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蒋红霞的头像

蒋红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10
分享

酒,透着神性的目光

每一个方块字都不简单,甚至有点神奇,酒更是如此。尽管不少人吟唱“酒不醉人人自醉”,但仍有坚持“一醉方休”的,也有“只愿沉醉不愿醒”的。——题记

有人提议我写写关于酒的文字,记得我在写作之初,曾以“竹心柳影”这个笔名写过一篇散文——《品酒与女人》,后来被一种知名酒种放进了他们的广告中却分文未获;再后来,也写过一些相关的故事,却也因为诸多原因而没有面世。不过,今天的我,却很想认真地写写酒,这种看似不过是一种液体,却又浓缩着中国文化的精髓,透着一种既邪灵,又魅惑的目光的神奇流。

一、酒,透着一种魅惑的妖冶

酒,的确充满着魅惑,充满着魔力。

它的魅惑在于自出现以来,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人类因这个字,真正抵达了弘一法师李叔同所说的“悲欣交集”境界。既有欢喜,更多的却是悲情。所以,于大多数人而言,“酒”的出现,并非好事。

时珍曰∶按∶许氏《说文》云∶酒,就也。所以就人之善恶也。一说∶酒字篆 文,象酒在卣中之状。《饮膳》标题云∶酒之清者曰酿,浊者曰盎;浓曰醇,薄曰 ;重酿 曰酎,一宿曰醴;美曰醑,未榨曰醅;红曰醍,绿曰 ,白曰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就《说文解字》对酒的解释作了比较全面的注解:他说许慎的《说文解字》不仅解字音,字形,还就字义结合人之本性作解释。至于《饮膳》中,不仅对酒的色泽、味道及酿酒所达的时日长短,还有原料的粗糙与精良进行了分类,而且颜色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称。

集解中有:“恭曰∶酒有秫、黍、粳、糯、粟、曲、蜜、葡萄等色。凡作酒醴须曲,而葡萄、 蜜等酒独不用曲。诸酒醇藏器曰∶凡好酒欲熟时,皆能候风潮而转,此是合阴阳也。

诜曰∶酒有紫酒、姜酒、桑椹酒、葱豉酒、葡萄酒、蜜酒,及地黄、牛膝、虎骨、牛蒡 、大豆、枸杞、通草、仙灵脾、狗肉汁等,皆可和酿作酒,俱各有方。”

这两种注解都告诉人们:酿酒的原料不同,方式是不同的,有可以加曲的,有不用加曲的,真正的好酒,应该是熟酒,这里所谓的“熟”,就是有香气溢出,融入天地之间的。这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美酒飘香”吧。

酒的魔力在于,既能拯救你,又能杀死你。

其实,我们的祖辈最初酿酒,并非是为了喝的。《别录》有云:“行药势,杀百邪恶毒瓦斯。”可见,最初人们是用来驱除体内 的邪气恶毒的以及空气中的不良气味的。藏器则云:“通血脉,浓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可见,酒对人体的确是有好处的,至于“消忧发怒,宣言畅意”一句,就告诉我们,酒还能为人消解愁怨,让人畅所欲言。

没错,酒是消愁的,它能排遣心中的苦闷,让人暂时忘却俗世的烦恼。李白就有诗云: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酒的确也能壮胆的,它能让怀才不遇却又渴望建功立业之人成为英勇无畏的侠士。关于这一点,李白又有诗云: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因此,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用远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酒也一样,它既作为医圣的李时珍,不仅告诉人们酒能治病,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孟诜的话说:“久饮伤神损寿,软筋骨,动气痢。醉卧当风,则成癜风。醉浴冷水成痛痹。服丹砂人饮之,头痛吐热。”可见,酒既能疗伤,亦可伤身。

因此,他同时提醒人们:“药家多用以行其势,人饮多则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它既是美酒,可对某些人来说同时也是毒药,《博物志》中记载了这 么一个故事∶“王肃、张衡、 马均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由此可见,饮酒也要个体差异,不要一概而论。各人情况不同,既是在同一时间同样的场合,同时喝下等量的酒,最后的结局也是不相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喝酒也随时可以喝出人命的原因。

二、酒,醉得其所的逍遥

很多不喜欢酒的人,或者对好酒者深恶痛绝之人认为:酒害人非浅,人们为什么还要造出这种东西。更兼有不少无酒性,没酒德之人认为,喝酒者大多是粗鲁之人,酒桌上吆三喝四,大叫大喊,是一群没有文化的人。

然而,酒偏偏又是一种文化。在文化人眼里,从一杯酒中能看出人品,更能见出这人有没有文化。似乎那些没文化的人是“不会喝酒”之人,他们当然不会从酒中“喝出文化”来。

提及酒文化,首当其冲的似乎又是唐诗宋词,那似乎是一个诗酒嘉年华的时代,对于酒的描述及对酒的吟咏,似乎随处可见,信手拈来。就算如今,连很小的孩子动不动就会模仿着白居易的语气来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他们说,李白杜甫等男人们喝酒还算正常,可你看连李清照一个那么柔弱的女子,她的词似乎也少有离得开酒的,诸如“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酒,似乎成了她一个女子最日常的礼物,就连她在少女时期,也留下了“沉醉不知归路”的句子,想想那俏皮的样子,就让人忍俊不禁了。酒,在她的词中实在最常见的意象,有时让她更为温柔与妩媚,有时又为她增添几许愁怨,有时却又让她那么焦虑,那么憔悴……真是“载不动,许多愁”啊!

至于明清小说中,更是如此。在《水浒传》中,武松因之“三碗不过冈”而胆壮,继而成为打虎英雄,令后世子孙崇拜有加;一群逼上梁山之人聚在一起,动不动就“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那种豪气与爽快以及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更为当时和后世者所向往,恨不得立马回到宋代去;当然,等到读过《红楼梦》中的少男少女们聚集在一起,虽不能像英雄们一样横槊赋诗,却能边品着小酒,吟着风花雪月,那么雅致奢华的生活,哪个不神往?至于现当代小说里,包括钱钟书《围城》里,也是离不开写“酒”的;当然,外国小说更是如此,喜欢阅读的小孩跟我说:酒在他们的笔下,不仅仅是文学的主体,更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今的网络文学,更是离不开酒,似乎一个人离开了酒,不能称之为人,一个社会离开了酒,似乎就不能称之为社会了。哪一个圈子不是由酒圈起来的,人们刚见面问候一句后,首先递过一支烟后,紧接着问的就是“能否一起喝一杯”,这与白居易问刘十九有异曲同工之妙。

事实也是如此,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聊到这里,那种恨酒之人可能又有话说了:怎么,聊酒还真聊到神身上去了,简直侃大山了吧,作者是不是正在品杯中之物,进入状态了。

非也。只是到这份上,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它就是战国时期的庄子。关于庄子,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道家;由庄子,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他的《逍遥游》,他向往绝对的自由。而这,正是作为道家的庄子所倡导的。

在中国,酒神精神正是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他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

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体现。

酒,在中国历史上神奇一瞥、妩媚回眸之后,成就了中国文化艺术之永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