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包肉,是我老家一道地道的传统小吃,属淮扬菜系,在夏季较为流行,因蒲草生长于夏季。此小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老家汪曾祺先生曾在他的小说《异秉》里,提到过一种叫做“蒲包肉”的熏烧食品,堪称一绝,不仅可保留清香,而且便于旅途携带。他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蒲包肉似是这个县里特有的。用一个三寸来长直径寸半的蒲包,里面衬上豆腐皮,塞满了加了粉子的碎肉,封了口,拦腰用一道麻绳系紧,成一个葫芦形。煮熟以后,倒出来,也是一个带有蒲包印迹的葫芦。切成片,很香。”
小时候,家家户户大人孩子都爱这一口。尤其是夏天的晚上,每家每户喜欢在院子里支张桌子吃晚饭,尤其是大人一天劳动累了,回到家总爱从街上熏烧铺子切几个蒲包肉回家,晚上就着它整几杯酒,消除一天的疲劳。孩子这个时候,也特别开心,可以有肉打牙祭了。说起蒲包肉,老家还有一段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相传,有一位名叫陆高俭的厨师以制作“猪肚”为生。一日,陆高俭外出,无意中捡到“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丢弃的破蒲席,他带回家后,在煮“猪肚”时当做柴草扔进灶膛烧了。谁知,破蒲席点火烧着以后,满屋生香,那灶上正在煮着的“猪肚”也有了一股奇异的香味,食之令人满口生津,不忍停下筷子。神话传说,一般无稽可查。而群众才是真正英雄,高手往往隐于民间。后来,经民间摸萦形成了蒲包与肉馅相得益彰的搭配,颇具浓郁的田园情趣。蒲,俗称“蒲草”,一般生于水边。据说,蒲之嫩芽可作菜;根茎含淀粉,可酿酒;叶片晒干可织席子编扇子等;花粉称蒲黄,可作止血药。
记得小时候,普通农家从来不做这道菜,都是从熏烧店购买,因为在制作这道菜的时候需要用到蒲包。我也悄悄的去我开熏烧店的同学家看过好多次,主要都是想去解馋,不过整个制作过程确实很繁琐,真可谓是“不经一事,不知一难。”熏烧店做时,首先要准备一些蒲包,然后再准备一些猪肉、豆腐皮,在辅料方面需要准备葱、姜、酱油、淀粉、花椒、十三香等。准备猪肉通常是猪的后腿肉(高邮人俗称“后座”),将准备的蒜和姜都切成末。把猪肉放在热水中清洗过一遍之后,就可以拿出来了,然后把猪肉也切成末状。把切好的猪肉放在盆中,然后放入一些葱和盐,腌制大约12个小时左右。之后就可以把猪肉拿出来了,再放入一些糖、胡椒粉、料酒等等。接下来将准备的豆腐皮撑开,然后把腌好的肉放在豆腐皮中,并把它卷成柱状。之后就可以把它放置在准备好的蒲包中,把蒲包的口给扎紧,然后再在中间的地方扎一道麻绳,利于收紧,也是呈葫芦形的原因。接下来,就可以在锅中放入水,待水煮沸的时候,就可以放入葱姜以及十三香和黄酒。等到这些香料煮出香味,就可以将包好的蒲包放在锅中煮,大约需要煮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之后,蒲包肉就煮好了,然后把它捞出来并剥掉葡包,切成片就可以食用了。
对了,在制作蒲包肉的时候,还应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就是蒲包可以去商场或专门从事蒲包制作的农户购买,但是蒲包用过3到5次之后,就没有它本身的清香了。第二,就是把猪肉放在蒲包肉中,之后需要多捏猪肉。这样在煮的时候才不会把它煮散。第三,在把蒲包肉取出来之后,蒲包是不可以食用的。说了这些,你是否掉口水了,也感到好烦了,心里话,其实我觉得蒲包肉的制作过程是非常有趣的。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蒲包肉这道菜,但我特别喜欢的就是那个用蒲草做成的小袋子。在成品后,蒲包肉外皮是淡黄色的,主要是因为在煮的时候豆腐皮粘在了猪肉上。
看的易,做的难;吃的香,忙的累。蒲包肉陪伴了我们家乡一代代人的成长,他们有的一直守着家乡,有的早早走出了家门,不管走得有多远,守得有多久,都不会忘记这一口家的味道,这就是乡味,更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