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学忠的头像

于学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20
分享

南关外码头

时光潺潺流过盖州城。

作为海上贸易之路的重要枢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盖州就已外商云集。异地货物源源不断运进城内。

海上贸易的繁荣兴盛,在盖州古城留下点点印记。南关外码头、西河口……这些熟悉的地名背后,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海丝”贸易史。

——题记

南关外码头应算是古渡。

盖州古城因海而兴盛,因良港而繁荣,缘海贸而知名,千百年来积淀了浓厚的的历史文化底蕴。盖州古城南关码头开埠,是盖州乃至东北的一件大事。它不但使盖州从传统的农牧中心一跃而成了东北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而且标志着整个东北内陆市场经济的发端。

“碧海青天千帆云集,华灯初上渔火万千。”当年此地,河道宽阔,帆影点点,一派欣欣向荣。

明代以前,盖州与中原的贸易就有发生。在盖州城南的新民村曾发现几件金、元时期的瓷器,这些磁州窑的瓷器显然是通过贸易运转来的,不管是从海运来还是来自陆路,贸易都在发生。

明朝在辽东设辽东都指挥使司,行政上归于山东布政司管辖。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清政府颁布开海禁令,关内外通商开始恢复,对龙兴之地的东北进行开发吸引了各地商人,这时辽东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其实明代的时候,处于渤海湾内的山东、天津与辽东的贸易就在进行,明代辽东的粮食、棉花布匹等军需物品,需要依靠山东来供给。明嘉靖年间,在渤海湾内的民间私贩,开始冲破禁令偷偷地发展起来。据《明世宗实录》(卷460)中记载:“山东、辽东旧为一省,近虽隔绝海道,然金州、登莱南北两岸间,渔贩往来动以千计,官吏不能尽诘”。

正因为南关外码头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经济繁荣,税源丰富,据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630)中记载,清代海禁开放,整个渤海湾内的各港口之间的贸易进一步发展,“奉天南面……宁海、复州、熊岳、盖平等地方与山东登、莱二府对峙,商船不时往来”。

大清河阻挡了盖州城与熊岳城的联系通路,没有桥的时候只能用船来摆渡人和物品,冬天的时候,踏冰而行也倒是壮观的通行情景,一旦开河,渡河的事是依靠船舶。人们总不能因为一条河的阻拦而无动于衷,断绝通行吧?

船需要停泊在码头。据民国九年(1920)《盖平乡土志》中记载:“清河渡,除春秋用木桥外,夏季河水大发,用舢板三四艘渡车马行人,此外本境别无渡船。”民国时有木桥,明、清时是依靠渡船摆渡的。

从连云岛溯大清河而上到南关外码头其实只有十几里,但因逆流,加之重载,这一段路还是很艰辛的。有些海船进入不了大清河,需要换乘小船,货物也要分船往来,小船是最为忙碌的,码头也是最为忙碌的。搬货的、点货的、收货的、运货的都在忙碌。“牙行”也在人与货之间穿梭,赚取可能赚取的每一分利,镖行的生意也会出奇的好了起来。

南关外的大清河南岸留有旧码头和古道遗迹,只不过因岁久年湮,对那条直通河南沙沟子、老爷庙以及更远,进而去熊岳的南关古道不再记得而已。明代巡抚马文生有《过盖州》诗赋,吟诵起来朗朗上口,也证明这条古道的存在:“烟雾新消海国边,荒原寒水与云连。山光杳霭飞凫外,秋色参差落雁前。田野欢呼瞻使节,公庭空寂长苔钱。从容事毕还朝日,韶舞声中觐九天”。成为昔日古城盖州南关外码头繁忙景象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古道没有长桥,只有古渡口了。夕阳洒满路径,古道往事会让你回味良久。

横渡大清河需要摆渡,来往于南关与连云岛需要货船,船只停靠必然需要码头,而且不止一处。码头是船的聚所,是兵家的快捷,是商家的期冀,是百姓的方便。岁月和大清河一样地流淌,河船还是平底船,吃水还是需要很浅。逆水行舟还要仰赖着风帆和风力,除了大橹的摆动,还要有人支撑着篙杆。而小舢板会在激流中颠簸,在浅滩上回旋,会快捷地掠过河边,惊起沙鸥一片。

码头边,人们用木桩砸向河滩的地面,用柞木拦起栅栏,用麻袋装上沙石排列在木桩与柞木拦起的护排之内,堤岸内再填满沙石,铺上苇席、木板,码头就成了。凭着一块跳板,人们就来来往往于岸与船的之间。

众多船舶的停靠,给盖州古城带来了无限生机。有船、有人,岸边自然也就热闹起来,它一边是海,一边是陆,岸边遍布商铺林立。街的两旁均为店铺,青砖青瓦,红柱绿门,为商人们提供商人们所需的一切,包括吃、穿、用。店门前挂着幌子,店铺敞开着房门,店主和伙计们堆着笑脸迎接每一位“财神”,寒暄着、吆喝着、忙碌着。客人们掂量着自己褡裢和衣兜里的钱以及自己的身份,选择地进入适合自己身份的店铺。城里的生活就是一种忙碌,区别于田间地头的繁忙,毕竟有一串串的铜钱要出出进进,每个店家都希望在一出一进中能获得几枚铜板的利润,店铺和进入店铺的客人都这样想。交换,使得人们对剩余的物品有了全新的诠释,让单调的生活丰富起来,更多的欲望膨胀旺盛起来。

码头,会产生相关的产业,例如库房、杠杠房和其他靠码头吃饭的行当。古码头沿街的古商埠,曾经遍布日杂、布匹、烟酒、客栈、茶馆等等,主要服务那些过往客商、船工们。

东关外的一面街,就曾是烟花柳巷集中的地方;其自然风景与人文古韵充分融合,和谐统一,形成“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的景观,可谓天人合一之世外桃源。

南关外的头道楞子、二道楞子道路的终点,便是娘娘庙。娘娘庙前逾50米直通大清河的码头。过去,这里还残留有一些花岗岩条石砌筑的多级台阶。清河码头,在娘娘庙东100多米处有一座“三官庙”,“三官庙”前便是清河码头。卸货后装车运输是通行于三道棱子和四道棱子后直达南关。而今,“三官庙”旧址还在,而大清河码头已经再无踪影了。

南关外的护城河上原有两座石桥,其一,直通头道楞子和二道楞子的道路;另一座石桥,在其东不足百米之处,直通三道楞子和四道楞子。南关外的四道楞子,即是四条道路,共有八面临街的店铺。不足千米的商铺之街,其中大商家的店铺背靠背相通,占有两条楞子的门面。可想而知,南关外商业和码头的繁荣景象了。

问道古码头,沧桑已百年。然而悠悠岁月,挡不住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潺潺的清河水,见证百年古渡巨大变迁。虽然古渡口已经消失,桨声灯影不再,空余一川清流,天光云影共徘徊,但河岸边的景色依旧动人。

历尽沧桑的古码头,只有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和墙角的青苔于无声处诉说岁月的往昔。静静的东埠,守着静静的河水,只留青山绿水任人咀嚼。改革开放后,盖州这座山海之城历经华彩变奏,经济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时代的变迁,造就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昔日繁忙的渡口成了一个辉煌又失落的回忆。蓦然回首,那笼罩在苍茫中的古城,就如一个历经风雨沧桑的老人,呈现着一种古朴之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