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应和的头像

杨应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09
分享

香囊


栀子花开,馥郁迷人之际,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也快到了。每逢端午,在我的家乡,除了吃粽子、看比赛龙舟,每家每户门框上悬挂着几根菖蒲艾草外,还有长辈们给每个孩子佩戴一只漂亮精致的香囊习俗。

记忆中,我的香囊都是奶奶帮我缝制的。奶奶心灵手巧,房屋的边边角角长满了花花草草,有薄荷、菖蒲、蒲公英、玫瑰花、栀子花等等。清风微吹,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雅花香。每年端午前几天,这些花草就派上用场了。奶奶把庭院里的花花草草各摘取几片晒干,用来做香囊。端午前一天,我满怀期待地围着奶奶观看香囊制作的过程。只见奶奶把那些晒干的各种香草放进捣药的罐具里,捣鼓成粉末状后,填进粽子形状的丝绸布袋中,再用多根一样长的五彩线做吊坠,缝在缝隙处,一只香喷喷的香囊就大功告成。

奶奶对佩戴香囊很有仪式感。端午那天,奶奶让我把脸洗干净,她自己也把手洗干净,到正午时,奶奶才小心翼翼地把香囊挂到我的脖子上。清香四溢的玫瑰花和栀子花味夹杂着中草药味扑面而来,我仿佛置身花海,心旷神怡。小时候的我 ,并不知道香囊的作用,只觉得很香。

每一次,奶奶都会在香囊上一针一线绣出一个凶神恶煞的人物。我问奶奶怎么不换个图案呢。奶奶说,“这个人叫钟馗,别看他外表丑陋,他非常正义,除恶安良呢。”奶奶还说,“你生下来,一直体弱多病,戴上香囊,他时时在保护着我的乖孙子健康成长呢。”我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长大后,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香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尔雅·释器》上说:“妇人之纬,谓之缡”。缡,就是香缨,一下子就把香包的起源追溯到先秦时代。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香袋”,又称“香囊”。隋唐时期,医药专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写明香囊的作用:“佩绎囊,避疫气,令人不染。”就连我们现在每年端午节纪念的屈原也在《离骚》写道“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其中江篱、芷、秋兰皆为香草。屈原说他身体健康的原因,是常常佩戴香囊的缘故。

香囊最初只是用来装饰,后演变成驱病祛邪的武器,并流传至今,颇有趣味。如今,香囊的习俗渐渐被人淡忘,而每逢端午节,我总是想起早已逝世的奶奶。香囊香啊香,那一缕缕清香,弥久不散,香囊包裹着浓浓的亲情,一直温暖着我前进。

——于6月3日发表在《亭湖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