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沂波的头像

沂波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4/04
分享

银杏树王

银杏树王

沂波

我随着怀里抱着表妹的姑姑走了六里多路,终于来到了山南头村,绕过一片汪塘后又走过了几户人家,这时,姑姑说:“看到前面两棵大白果树了吗?那就是山南头村的药铺,以前是个古庙,人们想得到什么就到这里上香求佛。解放后改成了药铺,人们生病就到这里治疗……我就在这里工作。我们快到了。”

远远望去,那两棵白果树长得非常高大,比我在自己庄上和姥姥的村里见到的所有大树都高得多、也粗得多,仅树上伸展的旁枝,就比我庄上那棵两人才能搂过来的楸树粗。那两棵伸向天空的树头,像是触到了云彩。看着这蓊蓊郁郁像打麦场那样一大片的绿叶,我惊奇地对姑姑说:“这两棵白果树还真大来。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树。”

“白果树也叫银杏树,就像人有小名还要有个学名一样。这是两棵银杏王。有好几千年了,岁数大着呢……村里的人大都称它们银杏树王,也有叫它们双树王的。还在结果呢。一棵树有六七个大男人才能搂过来,很粗很粗呢。”姑姑向我讲着银杏树王。很快我们就来到了药铺门前。

几个岁数像我一样大小的少年,正在药铺门前的路口上玩着觇杏仁的游戏。药铺的院墙是用古老的青砖砌成的,在墙的中间有一片用石灰粉刷的白底,上面用红字写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药铺的两扇竹片钉成的大门正在敞开着,在东门旁的院墙根,有一棵向南斜着长的老槐树,整个树本只剩下大半圆的树皮帮在支撑着,树洞里面正有四个并排站立着的、在一起唱歌的小孩子:

小铴锣当当当,

赶快架起机关枪。

鬼子来到了村东头,

全都打死不能留……

随着歌声的起伏,槐树头上几枝稀疏的枝叶在风中一动一动的好像焕发了一点儿生机。我对槐树洞子产生了好奇,我真想也到里边站一站,也能像他们那样唱一唱歌儿。

“到了,快进去。”姑姑牵了一下我的手说。

我随姑姑走进了药铺的大门,两棵很粗很粗的白果树映入了我的眼帘,那凸起的树根像是耕牛的背脊,我明白了这就是姑姑说的、有六七个大男人才能搂过来的双树王。整个像打麦场那样大的药铺院子,都被这两棵白果树遮盖着,好多的树枝都伸到墙外去了;北边那棵白果树的两根大枝盖在了药铺的二层小楼的楼顶上,小楼东旁是一溜大殿堂,这可能就是姑姑说的、解放后用来当药铺的古庙了。我随姑姑沿石阶而上,心里真恣,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登石阶上楼,那种无比愉快的新鲜感,多少年后一直萦绕在心头。

上了楼后,姑姑把怀里已经熟睡的小表妹放在了床上,然后叫我:“不要下楼,看好小侠,她要睡醒了可别让她掉下床来……我就在东边的那几间大屋里上班,小侠醒了就快喊我。”姑姑嘱咐完我就下了楼梯。

我看看姑姑住的这间屋子,里面不但有一个大床、橱子、柜子,而且还有菜板、锅灶以及吃饭的桌子。在大床上方的墙壁上,贴着一张人物画子,那举着锤头、抱着麦穗、背起钢枪的工农兵人物画像紧紧地站在一起,他们头顶上的一面红旗正在闪耀着灿灿金光。从后面的玻璃窗户我看到远方广袤的田野上,有两辆履带拖拉机正在一方大田里耕地,这比我庄上用黄牛耕地强多了。我要能到拖拉机上坐坐该有多好啊!我这样想着。

转过身子,我找了个小凳子坐在门口,满目的白果树叶漂亮极了,一个个油亮亮的像个小扇子,满树的青果亮晶晶的比猫眼还大,一根根弘枝,像是过年的时候舞起的长龙,在一片枝叶的间隙中,我看到了有个马蜂的窝巢,它比我在家里见过的马蜂窝都大,上面一层密密麻麻的马蜂都在各自转动着,它们是在忙着酿蜜吗?整个大院子里,都是白果树的荫凉,只从很少的间隙中,才透下一缕缕阳光,院子里时来时去的行人——我可以猜想出,他们都是来看病问诊的。

“妈妈——妈妈——”小侠突然喊叫起来,我知道这是小表妹睡醒了。于是,我用力抱起小侠喊着姑姑。

晚上,姑父从城里回来啦。吃完饭后,我被姑姑领到了老槐树对过的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只有三间毛草屋,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主人。原来,姑姑在吃饭的时候提到的老和尚就是他了,晚上睡觉我就在他这里住。

我心里很不情愿跟陌生人住,况且这个陌生人还是个老和尚,但是,我又不敢向姑姑说出口。姑姑向老和尚说着话,并拍了一下我的头,要我喊老和尚师爷爷,在姑姑的指令下我叫了一声师爷爷,老和尚嗯了一声连说:“好——好,就住我这里和我作伴吧。等会牛娃也来。他家也是地方窄,兄弟多,他妈已经让他在我这里住了半年啦。”

姑姑离开后,我有些害怕的看了老和尚一眼,他光光的头顶上没有一根毛发,都是皱纹的瘦脸上一双含着柔光的眼睛在看我。

“……你叫什么名字来?”他问我。

“我叫水童。”我告诉他。

“好名字。今年多大了?”他又问我。

“15岁啦。”我回答他。

“上几年级了?读过什么好看的书……”他不住的接连问我。

“上初中啦,等过了假期我就得回去上学。……《三国演义》,还有《封神演义》很好看的。”我一一回答着他。

“师爷爷——师爷爷……”这时一个男孩儿的声音在外传来。

老和尚答应了两声后说:“牛娃来啦。”

我转过头,看看走进来的牛娃,他的年龄和我相仿,只是身上的裤子、褂子比我穿的衣服补丁更多,头发比我的也黄。他愣怔地看了看我:“师爷爷他是谁个?”

“他是药铺你杨大姨领来的,他叫水童。”师爷爷告诉他。

牛娃听师爷爷说我是姑姑领来的,就主动靠近我,他好像也是主人似的、牵了牵我的手:“我和你一块玩行吗……你要杏仁吧?这是我赢的。”牛娃说着掏出了一把杏仁给我。我怯生生地退了一步没要。我认真看了他一眼,忽然间想起来啦,在我刚来的时候遇到的,那几个一块觇杏仁的少年当中有个黄头发的就是牛娃。牛娃又接着对我说:“咱叫师爷爷讲故事听……师爷爷可会讲故事啦。”

“想听什么故事呀?天天讲还没有听够?”师爷爷接过他的话茬说。

“他——水童还没有听过来。师爷爷你得讲来。”牛娃边说着边朝向我又朝向师爷爷。

“好——我讲。你们想听什么来?”师爷爷捋了一把胡子说。

“想听什么来?”牛娃又问我。

“这里——这里的白果树怪大怪神奇的,师爷爷你讲讲白果树行吗?”我渴望地向师爷爷说。

“要听白果树的故事……白果树的故事可多啦。八天八夜也讲不完。”师爷爷又捋了一把胡子接着说。“这两棵白果树呀,人们叫它们银杏树王,也有人叫它们双树王。那是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时候……”师爷爷一边讲着故事,一边“噌”的划燃了一根火柴,他接着点亮了一盏小灯。忽然间,我的眼前亮堂了许多。

“也就是在很早很早以前哪——”师爷爷接着讲:在沂河上游的蒙山上有个王禅老祖,他能掐会算,会呼风唤雨,写的《无字天书》世上没有人能看得懂,苏秦、张仪、孙膑及庞涓这些赫赫人物,都是他的徒弟。有一天王禅老祖正翻看《无字天书》,忽然间感到耳朵发热,眼睛在跳,他掐动灵指一算,是圣人孔子要有传颂千载的举动,他应于孔子有一次会面论道。于是他就架起七彩祥云,眨眼的功夫就来到了蛟龙山下,

在两间草棚的上空他按下了云头。小屋之内仅有一个穷苦学生正在翻看书简,他一见王禅老祖就忙起身深深施礼,王禅老祖还了一个稽首。

在蒲团上坐定后,王禅老祖又看了学生一眼,只见学生衣衫破绽头上生疮实在的寒酸,于是他心生怜悯轻启仙口:“我来你这里小留一回实属缘分,等会儿孔子到来,我还要和他有一番理论。现在,我用这片刻功夫将你的头疮治好,来来把头低下。”学生听到仙祖话意心中欢喜。他忙在仙祖面前低下癞头。王禅老祖在他的癞头上吹了一口仙气,在瞬间之中学生感到爽快无比,他想:“我是否遇到了世外仙人……?”学生想到这里就不停的向王禅老祖顶礼膜拜,好几年的头疮让自己痛苦万分,只眨眼间的光景就能够痊愈,如不是神仙谁能有这般神功。想到这些学生再拜。王禅老祖将他搀起,让他静心坐定……和他谈了一番世间大道,讲了一些圣学经典——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了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廉洁。

而后来被尊称为圣人的孔子此刻正沐浴沂水,宽阔的沂河碧流在暮春的阳光下、飘金荡玉般地向南流淌,他的一群弟子都在兴致勃勃地随他畅游着。他们之中有的在击水,有的在扎猛子。孔子一会儿仰浮水面似燕翔蓝天,一会儿又拨开清波逆水而游如鹰击长空,他忘情的畅游忘记了赶路的时间。此次他周游列国,现在要办的大事就是拜会郯子,因为他久闻郯国国君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美誉天下,他早就想到还保存着古代官制学问的郯国看看。做为鲁国的附庸国,郯国国君要定时朝见鲁国国君。在鲁昭公十七年郯子第二次朝鲁,在一次宴会上郯子畅答以鸟命官之事,闻者无不佩服之至,那次孔子师郯子求过许多的学问,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他再也没有见过郯子。现在就要实现自己多年来再次拜见郯子的梦想了,孔子内心很是兴奋,他带领学生匆忙赶路,走到蛟龙山下的沂河岸边,他看到这两岸金沙灿灿,宽阔的河流荡荡,两岸的外延是枝繁叶茂花团锦蔟的树丛,一座青青的山岗在沂河东边耸立着,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一路风尘仆仆身感疲惫的孔子喊住弟子们停步休息。于是,无意之中在此点燃了孔子念念不忘畅游沂河的情怀,这才有了后来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孔子坐谈志向:子路一番弱国强兵之志;冉有在六七十里见方的国家,三年使百姓得以饱暖之想;公西华不断加强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穿着礼服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之愿均被老师孔子笑讥。而曾点弹瑟停声,道出“……带童子六七,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抒怀,却让孔子大加赞赏,感叹着有了一个共同的畅想。而此时的孔子能否想到:在他浴乎沂后上岸的地方,在后来形成了一个名叫——立朝的自然村庄;在这个村庄里的现在,会有一个名叫沂波的学生倾心写的《银杏树王》的小说中,展现了他和弟子在沂河泳游的美谈!

此时,孔子师徒在沂河里尽情畅游着,眼看西天落霞飞起,黄昏已经来临,他们这才兴致未尽地游到岸边。坐在岸畔思绪飞扬的孔子梳理完湿漉漉的头发,指着流动的河水,他怀着无限感慨跟身边的学生说:“真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兮”。出浴沂河的孔子初到郯地,此刻他想起的是和郯子第一次相见的情景,而恍惚间十几年过去了,可那次相见的情景如在眼前,不觉间过去的时光真是如流水一样啊,消失了的光阴是一去不复返了!

那只载着车马过河的木船和金黄的沙岸已留在了身后,踏上路程的孔子继续放飞着自己的思绪,马蹄和车轮声合成了一种舒展的节拍。他们行走的道路两旁是开满鲜花的丛林,许多参天大树直插苍穹,几朵火烧云映红了天空。

想那十几年前,郯子第二次朝鲁时,孔子继续回想着……鲁国大夫昭子问郯子:少昊的时代,以鸟名官是怎么回事呢?郯子说:少昊是我的祖先,我当然知道。我的祖先少昊初立大位时,恰好有凤凰飞来,这是吉祥的征兆,因此我祖就拜鸟为师,以鸟名来称呼各种官职。

在从前黄帝以云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云命名;炎帝以火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共工氏以水记事,他的百官都以水命名;太昊氏以龙记事,他的百官都以龙命名。

我的高祖少昊以鸟记事,他的百官就以鸟命名。如凤鸟氏掌管历法,所说凤鸟氏,就是历正;凤凰是吉祥的神鸟,它一出现天下就和平安定,它是知道天时的,历正是主管历数天时的官职,故叫凤鸟氏。玄鸟氏掌管春分、秋分;玄鸟即燕子,它们春分飞来,秋分离去,故名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为玄鸟氏。伯赵氏掌管夏至、冬至;伯赵就是伯劳鸟,它夏至开始鸣叫,冬至停止,掌管夏至、冬至的官职就以伯赵氏命名。青鸟氏掌管立春、立夏;青鸟就是鸽鸬,它在立春开始鸣叫,立夏停止,故这个官职以青鸟氏命名。丹鸟氏掌管立秋、立冬;丹鸟即雉,它立秋来,立冬离去,故以丹鸟氏命名。以上这四种鸟都是凤鸟氏的属官。祝鸠氏就是司徒。祝鸠非常孝顺,故以它命名主管教育。从颛顼之后,因为无法记录远古时代的事情,就从近古时代开始记录。作为管理百姓的官职,就只能以百姓的事情来命名,而不像从前那样以龙、鸟命名了。

郯子侃侃而谈,满座的人无不佩服郯子的学识渊博……而当年的孔子只有二十七岁,在鲁国做个小官,他听说了郯子的这番话后,就前去拜见郯子求教。当时的他哪里知道,他的这次拜会郯子求教,在后来却成了“孔子师郯子”这流传千古的绝唱。

在当时孔子连夜敲开了鲁国宾舍郯子所宿居的屋门,迫切地向郯子请教关于少昊时代职官制度、典籍历史等一些情况。不到而立之年的孔子,其博学早已闻名鲁国,郯子见这样一个还很年轻的知名学者能够如此虚心求教,心里十分感动,他倾其所有,全部奉告。那次他们谈得是那样投机,甚至忘了天已大亮。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得不离开郯子的孔子依然兴奋不已,回到住处他忍不住向人惋惜着、感叹着:周天子那里……已经没有主管这礼仪事情的人了,像郯子这样有学问的人,已经散落于四方了。

孔子回忆着往昔连发着感慨,在夜色朦胧的时候来到蛟龙山南麓的山角下,仅有七八户人家的小村庄连一个人影都没有碰见,再往前走却是一条向南、一条向东的丁字路口。到郯国国都是向南还是向东?路程离此处还有多远?为了找准方向孔子派子贡找一户人家问路。

于是快腿子贡就敲响了一户家门,刚听完王禅老祖畅谈经学的廉洁,正想进一步向王禅老祖问道,忽然听到有人敲门的声响,他为了不让人打断向王禅求教就装作没有听见。而王禅老祖却向他挥了挥手,示意他快去开门,并且说:“儒学一圣到了,你请他们来吧。”廉洁一听哪敢怠慢,他匆忙起身开门,问清了子贡一行来人的情况,忙去将孔子师徒请到家中。

王禅孔子二人相互寒暄着双双坐定,圣人和仙家一番畅谈的大幕随即拉开。孔子道:……民事为生,求生成众,众事事国。国有政者,众随政也。众重兮,政重兮?孔子说的意思是:小民的事情就是为了生存,为了谋求生存的人们聚在一起就成了大众;把众人的事情聚在一起就是国家的事了。而人民大众都是随着当政者的政令做事的。他问王禅:是执政者重要啊?还是人民大众重要啊?!

王禅道:民为水,政者为鱼。鱼水情,景象也;鱼离水亡也,水无鱼水也。王禅的意思是说:人民为水,执政者为鱼;鱼融于水才能生存;鱼离开了水则会死亡。水中无鱼还是水,水中有鱼才有景象啊。所以,国政兴旺,就像鱼融于水中;国政败坏:就像鱼离开了水。谁重要呢?鱼水之情最重要啊!

孔子又道: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是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王禅道:政者以德,德如尺,有长短也;而长短唯政者规矩;故罔民。北辰有所,众星有位,各展光度,天象俱灿;如缺北辰,众星仍光。

而鱼水之说,鱼融水则生,离水则亡;鱼水之政必景象万千。故: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乡景,人心存善向公之世象,乐土也、乐国也。故鱼水之政为大政。

…………

师爷爷讲的故事我只感到王禅会腾云驾雾,郯子用鸟的名字起当官的名字,孔子领着学生在沂河里凫水,这个故事怪好玩的。而讲到什么民为水呀,政者为鱼呀,这政、那政的我似懂非懂。于是,我就问师爷爷。“爷爷,这是什么故事啊?我听不懂”

“这是以前我师父讲给我听的……你们小孩子是听不懂。到长大了的时候,有了学问就懂了……好啦,好啦。再往下讲就讲到银杏树王了” 师爷爷说完这些又接着讲故事。

孔子和王禅谈了一夜的论政,他带来的弟子到了半夜的时候一个个都迷糊着睡去。屋里除了孔子和王禅兴致勃勃的谈话外,另一个听兴正浓的人就是廉洁。而他们的这次高论却没有留下一字半纸,这是因为二人都不想留下什么?还是廉洁没有用心记录下来?孔子的一批求知欲很强的学生为什么都一个个睡去?我们知道的只言片语还是廉洁给他的一个学生讲的,他的学生的学生就这样把这个故事传下来了一星半点。而他们这次论政的绝世经典之谈,却像王禅的《无字天书》一样无人知晓。

一夜的经天纬地之论,变换乾坤之说就这样随着一轮红日的升起而停了下来。王禅和孔子一仙一圣走出屋门,一旁的廉洁早把两棵银杏树苗拿到他俩的跟前,向二人深深施礼后,求他们把银杏树栽下。廉洁的殷切心愿让二人会心一笑,于是王禅孔子在廉洁的庭院里栽下了两棵银杏树苗。两千多年后,这两棵银杏树已长得遮天盖日,又粗又大的成了银杏树王。那些孩子们最爱玩的老槐树洞子里,也有许多许多的故事呢……等我以后再给你们讲。师爷爷讲到这里,站起来扬了扬胳膊舒了舒身子。

人在少年时期的记忆真好啊……师爷爷给我们讲的故事,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至今记忆犹新,而这最早听到的故事在那个时候我不是太懂。可在今天我明白了这个故事的内涵却要由衷的感激,在我初学之前所听到的竟是几千年来无数圣哲先贤在不断探求的世道真理。在今天我明白了这些——为在少年时代能够听到鱼水大政的故事而庆幸、而自豪……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天下为公的时代,人们都怀有多么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啊!——也许,鱼水大政的社会,是王禅执着追求的目标,是他精收门徒,教会各种大法,继而去推广实现的心志。可几千年过去了,有多少人间大贤、帝王将相、枭雄佞侯,要么留下了一段段美谈笑料,要么留下了争强宏愿。可这人间鱼水大政,人民当家做主,劳动者舒心畅怀的光景又出现过在哪个时代?……师爷爷所讲的故事呀,在让我记忆犹新的同时又让人回味无穷。

又是一个星光闪烁的夜晚,师爷爷讲着那个请仙圣栽下两棵银杏树的廉洁:“这个春秋末期卫国的家道败落的子弟呀” 师爷爷讲着廉洁心生感慨。

他躲过了一场被满家抄斩的劫难,只身一人逃亡到了郯国,在魂魄略定后就在这蛟龙山南麓的山角下安身下来……那个时候,这里是绿丛之野,仅有的几户人家也被大树掩映。廉洁先是捕鱼,采撷瓜果谷米之类为生,后来又帮人家干些活儿挣点吃的。大树之下,杂草之中常是他夜晚的安身隐忍之处,蚊虫叮咬,冷风侵身,廉洁可是受够了万般之苦。二年之后已是15岁的廉洁学会了种地、收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从大野之中,蛟龙山涧慢慢的找来木棒毛草之类,就这样可怜的廉洁自己搭建起了茅草小屋。

想他十三岁以前还做卫国司寇之职的父亲就让他在六岁时坐读学堂,就在他学业未成之时其父卷入了一场宫廷之争,未及想出应对之策廉洁的父亲就遭到了杀身之祸,接着就被满家抄斩。好在廉洁之师早为廉洁之父好友,也怕有牵身之祸就带廉洁连夜出逃。越过五个国界,趟过无数条河流,春秋战国不断的烽火和国内不断的纷争让廉洁之师选择了不断向东,他认为东夷之国有偏安之地。经过千辛万苦师徒二人终于来到了东夷,就在他们踏上郯国之地来到了沂河岸边时,廉洁之师突然病倒不能站起。在恩师离开人世之时将身上的书简交给了廉洁。沂河里撑船的老鱼民帮廉洁将恩师葬下,指点他前方的蛟龙山南麓的山脚下,有几户好人家。由此,忍受伤亲离家孤苦的廉洁就在这里安下身来。

现在,王禅离去,孔子师徒就要上路朝见郯子。已经听了仙师圣贤治世宏论的廉洁,深深受到了灵性的启迪,慧根已经初开。他不想在这天地的一域避难隐忍,天设造化之意感召着他:——哪里是我灵魂永恒无限的故乡呀,纷扬的畅想非常的遥远却又弥漫在自己的眼前,那厚重,那深邃,那明畅的影像,仿佛伸手可及,又像是转眼即逝。叮当的一声脆响,却是行马的铃音,这声响是何等的亲切啊!猛然听来像甜甜的乡音!认真辨听又宛如父母弟兄姐妹的呼唤。而眼前正要上车的这个身影多么像自己的父亲,好几年了?在无尽的磨难中千次万遍的盼念,在他身边不会困惑,心里倍感平安,他是疼咱爱咱的亲人啊!他身上有着知识的源泉,跟上他走吧,跟上他走自己不再会恍惚。想到这些的廉洁在孔子牵马上车的一刻他已大礼下拜,就这样孔子成了他的师长。

收到新弟子的孔子自然满心欢喜,他令廉洁带路去拜郯子。到了城北十里铺的时候,孔子遇到了晋国的学者程琰本。他二人相互施礼后接着开始畅谈,从谈论礼乐诗歌,到答对大雅、小雅,从上午的清风荡荡谈到中午的日光灿灿。连珠的妙语,朗朗的笑声,红日已经西坠,桑树的影子也移动了位置,哪妙对,哪笑语还是接连不断,阵阵响起,两人的车盖都倾斜了还是难舍难分。这真是知音的一次幸会,廉洁记下了这“倾盖而语,终日甚亲”。

也许他不知道自己记下的孔子与程琰本的这次高论,会成为千古美谈。而他请求王禅与孔子栽下的两棵银杏树,却像二人的名字一样,历经千秋万代,依然郁郁葱葱。

这两棵银杏树王年年硕果累累,后来成为孔子杏坛七十二贤之一的廉洁,不知他当时为什么没有把王禅与孔子的“长夜论政”,像孔子与程琰本的“倾盖而语”一样记录下来?!——是因为临别时孔子没有对王禅像对程子那样对子路说:“取束帛以送先生”,还是因为王禅根本就不需要这样的俗理。也许是孔子因道不同,心不悦,示意自己的学生不要留下什么。……反正是孔子与王禅论政,留给后人的也是少有人知道的那两棵苍苍郁郁的银杏树王。孔子和程子谈诗说礼,不但有史料记载,而且有后人为纪念孔子来郯,在城北十里铺建起的倾盖亭。

孔子来到郯国后,和郯子做了一次长谈,师问了一些施政方略和一些有关古代官制的学问。随兴还向郯子说了进入郯国后的一路见闻,其中包括在蛟龙山南麓见到了王禅,在到十里铺的时候路遇程子并倾盖而语。郯子本来还想和前来朝见的孔子多些交流,但因和邳国国君有约,他只好安排在送行的当天一早,带孔子到马陵山望海峰观景,以表对孔子来郯的情谊。

清晨,郯子携孔子一路走来,但见这方天地间绿野广袤,雾气盈盈,一方方井形田畴里庄稼茂盛,绿油油的叶片上都在顶着晶莹的露珠,半空之中紫燕翻飞,高空之上云雀甜唱。快马行走的道路两旁溪流潺潺,水草葳蕤。不时有被嗒嗒的马蹄声惊起的水鸟,在天空撒下一串鸣啭后,接着就落进了庄稼的绿从。他们不由欣喜地扬鞭催马,后面的随从紧紧追赶,仅一会儿的光景就看到了自北向南连绵起伏的马陵山轮廓。这看不到头尾的黛色的马陵犹如一条巨龙,长长的卧在远方树丛的绿海里。

一阵马铃叮铛,车轮飞速旋转,不觉之间他们就到了马陵山前。郯子给孔子指看那高高的山峰:“……孔子呀,您看那石峰之上就是望海之处,我们登上山巅正好观看红日从海面升起。那壮观之景,大象妙幻,光灿海天……可是道极盈盈。”孔子顺郯子指向观望,但见那从北向南逶迤的山势,松林成片,草坡斑斓,一群花鹿正从山坡上跑过;那座峰顶之上巨石错叠,形似石楼,孔子看罢道声好个景象。

他们谈着话儿沿山道攀行,一番腿力之后就到了石楼之顶。郯子给孔子指东望海,但见天际间一派混沌,仿佛要使人们陷入懵懂。而就在这片刻光景之后,一线晨曦透过雾层,东方渐渐亮了起来。随着朝霞一缕缕的由浅变红的当儿,地平线上突然升起一轮火红的太阳。在阳光的照耀下,波浪似的云层,组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图案。团团云雾似万马奔腾,又像群山移动,转目间又似有千张纱幕铺展,接着在晨风中弥漫,在霞彩变幻中飘了四方八隅;这时候,天际间明晃晃的那是一片大海显露了出来……

孔郯二人一阵尽兴观海,一番愉快交谈。就在孔子既要辞行的时候,郯子早有车马、束帛相送。现在石楼一别不知何年才能再次相见,感孔子求师问礼之诚,念孔子来郯厚义,想我郯子有所作为仅在这小小郯国。那谋天下苍生乐土之愿,求世事应天顺道之想……现在岁已致暮,难有大为。好在早有一诗抒怀带来,何不赠与孔子为好。郯子一念上来便命身边文员将自己写好的诗章取出,就在将要赠与孔子的当儿,一旁名叫杨沈子的书官急忙说道:“在此风景绝妙之处赠诗真乃大风致雅,千古风流。待吾替主朗诵一回添点声响,再赠夫子岂不更妙。”众人听罢鼓掌称是。郯孔二人更是道好。于是,杨沈子双手将郯子诗简捧起,朗声道:

《凤鸣》

天之光灿灿兮,日月星经年。修蒙山八百里兮,峰叠翠生泉。

万溪昼夜潺潺兮,如歌似雅!成沂水淼淼兮,大地之练。

汇沭河泓泓兮,环映马陵。育芸芸众生兮,惠泽大野!

帝少昊初立基兮,凤凰来贺。拜鸟以师名兮,疆域郯国。

凤司职天时兮,太平安定。配四时朝官兮,季职细细,

玄燕掌春秋兮,花明叶亮。伯劳管夏冬兮,热忙冷息。

青鸟立春夏兮,苗谷刈麦。丹鸟事秋冬兮,霜菊雪梅!

自颛顼段章兮,无一为记。苗裔依沂沭二水兮,生生不息!

至吾知世事兮,周室殆危。诸侯争雄兮,天下盼尧舜。

吾欲唱大风兮,涉千山万水!邀凤凰奕奕兮,系苍生乐土。

慷君子之义兮,慨圣人之道。然力不能为兮,思绪放飞。

民以为鸟兮,国之为林。蓬勃之景象兮,倚银杏依依。

风雨既袭兮,有鸟随枝动。叶齐齐拒风兮,伟树直立。

鸟而不散兮,茂林森森。枝叶展展兮,天下归心!

鸟为飞翔兮,民事乐土。暮色栖息兮,为羲皇人家。

星月浩浩兮,周有兰香。日有歌韵兮,梦有故乡。

吾思入遨游之境兮,凤凰为车。腾龙萦绕兮,大鸾为马。

吾唱大风兮,民众者知音。王众王治兮,齐天维地。

大道民心兮,公而废私。生灵灵朝天歌语,星灿灿地多尧舜。

有光在远兮,吾思远而追!…………

杨沈子朗诵完郯子的《凤鸣》之诗,在众人的掌声中将诗简捧于孔子。就在孔子接过郯子诗简的当儿,一只大鸟带着韶韶之声从众人头顶飞过,众人昂首观之:那硕大无比、翅羽火红之鸟正向南方飞去。朗朗天宇,灿灿阳光,红鸟翩翩,韶音声声,仿佛有一种神灵之感与祥和之意随风飘来,众人无不欢欣鼓舞。郯子兴致勃勃的对天抒怀:

神意在天兮,世象人为。

吾诗与夫子兮,红鸟韶韶。

牵长风志远兮,春歌秋雅。

千年诗老兮,又千年诗新!

众人听吧鼓掌称妙,纷纷盛赞这石楼赠诗为千古绝唱。孔子连声向郯子致谢,口中不住地道着赞语:天情兮,地景兮,诗风兮,大雅兮,郯师伟伟兮……

送走孔子后,郯子接着就起驾前往和邳国国君约见之地——红石崖。这里是郯国西南方的边疆,处在沂河的东岸,红石崖陡峭的崖壁下昼夜回响着沂河涛声,其崖土色殷,坚硬如石。郯邳两国就是在这里以滔滔流淌的沂河为界,沂河东岸属郯国之域,西岸的邳国向来就与郯国睦邻修好,两国国君常有相见叙谈之约。

在红石崖上,到了太阳西坠的时候,郯子还在和邳国国君交谈。微微河风中他们好像有着无尽的话语,飞鸟不断的拍着浪花仿佛是在为他们的谈话助兴。……邳国从何时起,又从何处兴?郯子想从邳国国君口中印证更多的邳国历史。“奚仲是我的先祖……” 邳国国君接着答道:“奚仲是黄帝后裔任姓族人,因辅助夏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邳地。我先祖奚仲就是这样才建立了邳国,并成为邳国第一代国君。你知道‘奚仲作车’吗?”邳国国君问郯子。郯子答道: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你先祖奚仲是人类造车的鼻祖……那时候,奚仲祖是个治国大家。就这样他们谈呀谈, 一直临到互赠礼品的时候,方才结束了这次相约。

邳国国君一行随员开始起动两艘大船,一会儿的光景船就离岸,郯子望着宽阔的沂河上远去的帆影喃喃自语:国若强兮,邻自善。林不丰兮,鸟不栖。国若强兮,邻自善——郯子重复了一句。接着命人快取银杏苗来,在他与邳国国君谈话的红石崖上亲手栽下了一棵银杏树,并令其一子在此、沿沂河之岸带领子民建村置田、岁岁植树。

……几千年后,那是郯子留下的光吗?这里是他灵魂永恒无限的故乡,非常非常遥远却又弥漫在我们眼前。现在的新村——郯子在红石崖上栽下的那棵银杏树已长到五十多米高,也得六七个人牵着手才能把它围拢过来。近三千岁了,年年春季银杏开花时,它可以为周围几十公里范围内的雌树授粉。它比其他银杏树发芽早、落叶迟,枝叶更显的旺盛,当地的人们称之为“老神树”。现在有人考证,这是一棵中国最为古老的银杏雄树,称得上“银杏之王"。当地村庄流传着老神树许多美丽的传说,还有一个神奇的事情,就是周围村庄有人生了怪病来向老神树拜上几拜就会好的……老神树啊!那一年,一个学生站在它的面前生发无限感慨:你阅尽世间风雨,看遍大地霜雪,历史的烟云在你面前几卷几舒?人们千秋万代的表演被你哗啦啦的叙说,轻轻的伸枝摇动!你是天地之友,日月的良伴,有多少代人、多少队伍在你面前扬鞭跃马,舞动枪戈?改朝换代的硝烟,对阵争锋的旌旗,你看惯了,也明了啦。且不说春秋战国的争霸,马陵古道孙膑庞涓鏖战,仅就三国时桃园兄弟在你南边的下邳失散,兵败后的刘备在你的身边稍作休息,他拿了些银杏坚果、带领十余骑沿沂河向北急行,以日行三百里的速度在八百里沂蒙山区从南向北一路跑过,到了青州他投向了袁绍。那时候袁绍正体虚不支,神倦不堪,他派人找来了神医华佗。

“……人,地之气生,四时流成。——气机不畅,若有丝毫臃塞,则脏腑失和。气血不调,必百病丛生。气又分正、邪两气。邪气所凑,正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主公乃气血不足,才身倦无力。待我开出一方,连服五日可愈。”华佗说着,早拿起笔来写到:白果仁四钱,莲米三钱,麦仁三钱,糯米三钱,胡椒一钱,草鸡一只。小火炖熟,调以食盐,空腹食之,可康复也。华佗一方出来,正巧刘备礼带银杏相投,袁绍按方连食三日,果觉身体有力,精神好转。刘备知后,心中暗喜,连称华佗真乃苍生大医。

从此,这白果炖鸡一方渐渐传开,一代代人大受裨益。淮海战役时,三野大军从沂蒙山过来,开国上将王建安那时候是八纵司令,他深夜来到这里时,就是在这棵“老神树”下、下完作战命令后上的战车。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许多解放军伤员被抬到了这里,那时候,真是军民鱼水情啊!我们的乡亲大都用白果炖鸡来赡养伤员,这些银杏果呀真是个好东西,让伤员们的身体都恢复得棒棒的,后来才参加了渡江战役。

还有“老神树”旁的广福寺,那是在唐朝的时候我的第三代师祖的师弟所建,为了方便这方善民求佛祈福,寺庙建成后每年“三月三”、“四月八”逢两次庙会,香火十分旺盛。寺庙有碑文记载:广福寺“坐镇沂岭,俯视一切。东望仁里,古道犹存,西瞻川流,逝者如斯,入其院乔木参天,云鹤隐现,觉另一洞天,静坐片时,而名利之心顿失,洵福地也。”碑文阐明了广福寺东借马陵古道,西依沂河风帆的优越区位。虽和我们相距六十里路,但也和我们这里一样,是使人荡涤心灵、祈福纳寿的一方净土。

师爷爷讲到这里,抬手指了指后面已被当做药铺的古庙……

终于,听到老槐树的故事了。师爷爷讲道:……过了几百年后,王禅孔子畅谈治世之道时,所栽下的两棵银杏树已冠似华盖,这里真是人杰地灵,在两棵银杏树旁边的一户富贵人家出了个饱读经书的学子,他的名字叫做后苍。

从小在银杏树下面长大的后苍自然对银杏树王有着别样的感情,王禅与孔子畅谈治世之道所栽下的两棵银杏树的故事,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后来,他成为西汉宣帝时博士,官至少府,每次回家都要站在银杏树下几番仰望,深情畅想,心里总在考虑着需要做点什么?

他虽然精通五经,对《齐诗》《春秋》和《孝经》《礼》的研究造诣很深,身边的弟子中有著名的翼奉、萧望之和匡衡,但是他和他的弟子一次次都是仰望银杏树生发感慨,虽然传讲了银杏树王的故事,但没有留下半点纸墨。

后苍是怕有违先贤圣规?还是在自己的故土上更得“高山仰止”?凭着后苍的博识和得天独厚的地利,作为后来人,他只是默默地感想着——临到后来,他在银杏树王的东南旁栽下了一棵槐树。这是他为了作长久的陪伴之意呢?还是寄予一些什么?反正是银杏树王东南旁的那棵仅剩下树皮中空的老槐树,虽然岁胜秦砖汉瓦,可到现在还存有一线生机。

再到后来的时候,不管是更朝换代的战火连绵,还是这里的人家历经变迁,而两棵银杏树王和后苍栽下的那棵老槐树却枝叶未损——因此,这银杏树王和老槐树的故事,才得以在我们这乡间一代代流传。

到了唐朝的时候,我的第一代祖师宏梦有一天来到了这里,他观此处北靠蛟龙山,西傍沂河水,东面眺望着马陵山,那马陵古道上孙膑庞涓最后斗智一拼的厮杀声似乎还在回响。于是,宏梦祖师就在银杏树王的北旁兴建了这所广安寺,四方百姓前来求佛祈福,由此才有了这银杏树下不断的香火。

还有,这蛟龙山玉皇顶南坡下面,有一块形似蛟龙的卧石,卧石上两个突突冒水的凹处人们称为龙鼻子、龙眼。祖祖辈辈、四面八方的人们在来我们这庙里烧香拜佛之后还要到山上捧几捧龙鼻子、龙眼的泉水喝下,或者洗洗身上的疮疾。说来这龙鼻子、龙眼的泉水还真的灵验,患有眼病和身上生疮的人用泉水洗洗还真都好了,就是那些患肚子疼的人上山喝上几次龙鼻子、龙眼的泉水后也能见轻。

在明朝的时候,我们这里兴起了三月三庙会,到民国时这里的庙会还十分兴盛。每年逢会时从我们这银杏树王下,到蛟龙山顶上都是人山人海。在山顶的南坡下靠东的一大片草坪上还有一方戏台,每年逢庙会的时候都是连唱三天的大戏,整个蛟龙山上真是热闹非凡。那时侯,当三月的青草给山坡披上了盛妆,当百花绽放莺歌燕舞,许多的人们牵着风筝来赶三月三的庙会。山顶上、山坡上随处都有叫买叫卖的人群,牵着风筝的,买一些花生香果,边吃着花生香果边牵着风筝向山上走去。卖东西的商家在经营之余看一眼天上的风筝,览一下山景,再继续着自己的营生……艳阳高照,白云悠悠,春风起处,山花摇曳。上山赶庙会的人们无不心怀喜悦,哪真是一种民乐集会……

“我是在清宣统三年——美、日、俄要派兵在烟台登陆……”师爷爷喝了一口茶水继续讲:咱山东巡抚孙宝琦到处招兵买马,那时候我刚满十八岁就被征兵。同一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政府被孙文推翻,全国各地大小清兵头领纷纷起义,就这样我随军在民国元年成了革命军一员。后来,日本侵占我胶东青岛,修建铁路,掠夺财物;再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全国各地纷纷通电讨袁。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我在随军多次参加军阀混战中升任团长——然而,战来战去我越来越感到无益救国,前景茫茫。在河南省的一次混战中我身负重伤,当我醒来的时候,队伍已经来到了山东,到了临沂住了半个月后队伍开拔。我因受重伤而留了下来……后来,我到蛟龙山治伤,庙里的老法师医道高明,他用从山上挑来的龙鼻子、龙眼的泉水一天给我洗六次,洗了三天后,他又让我吃用这银杏树王上的银杏果配成的草药………

晚上,老法师让我住在寺庙之中。皓皓月光下,徐徐清风中,七十多岁的老法师夜夜给我谈论佛法,正我心念:你与乱军中为谁而战……战又何益?国遭外辱,内又自乱——战争之恶,兼国覆军,贼虐万民,倾覆社稷,百姓离散,废灭王道,外贼打劫。这难道有利于天吗?有利于地吗?有利于百姓吗?你争战十载,刀兵劫之多,何益之有?……然我佛法主张平等慈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论有为、无为,皆是缘起幻有,并无恒常不变。……世事纷乱,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绪为之忧烦。而我执,则为一切众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执,方可觅得真我。唯有了知无我,始能与佛共处。你若想得到安宁幸福,就要从真理做起——真理在心生心悟。以佛的智慧打破你无明的烦恼,成就菩提之道……

又是一个朗朗月光之夜,老法师继续说到:“……佛为自然,自然为佛。人在佛中,自然成佛。——便纵然是战争之魔,只要放下屠刀,也可立地成佛……”。老法师侃侃而谈:看你已生悲悯众生之念,才发菩提之心……还是归我佛门为好,以赎你战争之身,免十五种横难死!一心向佛,增大智、大悲、大愿、大行……

小悟千百回,大悟就一次。渐渐的佛光在我心中闪现——于是苦难、邪恶、妒忌、诽谤、仇恨、杀戮、死亡,充满了世间的烦恼像潮水一样退去。我在佛的乐园门前——灵魂与良知像罪海中的垂死者在殷殷地呼唤着美善,默默地期待着拯救……随着我伤势的恢复,渐渐的我就脱离了人间的苦海——从此,我进入了佛门!成了老法师的弟子。

在这银杏树王下随师潜心佛经,每天勤于佛事、学些医道——慢慢的……我也就知道了这些银杏树王的故事。

白天的时候师爷爷就在庙堂的药房里和姑姑一起给人看病。姑姑在一次吃饭的时候说过,这个老和尚都快八十岁了,以前他是住在庙里的,在把庙堂改成药铺让他搬出去时,村里先在老槐树对过的路边上给他盖好了三间房子。本来村里是要把他当成五保户养老的……他说,他也得成为劳动者。人老了虽然不能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就把我留在药铺里当个医生吧。年龄大的人都知道,他当小和尚的时候,经常跟着以前的老和尚给人看病,还经常看到他跟着师傅爬到蛟龙山上采草药。后来老和尚死了,他就成了庙里唯一的和尚。……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他这个老和尚也就成了医生,也许,是人们顺口说惯了,在身体不适的时候都会说:快去找老和尚给看看。

“……师爷爷的医道的确是很高明的。”牛蛙在前天来找我玩的时侯谈到师爷爷给我们讲的故事时说:师爷爷现在讲的故事不如以前讲得好听了……什么这兮,那兮的;这子,那子的……让人听不懂。以前,师爷爷讲的:打鬼子的那年,115师的人马开过来啦,司令部就设在咱这个庙里。带眼镜的罗政委那可是个高人,他是从井冈山上带来的兵,还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呢,他们从延安过来时,一路上在日本鬼子和汉奸统占区,硬是杀开了一条条血路才打到咱临沂来。到了郯城,他在咱庙里设了司令部,一张地图挂在墙上。有一天,罗政委看了一会地图就走了出来,跨上他的高头大马,腰了挂着一把盒子枪,五六个护兵上马跟在他的后面……”

牛蛙说着把骑坐的木凳晃了个骑马的姿势接着说:“师爷爷给俺讲:骑战马可神气了……在攻打郯城的时候,罗政委派出的三个通讯兵个个骑着一匹快马,身上背着一杆短枪,腰里还挂着两把盒子枪,他们转眼的功夫就到了十里铺。过了两个时辰回来时,每个人的战马上驮来了一个伤员。他们报告罗政委,说城门已经被打开了。罗政委扶着伤员下了马,请师爷爷快给看看。师爷爷用蛟龙山上龙鼻子、龙眼的泉水熬了草药给伤员洗了几次伤口,一个喝了三付汤药,二个喝了六付汤药,很快时间伤员就好了。罗政委称赞师爷爷胜似神医”。

晚上,我要师爷爷也给我讲讲罗政委的故事,师爷爷笑了笑说:“罗政委了不起啊!他可是咱共和国的十大元帅哪!在他带兵刚来咱这郯城打日本鬼子的时候,就是在银杏树王下开的大会,讲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群众做到秋毫不犯 ……在咱村里的牛屋里、草房里、各家各户能够腾出来的地方都住满了兵,就是在那个老槐树洞子里还住了二个兵呢。那个时候天凉呀,为了尽量少麻烦群众,罗政委开完了会后就命令在这银杏树王下搭建了一个大草棚,有一个连的人住在里边。在咱庄上各家各户都有住的兵,天一亮他们就把老百姓的水缸都给挑满了水,天井院也给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就连老百姓的茅厕都给弄得很干净。老百姓都说共产党的兵好啊!真是好啊!当罗政委命令出兵的时候,队伍全都开走了,老百姓像对待亲人一样的恋恋不舍。”

师爷爷喝了一口茶水继续讲:如此亲民爱民之师,自古罕有……有一晚,罗政委有一点闲暇的时候,他问我银杏树王有多少年了,我说近三千岁啦。接着,我就给他讲了一些银杏树王的故事。

罗政委听完故事连连道妙,他说:鱼水大政多好啊!这真是仙人指路,我们开展革命工作必须要做到的: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动员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多像鱼水大政呀。——可给我们指路的是马克思……我们今天的奋斗,就是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为人民求翻身,求解放。我们还要建立一个全国人民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事做,有书读,病能医,老有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能够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最终和世界人民一道实现共产主义。……而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而解救他们,也就是解救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是无产阶级的军队,是劳苦大众的队伍。也就是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所以,我们今天的目标就是动员起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国内死心踏地的汉奸反动派。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

看中国上下五千年,观中华近代一百载。师爷爷接着道:听罗将军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的书。上古的《诗经·魏风·硕鼠》里有人们渴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乐土”。东晋大诗人陶源明在《桃花源记》里有描绘的没有剥削、没有欺诈﹑人人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孔子之师郯子也思远而追着苍生乐土。墨子《尚同》篇中有:治国之道在于百姓上同于里长;里长上同于乡长;乡长上同于国君;国君上同于天子,天子最终上同于“天”。墨子认为,只有做到了“尚同”,才能实现“天下大治”。这些上古的圣撰明传,无不是想实现“鱼水大政”。可令贫僧不解的是:直到中国近代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也想建立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孙中山先生更是毕生为之奋斗与追求着“天下为公”。可古今大贤最终也都没有成功。现在我们这积重上百年内忧外患的中国,还在遭受着日本鬼子铁骑的蹂躏,你们共产党人想建立一个社会主义,虽然也在承接着上古先贤,近代志士所追求……但是,这个“上同于‘天’”的这个“天”字,世不得解,事而不成。不知你们共产党人已解否?是何解?

罗政委将靠在银杏树王的身子挺了挺,抬手向上顶了顶眼镜含笑道:师傅好问啊!我们共产党人对这个“上同于‘天’”的解释就是:我们在任何时候,干任何工作都要和人民保持一致;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上同于‘天’”的‘天’字,就是人民;人民才是我们的天哪!……

十一

早晨,我从师爷爷的家里出来,一眼就看到有群鸟儿在老槐树上唧唧喳喳的乱飞,苍苍老枝挂满翠叶在抖动精神;两棵并肩而立的银杏树王在一缕晨辉里,以龙盘虎踞的气势直插蓝天。很快我来到银杏树王下面,在几根犹如牛背的树根上跳了几下,在银杏树叶四溢的清馨中,我登上了姑姑住的青石阶楼梯。

推开楼门,我猛然一惊,姑姑不在屋里,床上的小表妹还在酣睡。“姑姑到那儿去了呢?如果小表妹要是醒了,掉下床摔着,那还了得。”

我这样想着,心里庆幸小表妹还没有睡醒。

坐在门口等了一会,只见师爷爷有点蹒跚地在向药铺里走,来到院里他停了下来,昂天看了看银杏树王,似乎感到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样子,之后才把目光朝楼上看了一眼。“师爷爷,我姑姑没有在家,不知道那里去了。”在师爷爷把目光转向小楼的时候我喊着师爷爷说。

“你姑姑可能夜里又出去给人看病去了,你不要急。”师爷爷朝我说完,又开始向药铺里走。他迈了两步,就自言自语地说:“一个赤脚医生太少了,有两个就好了。”

在太阳从东边墙头上斜着照到银杏树王老根的时候,院子里陆续来了几个看病的人。这时候床上的小表妹突然哇的一声哭喊着“——妈妈——妈妈。”我急忙跑过去拍着小表妹:“小侠别哭,小侠别哭。妈妈快来,妈妈快来……”

在小表妹被我哄着刚要不哭的时候,姑姑从外面来了:“小侠什么时候醒的?没有掉下床来吧?”姑姑在放下带十字药箱的同时接连问我。“刚醒一会儿。没有掉下床。”我回答着姑姑。

姑姑抱起小侠,一边给她喂奶,一边自己匆匆地吃着煎饼。在姑姑刚刚端起一碗米汤要喝的时候,楼下突然传来了喊叫的声音:“杨医生——快下来。有人急着打针啊。杨医生——”。喊叫声很是急切。姑姑听到有人喊她,就急忙放下刚刚端起的饭碗,嘱咐我把小侠看好,就拿着手中还没有吃完的半截煎饼,背起小药箱下了楼梯。被断奶的小侠又嗷嗷的哭叫起来……

快到中午的时候,牛娃娘俩来了,他们送来了煮熟的玉米棒子,打开笼布之后,一股诱人的清香扑鼻而来。“玉米棒子还热乎乎的,趁热好吃着呢,水童快吃把。”牛娃娘说着就拿出一个送给我。接过她拿出来的玉米棒子啃了一口,满嘴里都是清香。我示意站在一旁的牛娃也吃,牛娃说:“我已经在家吃饱了。”

这时候,姑姑推门进来了。她和牛娃娘寒暄一番后,接着说:“好歹忙活完了……今天看病的人多,全村在山上修梯田的社员,就有好几个伤了手的,大家都忙着修好梯田多打粮食啊。”

“听说等山坡上的梯田修好了,还要到沂河里运沙到东边的黑泥地里改造良田泥。”牛娃娘继续说:“满山上红旗招展的怪好看哩。我们去送饭的时候,宣传队里的几个宣传员,正准备在大伙收工吃饭的时候给演唱节目呢。可我们捞不着看,还得回村忙着收拾东西。就连几个五保户的老人也闲不住了,他们主动的来给我们帮着剥葱摘菜的。”

“要吃饭,大家干。”姑姑给小侠喂着奶水,又接着说:“大家都忙得很呀,我也忙得很呀。可水童就快开学了,谁来看这个小闲人呀?”

“杨医生,你不要愁。我正是为着这个来给你说的:村书记今天一大早到我家里告诉我们,大队里想叫牛娃他姑跟你学习当村里的赤脚医生,她是咱村里今年唯一的一个高中毕业生呢。还说,你是咱县里派来的赤脚医生,要把你累坏了我们是有责任的。书记告诉他姑:要一边跟你学习,一边帮你看好孩子。”

“这样——太好啦!……”姑姑说着,脸上的愁容一下散去。

十二

……三十年后,身在异乡他国的我还深深记着银杏树王的故事,那长长的牵念存在心底。在辞别师爷爷的那个夜晚,他将自己记下的郯子赠孔子的《凤鸣》之诗和收集到的一些关于银杏树王的故事送给了我。

“要好好保户啊水童,你回去后再抄写一本。……等你长大了你会理解它的好处。”师爷爷说着从箱子里拿出一个本子给我。一旁的牛娃脸上露出了不快,好像师爷爷偏心于我……在此时的一刻,他小小的心灵里生出了嫉妒。师爷爷嘱咐完我,又转身从箱子里拿出一个本子:“这本是留给牛娃的。听什么,学什么不是仅仅记在本子上,关键是要记在心里……”。

是要记在心里!——记在心里!!可需要我们记在心里的故事,却遭到了毁灭的厄运。牛娃来信告诉我:……蛟龙山被人承包了去,开了个生产水泥的大厂子,山上整天炮声隆隆,马达轰鸣,开山采石的机器把龙鼻子、龙眼也给挖了;蛟龙山已被挖去了一半……还有,新上任的村官说要改变农村面貌,把当做药铺的古庙也给拆了,两棵银杏树王也被伐了……猛然间,我欲哭无泪……

夜里,我再次翻开师爷爷留给我的——这苍黄的纸页,无限思绪纷纷扬扬,时间与时间之间到底隐含着什么?而你,我心中的银杏树王!你依然没有倒下,你依然没有消失,你永远屹立在我的心中!你是历史老人,你在一阵阵风中笑指史章。你告诉了人们鱼水大政是人间正道!——在五千年的风云变换中,无数次闪现神的灵光:乐土乐国,是好的去处,躲过了盗窃者的侵占,向往那新的理想乐邑!——怎样才能无为而治,天人合一;遵循自然之母,大道有光,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有佛的极乐世界啊,人间的暴行者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要相信来世的报应!还有——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一个没有尊卑等级,没有贫富悬殊,没有种族差异,没有国界纷争……无数先贤圣哲在矢志追求啊!——和谐社会!共产主义!人类最美好的向往,最理想的社会,是否可以在几千年的“鱼水大政”中找到一个鸿运长久?!神灵之光在不断照亮世间,总是给人启迪!!!

伟伟银杏树王啊!你满树的叶子在我心里闪着金光——

(文本于2014年4月在《时代文学》发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