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蒋红霞的头像

蒋红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2/14
分享

相看两不厌

十二月,快乐点,轻松点,不紧不慢,随心而走。

十二月抬头,我们便聚头。回望过去的十一个月,我们虽没有走出安化,更没有走出益阳,没有走向更远的远方,但在梅山文化园走走停停。烽火柱头,一派祥和,几棵小草乐得逍遥;古戏台上,咿咿呀呀,又仿佛拉回了早已远去的岁月;张五郎即便倒立,仍不忘初心,牢记着护佑着古梅山民的使命;飞虎队即便驻扎深山老林,依然在用笔墨纸砚将逝去的背影清晰地呈现:旧单车,小火炉,黄土石头木屋子,锄头犁耙蓑衣斗笠,还有横梁上那一个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柱子上挂着的串串红红的辣椒……即使是穷吧,雨后彩虹倒映在水田里,池塘里,为鸭们架起一道七彩的桥,它们唱着“嘎嘎嘎”的欢歌,跳着左右右左的摇摆舞,在呼朋引伴,抒发自己内心的快乐。伴随鸭们歌舞着的,还有屋前屋后,山上山下的鸡鸣与狗吠,恍惚间,似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宁静与祥和。人,也就犹如陶公般知足了。

此情此景,似乎同样感染了周边的树林草地。一叶一芯,虽负重前行,却也一路山水一路歌;一花一草,或收或放,收放自如,每一点舒展都是一颗心的绽放,每一次释放都是一个梦的张扬。真是承载百世星辉,演绎万千世界。

山里人活得简单,没有眼花缭乱、雕梁画栋的奢华与耀眼,却也没有百花凋零,万木凋落的萧瑟与落寞。即便永远只有一些古老的小木屋,稀稀落落地驻守在山间,也并不牵连,不靠近,像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明明你望着我,我也望着你,却又老死不相往来。然而正是这似近而远的距离感,才产生了永久的和谐与大美。凝眸,驻足,想去一探究竟。前去的小径,隐在欲绽未绽的花苞间,我们用手圈圈点点,用脚勾勾画画,终于与它来了一个亲密接触。可她似乎还会“犹抱琵琶半遮面”,用格子窗稍稍挡一下你的视线,仿佛小姐姐欲拒还羞的一个转身,虽紧紧地牵引了你的视线,却又不让你一次性地看个清楚明白。她要给你的,似乎只是点悬念,只是点留白;其实她又巧妙地给你种下了念想,种下了好奇。古老的炊烟如一支古老的歌,必将从梅山先民的心底直抵我们的心底,让灵魂震颤。

一块块青石板被扣响,山鸟“扑棱”着翅膀,不知从哪个树丛里惊起,圆睁着一双杏眼,她还没来得及打量你这个惊扰者,你还没来不及扫视她那个惊慌者,便在你还傻傻愣愣的瞬间闪电般掠过。眨眼间,早已了无踪迹。而你却不知道,她只是换了一个立足点,从另一个角度在静静地观察,偶尔也会跟她的亲人和朋友之间聊聊对你的看法。或许,她也知道,我们这些外来者只是带着羡慕甚至仰慕来到这片土地,这片山林,来到这片世外桃源,除了享受片刻的宁静外,我们还渴望她能给我们注入点什么吧。或者古朴,或者淡泊,或者纯洁,或者雅致,或者只是一种放空,一种纯粹,一份清澈。

或许就是这样,正如这山间的水,那般柔软,却又那般空灵,无欲无求。古老的水车静静地、高高地站立着,他安静得像一个老人,不悲不喜,淡定从容。与之对应的,那古老的碾子却又拖着庞大的身躯,唱着咯吱咯吱的情歌,全都献给了对面山上的长尾雀和虎耳草。这里有碾房,却不是边城,没有雒送;有清清的山溪水,却没有渡船,也就没有翠翠。所以不用遥望,不用揣摩,不用等待那个无言的结局。这里只有与张五郎一脉相承的人——张青娥,她传承了他的执着与坚守;她也传承了梅山先民的本心,回归自然的质朴与纯真。还有与她一起携手并肩,同甘共苦的爱人——姚志斌,夫妻二人风雨同舟,车马劳顿,辗转沅江,广东,挖到第一桶金后,返回山口,在这荒山野岭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变废为宝,扛起传承梅山文化的大任……这么一做,就近二十年。

这二十年,他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呢?还是让我们来用事实说话吧。

说起安化县仙溪镇的张青娥,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佩服她勤劳善良,敢想敢干。其理由是,这个美丽的梅山女人,在丰衣足食后,放弃安逸的生活,承包了2600亩荒山,计划投资1.5亿元,创建“梅山文化生态园”。

20年前,刚刚结婚的她便和丈夫买了一台小手扶,风里来雨里去,最终演变成了十几台挖土机。到2003年,夫妇俩累计向国家交税180多万元,不仅带富了一批家乡人,也培训出了一批技术工人。按理说,张青娥属于先富起来的人。以后的时光,就是休息,也衣食无忧了。

但是,也就在那一年,她觉得家乡父老还如此贫穷,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她就和乡亲们签订了2600亩荒山的合同,承包期为30年。夫妻俩住进杉木棚,经过一年多奋斗,造林1600亩,加上残林封禁,承包的山头全部绿化。

接下来,她在湖南大学陈飞虎教授的提议下,着手筹建 “梅山文化生态园”,将梅山文化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物化形象进行集中展示,复原梅山文化古典环境,再现梅山古峒国。蓝图绘好了,张青娥用最快的速度,拓宽了上山公路,架设了高压线路与移动铁塔,建成了土炮楼、烽火台、古戏台、钓鱼台(水坝)、水碾房、油柞房、猎枪、火铳、弓箭、风火山墙式建筑、野猪林、茶馆、客栈、筒车(水车)、武术馆、巫术馆、梅山历史博物馆、梅山古典文化讲习室等80多处景点及风火山墙式宾馆(接待楼)、停车场等服务设施,。每年将有20多所高校在校学生来实习一个月。张青娥多年的积累已经全部投入还不够,正在筹集资金建设“梅山文化学术研究中心”、“梅山武术馆”、“巫术馆”、“梅山茶亭”等后续工程。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我们今天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完全是因为张青娥这个女人和她背后的那个男人在负重前行。他们虽然没有山歌,没有虎耳草,没有渡船,但他们有古老的小木屋和吊脚楼,有倒立的张五郎和一片越来越广阔的山野,有可以不断深挖的梅山文化的根,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当然他们还有一个更强大的策划团队与源源不断支持他们鼓励他们的政府,因此他们缔造了比边城更伟大的“爱情”!

离开梅山文化园,我没有告别,只是还在不断回望,默默地挥手,对她说了声“再见”。因为我知道,她已深深地吸引了我,说不定明天,或许后天,或者……我还会来到这里,与她“相看两不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