喜爱的知名演员,她活跃城乡舞台近30年,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艺术形象,她是盖州市辽剧团团长王晓敏。

30年来,王晓敏用汗水收获众多社会赞誉,由于她的德艺双馨,相续荣获盖州市人大代表、营口市剧协副主席、盖州市剧协主席、辽宁省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辽宁省辽剧振兴会理事、营口市“三八红旗手”、盖州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光荣称号。

近日,本刊记者就地方剧种如何谋求生存发展,如何做活文化产业这篇大文章,采访了盖州市辽剧团团长王晓敏。

——题记

生存之本——坚持打造精品100年不动摇

坚持辽剧团出精品100年不动摇的理念,是盖州市辽剧团从发展经营到现在的关键所在。发挥本剧种的优势,由此出发,他们的目标定位是“推出名剧、涌现名角、唱响辽宁、走向全国”,而这一切目标的根本就在于打造精品辽剧。

王晓敏,女,汉族,现年57岁。在30多年的从艺生涯中,盖州市辽剧团团长王晓敏博采众长、继承创新、不断实践,让带着泥土芬芳的辽南剧绽放出更加夺目的艺术光彩。

名剧就是品牌,名剧就是效益。当了12年团长的王晓敏说,打造辽剧精品,就是打造“看点”,就是紧紧抓住原著与时代的结合点——民族忧患意识和忠实信念的力量,给作品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新颖独到的艺术风格,成功地实现了古典名剧的现代转换。

提起盖州辽剧团探索与追求之路,王晓敏由衷地介绍说,辽剧原称辽南剧,是辽宁省唯一的地方戏种。与关内和南方各省相比,东北的地方艺术品种相对较少,尤其具有综合性、代表性的地方戏剧类艺术更少。辽剧脱胎于辽南皮影戏,从上世纪50年代起,历经50余载,经几代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刻苦研究和努力实践,无论是从文本的编排、唱腔的继承和发展,还是从音乐的融会贯通、乐队的编制与配备,都取得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成果。自上世纪60年代起着手打造本省的代表性地方剧种,选定了“辽南戏”为突破口,并在盖州辽南戏剧团基础上建立了省级专业剧团。其后几经波折,省剧团解散,“辽南戏”剧团回到盖州。2002年,省文化厅决定将“辽南戏”改名为“辽剧”,盖州市辽南剧团也更名为市辽剧团,成为辽剧院团的唯一代表。辽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方面,其唱腔丰富,曲调细腻、委婉、优美动听,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浓郁的地方音乐色彩。

然而,前溯10多年来,剧团的日子却并不是这般充实。那时,传统戏剧市场萎缩,由于资金匮乏,致使该团条件简陋,设备老化,灯光音响短缺,服装、道具、乐器无力更新,就连下乡演出运输和舞台装饰都比较困难。困难面前,他们不等不靠。2003年新班子组建后,在团长王晓敏的带领下,剧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显示了极强的凝聚力;常年的下乡演出无人叫苦,繁重的装台、卸台劳动无人喊累,一些原来离团“走穴”的演员,现在又重新回到了这个集体。

“出门大地白茫茫,转眼唱到菜花黄;干群同吃一锅饭,每人一张行军床;每天唱到鸡子叫,转场有时到天光……”团长王晓敏激动地说,这是辽剧团当时送戏下乡的真实写照。他们主动走出去,深入乡镇、企业、部队、学校、敬老院,送戏上门,每年坚持下乡演出近百场。丰收时节,农村百姓能够欣赏到他们精彩的演出;节庆、庙会上,农村百姓能够听到正宗的辽南皮影腔调;农闲时节,综艺演出、歌舞晚会更为农村百姓带去欢乐。没有演出服装,她带领团队自己筹钱制作;没有流动演出舞台车,她带领团队自制了组合式流动演出舞台。有时下乡演出走山路,笨重的舞台在车上左摇右摆,有时吓得演员们高声叫喊。团长王晓敏有晕车的老毛病,一次带团赴乡下演出,到达目的地一下车,王晓敏一头栽倒在地,门牙都磕活动了一个,可她并没有去医院,只是漱漱口,然后坚持坐镇指挥到演出结束。有一次,辽剧团在盖州市高屯镇方家沟村演出,遇到了暴风雨,当时流动舞台搭在了山坡上,大风就要把舞台掀翻,团长王晓敏果断命令拆舞台,大家一齐在泥地里开始了奋战,近60岁的办公室主任王景安腿踩进了泥淖,一下陷到大腿根,好不容易拔出来后,还和大家一起拆卸舞台,保证了安全。辽剧团在黄土岭镇演出时遇到了暴风雨,青年演员们像抗洪抢险一样,从雨水中抢救服装箱,使演出服装免受损失……

在送戏下乡的同时,王晓敏发挥剧团专业优势,采取“订单”创作、文企联姻等形式,拓展演出市场,壮大发展实力。

剧团演出场次的增加、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精品创作提供了有力保证。经过了长期的演出实践,演员的艺术素质不断提高,特别是营口戏校的毕业生,他们正值黄金时期,年轻有为,扮相俊美,基本功扎实,阵容整齐,行当齐全,在各个剧目中挑起大梁,成为了剧团的业务骨干,为辽剧保存了发展的火种。

艺术创作——坚持12字方针赢得市场

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辽南剧,王晓敏经常找民间艺人座谈,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并认真整理和研究,由此提出一系列探索与追求之路。

赢得市场必须要有高质量的艺术做支撑。“抓精品、拍好戏、出人才、兴辽剧”,是该团的特色。在艺术创作之路上,辽剧团坚持了12字方针,就是以情造声、用情创诚、重新体验、独树一帜。王晓敏说:“艺术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传统戏曲长久不衰的根本是与时俱进、贴近生活,不断出新剧目。要坚持稳扎稳打,用真情来打动观众,这样的新剧目才是精品,才能赢得市场。

“最担心的就是辽剧后继乏人,‘这一茬儿’在唱功方面还不理想。当年,国家领导人到营口慰问驻军时,都观看过辽剧。辽剧也曾代表辽宁省为马来西亚等国政要访问辽宁演出过,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在辽宁看过辽剧表演,给予盛赞……目前,辽剧还没有出国演出。时至今日我一直铭记周恩来总理当年对辽剧的寄语:‘东北要有自己的剧种’。时不我待,我虽已知天命之年仍坚持创作,为的就是辽剧振兴。”时常提起辽剧,王晓敏都会感慨万千。

盖州市辽剧团是辽宁省唯一的一个辽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半个世纪以来,这些辽剧工作者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地方戏曲似乎有些被边缘化的情况下,他们还在努力地坚守着,没有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所淹没,发挥本剧种的优势,打造名剧、推出名角、创建名团,而这一切目标的根本就在于打造精品辽剧,在艰难中创造着辉煌。

在创新中锻造品牌剧团,辽剧的艺术改革得到业界认可,屡次获奖。1989年排演的辽剧《三十五年荒唐梦》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戏曲节目展演大赛金奖。1996年,辽剧《梁山除霸》应邀参加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开了营口地区文艺团体赴央视演出的先河;同年,“辽南戏专场”参加了辽宁省7台新剧目的进京展演,并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特别奖。

2010年5月29日至6月6日,盖州市辽剧团携带六大折子戏,代表辽宁地方戏参加上海世博会的文艺演出,是多年来几代艺术工作者汗水与努力所结出的丰硕成果。他们日夜赶排剧目,以饱满的艺术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艺术功底,为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辽宁人、盖州人的时代风采与地方文明,为世博会的圆满成功奉献一份来自北国的豪放情怀!

2010年9月29日,辽剧团参加辽宁省第八届艺术节的参演剧目《回家》获辽宁省第二届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的优秀剧目奖、金奖;也是营口地区第一个剧目获得金奖。

2015年6月19日,由辽宁省文化厅、吉林省文化厅、黑龙江省文化厅、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共同主办的“菊苑流芳――首届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在沈阳辽宁大剧院落下帷幕,来自辽吉黑蒙四省区的10个优秀地方戏曲院团,在一周的时间里为辽沈人民奉上包括龙江剧、吉剧、蒙剧、辽剧在内的7个地方剧种,20多场精彩演出。我市盖州辽剧团是展演团队之一,经过2个多月的精心准备,策划排演了包含传统辽剧文戏《龙凤镜》、武戏《三战张月娥》,现代辽剧《200元钱》等3折剧目的辽剧折子戏专场,于6月18日、19日在沈阳八一剧场演出两场。演员的精彩演绎、唯美的舞台布景征服了现场评委与观众,最终盖州市辽剧团荣获优秀演出奖(本次展演最高奖),主要演员分别荣获个人优秀表演奖和表演奖。辽剧团获此项殊荣对传承发扬我省唯一地方戏种――辽剧有着深远意义。

2016年7月,第一次登上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这是首次参加,全国基层院团会演,受到文化部雒树刚部长好评和接见。此次,辽剧团的折子戏专场由文戏《龙凤镜》和武戏《三战张月娥》组成,于7月18日、19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整场演出表演细腻,文武兼备,别具特色,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和喝彩。

2017年3月20日,辽剧演员第一次登上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星光大道的舞台。

盖州籍歌手付鹰携手辽剧精彩亮相,在《星光大道》比赛中第三环节为展示家乡美,在短短的一周左右盖州市委宣传部协同市辽剧团为歌手付鹰量身打造一场“家乡美”辽剧,辽剧演员表现惊艳了全场,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情,让更多人领略“辽剧花绽放,艺苑飘奇香”的魅力。

据了解,辽剧《养女情》是一部大型现代辽剧,故事描写了皮影艺人宋国良带领的皮影班子在演出时,于影箱子中发现一个弃婴。与对象王二凤一番争执后,毅然决定收养。十四年的含辛茹苦,把宋小月培养成一个活泼、伶俐、孝心、懂事的女孩。然而,在一次学唱皮影时,小月突然晕倒。经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凑不齐手术费时,在医院中,偶然遇到同样为女儿开刀的一对夫妻,这对夫妻伸出援手,小月顺利进行了手术然而这对夫妻的女儿却没能下来手术台而逝去。当这对夫妻发现老宋手中的清朝影人时,顺藤寻觅,在宋家发现了当年那支装孩子的影箱子,找到了寻找十四年的女儿,求老宋交还女儿,还与不还在老宋心中激荡起痛苦的感情波动,最终,理性终于战胜感情,在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天良为大”“血浓于水”的感悟中,决定还女并说服小月认亲,达到大团圆的结局。

2018年,9月3日晚8点,盖州辽剧团在包头第一工人文化宫表演的辽剧《养女情》,深深的打动了现场观众。4日上午九点的剧目点评会上,来自四省专家对于盖州辽剧团的表现给予高度肯定。这是一部现代剧目,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歌颂了人间的真善美,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大义和大爱,是一部主旋律和正能量的作品。集中展示了我省地方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直观展示了我市实施地方戏振兴工程取得的丰硕成果。

2019年9月8日、9日,由盖州市辽剧团排演的轻喜剧《礼之恋》作为“菊苑流芳—第五届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参演剧目,在沈阳市中华剧场演出。整场演出主题突出、表演精彩,赢得观众喜爱。

该剧以新时代的辽南城市营口为背景,讲述三位青年男女在“礼文化”熏陶下,改变、成长、成熟的故事。全剧以叶天琳、张金海、赵媛媛的爱情为线索,在曲折的情节推进中,突出表现了中华之礼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对明德尚礼的赞美。剧中“营口有礼从我做起”不是符号和口号,而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表演,描绘出人格完善的成长轨迹,使“礼文化”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演出感染了现场观众,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

情系辽剧这方沃土,处处可闻梨园香

让文化充满泥土芬芳!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辽南剧,王晓敏经常找民间艺人座谈,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并认真整理和研究,由此提出一系列探索与追求之路。

几代辽剧人有一个共同的追求——让辽剧走出盖州,走向全省、全国,甚至走向世界。这种追求和信念,在这一代辽剧人的努力中成为了现实。

王晓敏说:“构筑精神‘高地’,需要有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引领人生的理想坐标、启迪心灵的精神生活,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与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支撑和推动志气、信心及行动”。荣誉是至高的追求,圆梦是至高的境界。然而,素常岁月,体现在辽剧人身上的,则是为百姓竭诚服务、奉献精品的执著。

“让大家在快乐中生活,在文化幸福中生活”。作为地方戏,在小舞台上,辽剧又为新农村建设唱响了主旋律,成为丰富农村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在大舞台上,辽剧为盖州、为辽宁争得了荣誉。

改革使剧团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这些荣誉中,既饱含着他们“抓精品、拍好戏、出人才、兴辽剧”的信念,更饱含着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执着与艰辛。

辽宁是辽剧的家,盖州是辽剧的源!是啊,多少代辽剧人毕生奉献,多少代辽剧人传承创新。而今,国家、省市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事业,辽剧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春天!

“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盖州辽剧团,正以她顽强的生命力书写着灿烂的前世今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光荏苒中,盖州辽剧团,正书写着她厚重的艺术人生!

辽剧团,正以她顽强的生命力书写着灿烂的前世今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光荏苒中,王晓敏在盖州这块被历史文化浸润的土地上,书写着她厚重的艺术人生!

带小剧团跃上大舞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这支队伍,盖州文化的繁荣需要这支队伍。我们期待着这支队伍创作、演出更多、更好的精品,我们期待着辽剧走得更高、更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