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蒋红霞的头像

蒋红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27
分享

老屋

我们家从爷爷辈开始,应该有两座老屋。第一座老屋是我的爷爷自出生成长到十三岁时,到梅城街上当学徒开始,就结束了。这座老屋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里面杂居着好几户人家,其中,就有我老爷爷建的老屋。

爷爷是老爷爷最小的儿子,当爷爷还只有六七岁时,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就撒手人寰,留下年幼的爷爷。这时,我的媠奶奶和几个伯爷爷都已成家立业,因为我爷爷是老爷爷后来的妻子生的,所以年幼的爷爷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尽管他有很多的哥嫂,却也并不被他们待见。记忆中,奶奶曾跟我讲过许多爷爷小时候的故事,自然,无论是老屋,还是老爷爷留下的产业,我的爷爷都没份,常常是饥也一顿饱也一顿。当然,更多的时候处于半饥饿状态。所以,当我爷爷从第一座老屋出来做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屋。自然,等到我奶奶带着爸爸他们三兄妹回到乡下,仅有的一间房也被人占了,奶奶只能带着几个孩子住到飞霜坳的老外婆家里。

这里所记的老屋,是我的奶奶李福音带着我的爸爸蒋惠农、叔叔蒋尚仁和大姑蒋懿华回到乡下后,在我的大舅阿公李蒲生、二舅阿公李秋生的帮助下所建的,而不是我爷爷从小生活过的老屋。因为那时爷爷已将民利商店无偿捐出,自己通过考试参加了工作,调到了后乡的农塘代销社;而我的伯伯蒋达人正好初中毕业考上了中专,到了太原一所中专学校上学。家里的经济非常困难,可当年爸爸就已经满十岁了,叔叔也满了七岁,老外婆说奶奶带着一家子老是住在娘家也不是个事儿,必须要有自己的房子。

这时,奶奶便回到蒋家冲,找到队里的领导,说是要一块地建房。而老屋已住满了,不可能拆掉,更不可能重新分给我们家一两间房子。所以我们的新房子只能另择地皮。最后的商讨结果就是到老屋隔壁冲里的贺老冲划一片地,给我们家建房。

也不知道当年奶奶是怎么筹建起那么大的场面的。反正,从我出生开始,我就觉得我们家的房子像新房子一样,而且很大,用我们乡下的话说:五柱四扇。应该就是通常的五个立柱,四个排扇吧,中间一个很大的堂屋,左右有两通四间房子,楼上也有两间,一间是奶奶住,一间则做了仓库。可能那时大家都还年幼,等到叔叔结婚,生了孩子,才显得比较挤了。

后来,奶奶告诉我:家里的房子其实还是她东拼西凑借钱建好的。爷爷在街上做生意时,不仅要保证自己一家人的生活,而且还时不时有我的伯爷爷到街上找他们借钱借物,却没有从来也没有还过的,许是缺亲情者更重情吧;更有当时的三舅爷爷在上学,偶尔爷爷也资助。再加上我的爷爷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很多时候,只有乡下有人到街上,吃穿用的,或介绍工作,只要他们需要,也不管自己家里的情况,总是尽力帮助。爷爷因为自幼吃尽苦头,无钱上学,乡下有到街上读书的乡亲晚辈,无论钱物,他也尽力帮衬。更何况后来,爷爷做事的民利商店的罗老板回长沙时,将商店转给我爷爷和其他两位伙伴,解放时又无偿捐出,所以当奶奶从街上带着爸爸他们回乡下时,早已一贫如洗。因此,回到乡下,奶奶等到白手起家,幸亏还有飞霜坳的几位舅阿公帮衬。不然的话,她老人家带着爸爸他们只能天当被子地当床了。

奶奶讲述房子建造的过程特别富有诗意,而我却早已感觉自己的眼眶湿湿的,双眼也蒙上了一层浓雾。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修建那么一座房子到底要多少钱我不知道,但当我稍微懂事一点,偶尔还听到奶奶念叨:我们的房子还欠着谁家多少钱,欠着谁家多少担谷呢。至于那些名字,都是一些平时里也帮衬着的我们家的人,从来都没有听到过爷爷的兄弟们有过的。当然,我的媠奶奶除外。在我的记忆中,媠奶奶是一位小脚女人,我很小的时候,媠奶奶就已经很老了。据说她年轻时嫁得好,媠爷爷不知是大地主,还是大军官,反正那时的媠爷爷早已去了天堂,当然是非正常的。她有一个儿子,到了大城市,很少回来。所以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媠奶奶是我们家的常客。尽管爷爷一直在后乡上班,媠奶奶也喜欢我们家,她跟奶奶相处和睦,也很喜欢我们这些小辈。

奶奶还没出生时就跟爷爷指腹为婚的,因为那时我的老奶奶自从老爷爷死后,就一直闷闷不乐且一蹶不振,她想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并担心年幼的爷爷没人照看,即使将来长大也娶不到媳妇,就跟自己已怀孕的弟媳商量:如果弟媳生的是女孩,那将来就给我爷爷当老婆;如果是男孩,那就当亲兄弟。不久后,老奶奶真的去世了,而我的老外婆也真的生下了一下女孩。这个女孩就是我的奶奶,所以,我的爷爷比奶奶整整大了五岁。

爷爷的事业心很强,这是奶奶从来没有想到的。她只知道爷爷从当学徒时就很认真,很用心地做事。他从来没有上过学,但他的珠算很好,他的心算不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无论多长的数字只要看一眼就出来了;而且爷爷的记忆力也很好,可以说到了过目不忘的地步。即使到了晚年,爷爷也记得所有的事,对于看过的诗词歌赋,名联警句更是脱口而出。

然而,很不幸的是,爷爷对于家里的事可谓一窍不通,特别是对于钱财他一点也不敏感。可能习惯了帮助他人吧,从他到街上当学徒开始,就被人誉为“散财童子”;后来自去后乡参加工作后,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对于老屋花费了多少,家里开支需要多少,他更是从来不曾过问。

我也不知道我们的老屋到底花了多少钱,多少担谷,也许曾听奶奶说过的,可却早已不记得了。只记得老屋建成的第九年,父亲参加工作;第二十六年,父亲又回到了十年前离开的地方,我们安化的老县城梅城;紧接着父亲在梅城有了自己的房子,接爷爷奶奶来住的时候,奶奶惊讶于老县城的变化与繁华,惊讶地问我母亲:这得借多少钱啊,你们千万别欠着账让孩子们还啊。

也许在老人的印象中,现在的房子比乡下的房子更值得,花费更大吧。母亲说:刚开始跟奶奶商量着在小城里买房,奶奶是极力反对的。因为她说过:建一栋房子,可是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努力。她不想她的后代子孙背负太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