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在盖州古城区,钟鼓楼笼罩在弥散的雪花中,尽显古都冬韵。
它伴随着时光之河慢慢流过这座城市,走过刻度线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它默默注视着着脚下的人来人往,度过了年复一年的岁月……它是时间的证明,是岁月的见证,它是留给盖州人无限回忆的钟鼓楼。
——题记
盖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中,保存遗留了丰富的文物和古建筑,其中,耸立在市中心偏南,居于盖州古城的南北中轴线上的钟鼓楼便是其中之一。
盖州钟鼓楼是一座体现明代传统建筑风格的古建筑。建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钟鼓楼距南城门约350米,距东西城墙各约340米。钟鼓楼上,东西为钟鼓亭,中间为观音阁,阁后为大雄宝殿,左右各有一配殿。钟鼓楼周围是盖州古城的繁华区域,现尚存较多的明清民居。
钟鼓楼,璀璨的文化明珠!神奇的民间珍宝、瑰丽的建筑奇葩!一个古城独特风格的标志性建筑,一个城市文化志存高远、奋力向上的象征,一个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的融合体现。
说起钟鼓楼,盖州古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古代没有时钟,老百姓全靠官府设置的钟鼓楼来知晓相关信息。因此,钟鼓楼所在地也往往是古代城市的核心区域。
钟鼓楼建在高台上,东为钟楼,西为鼓楼,中为观音阁,阁后为大慈宝殿,宝殿左、右各有一配殿。这组古建筑皆座北向南,偏西23度。这组古建用材及木架特点,均有明代风格。
钟鼓楼平面呈长方形,长约37米,宽约14米,由楼座与座上殿宇组成。楼座正中为券顶门洞,是城内南北方向上的交通要道。毗连的西北角,有山门一座,东向,门两侧各有一石雕狮子,此石狮比例准确,刀法流畅,堪称石雕艺术品中的佳作。山门是上下楼的必经之路,由此拾级而上即进入钟鼓楼。楼上青砖铺地,四周围以女儿墙,并设有向外排水的水槽。
钟鼓二楼塬建筑已不存,现见钟鼓二楼,是盖州市文管所近年修复的。观音阁,亭式建筑,弧式顶,无正嵴,两侧弧形嵴施有腰兽,嵴端各施套兽一组。前檐正中枋上悬阴刻“观音阁”匾一块,蓝地金字,题款为“大明洪武九年”。现前檐柱楹联,东侧为“山环平郭”,西侧为“海抱连云”,为沈延毅所题。大慈宝殿居观音阁后,宽约5米,进深一间,长约6。5米,高约5米,硬山式青砖墙,木架结构,青瓦顶。前檐下小额枋正中有“大慈宝殿”匾一块,阴面门额上有“雷部潮音”匾一块。匾为木质蓝地阴刻金字,款题“大明洪武九年”。前檐与观音阁后檐相距极近,以水流相连。殿阁相依,互为照映,尤显古建筑庄严浑厚。高台上有花岗岩质石碑,字迹清晰,为“乾隆十九年重修盖平鼓楼记”碑。钟鼓楼属于城楼式建筑,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反映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高超的建筑技艺,又具有显着的艺术特色。
对于明、清时期的老盖州,钟鼓楼传出的暮鼓晨钟声是早已习惯的生活背景音。
据悉,自明清以来,以现于高层建筑之上的报时靠击鼓而代之。其中,继承传统的仍单独建造报时建筑,用皮鼓,故名曰“钟鼓楼”。通报火警,人们根据“东叁西四南五北六紧七慢八”的钟鼓声,就可以判定发生火灾的城门方位。
全国有据可查的钟鼓楼报时方法有叁种:先击鼓后撞钟;先撞钟后击鼓;钟鼓齐鸣。
盖州钟鼓楼在六百多年的报时历史中,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也就是 “暮鼓晨钟”的方法为古城报时的。同时,夜间击鼓以报时,“叁鼓”,就是“叁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
有民谚云:“云南有座鸡足山,离天只有叁尺叁;盖州有个钟鼓楼,半截伸到天里头”。可见,钟鼓楼在盖州市民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载入盖州史册。
钟鼓楼是历史的见证
晨光微微,钟声忽响,整个盖州古城被唤醒了,居民院里的身影开始忙碌了起来,老盖州人一天的生活就从这钟声开始;夜幕垂垂,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喧闹了一天盖州古城又在钟声中进入了梦乡。
在钟鼓楼用于报时的六百余年历史中,古城之内回荡的暮鼓晨钟声是几代古城居民的集体记忆。这是岁月过往,盖州古城老一辈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钟鼓楼大钟背后的故事美轮美奂,演绎着精彩。
据《满文老档秘录》记载:金代天德叁年重铸的六千斤大铜钟,经历了金、元、明叁代五百多年,不知何故,明末出现在盖州(今辽宁省盖州市)。当后金努尔哈赤于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叁月进入辽沈地区,四月决定迁都辽阳之际,于五月巡视盖州得此大钟,以“吾远祖遗物”,遣人运往辽阳东京城。据《满文老档秘录》上编,天命六年五月:“努尔哈赤,驾经盖州时,有人献大金天惠叁年所铸铜钟一口,谕曰:‘今遣员役将古钟一口送京,此钟得自盖州,系大金天惠叁年所造。天惠者,太祖阿骨打之弟乌珠汗在位之年号也。该员役等护送吾远祖遗物有功,宜酌加升赏,以示鼓励。’”此钟通高约2。1米(纽高约30厘米),口径约1。24米。体形圆正,口径大,向上微有收分,顶部呈半球形,上置蟠结双龙纽,口缘为波曲状,是一个厚重雄伟、铜质纯净、铸造比较朴素的大钟。
由于人们疏于记载,金朝铸成的大钟在400多年后,不知什么塬因从辽北流落到辽南,渐渐被世人冷落。直到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的大军来到盖州(今盖州市)时,大钟才又被人们想起。当地人将大钟献给努尔哈赤,并告知大钟历史,了解这一切后,努尔哈赤视大钟为先朝遗物,十分珍视。先是把它带回都城辽阳,迁都沈阳后,大钟又跟随他在沈阳安家。
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即位,同样十分珍视这口大钟,时刻想着为大钟找一处妥善的安放地点。当他完成沈阳城的改建后,很快便筹建钟鼓楼,其中钟楼的建造似在为大钟量体裁衣。钟鼓楼完工后,金朝铸就的大钟几经周折悬挂在后金建起的钟楼之上,皇太极给大钟起名“盛京定更钟”。
“盛京定更钟”以一种至高无上的身份象征,成为一个历史民族精神的神圣殿堂。
岁月荏苒钟声“长鸣”
钟鼓楼作为意象化的表达,高高屹立在盖州古城民居之中,宛若经历沧桑而沉默不语的老人,静静见证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如今,城市早已不再需要晨钟暮鼓来管理,人们也不再需要晨钟暮鼓来报时。曾经肩负重任的钟鼓楼沉默不语,它明白,历史曾赋予的使命与荣光,早已在时间更迭中一去不返。
钟鼓楼是盖州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它所在的明清一条街也是盖州老街巷的代表。如今,老城区明清一条街已成为生气勃勃的商业一条街;融汇了大小商铺、老字号等的悠久老街,勾勒出了一个属于本地居民的钟鼓楼:道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小饭馆里人声嘈杂邻里招唿,而夕阳下的钟鼓楼巍峨矗立在道路之中,亘古不变。
还有很多名声赫赫的老地名依然存在,像花墙胡同、鱼市胡同等,钟鼓楼也伴随着它们延续着古街的历史,见证着盖州的新发展。这动与静的对比使得钟鼓楼更显肃穆安详。
历史上,盖州钟鼓楼曾屡次损害,又屡次修缮。钟鼓楼,民国年间曾改做"民众图书馆",现基本保持塬貌,很有保存价值。钟鼓楼塬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营口市人民政府将其提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提升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遗址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我市发展文物旅游事业,推动社会经济的积极力量,是盖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文化的标志性古建筑之一。2014年8月,为有效保护好钟鼓楼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恢复钟鼓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盖州钟鼓楼的翻修保护又一次提上了日程。如今,钟鼓楼历经四次保护修缮,将保留历史塬貌的基础上,从而恢复钟鼓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楼前南部的广场已成为市民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乐土。这座古朴又现代的钟鼓楼依旧耸立在盖州城区,用最洪亮的钟声,告诉这里每一个过往的人关于光阴的故事。
作为盖州古城南北中轴线上的高点之一,相向而立的钟鼓楼曾是低矮的民居建筑中鹤立鸡群的存在。
在时代的更替中,钟鼓楼的报时功能早已被其它报时工具替代,不再响起暮鼓晨钟声的钟鼓楼,作为遗迹依然巍峨立于盖州古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悄悄诉说着一代代留下的故事,也迎接着崭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