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喝茶就要喝好茶。
周末无事,去山野,去花田,去溪畔,约三五好友,走走停停,行行摄摄,既联络了感情,又收获了阳光。累了渴了,走进附近的茶馆酒楼,喝喝茶,品品酒,既润喉,又解渴,也是人生一大美事。
三月,更是如此。
又是周末,天朗气清,鸟雀呼晴,一早就闻到了阳光的味道。“今天,竹鑫约茶呢,我们八点出发啦。”
去芙蓉山,品高山茶,早已成了习惯。但去竹鑫品茶,于我,还是第一次。去年十一月中旬,省里举办乡村振兴活动的第一站就在竹鑫茶业有限公司,因从高速直接去了公司,我们便在梅城等待。之后,喝过品过竹鑫茶的人们,无不咂着嘴,竖起大拇指,直夸竹鑫茶才是“真正的高山好茶”。
“真正的高山好茶”,毫无疑问,凡高山,似乎都出好茶。究竟好在哪里?借此机会,我们就去走走看看吧。
从梅城五里牌上高速,在清塘下高速,向左一路蜿蜒。沿途竹林森森,花香淡淡,本有点朦胧的视域越来越开阔了,而昏乱的头脑也越来越活跃了。
“厂房就在左手边原来的政府所在地,如今的文丰村部呢。”正当我还在想象着这里的厂房跟别处有没有什么不同,想象着它该有着怎样宽敞的厂房,怎样高耸的烟筒时,突然就有人大声地告诉驾驶员,我们的目的地已经到了。
自称山里妹子的周鑫,是竹鑫茶业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长,她亲自接待了我们。她简单地给我们展示了自己新开发的几个品种:花甲大叶、芙蓉纳蛮、龙窝紫芽、芙蓉当红,云生天尖……只是说这几款都是新注册的,却并没有给我们详细注脚。
听了这几个名字,我不禁有点困惑了:花甲大叶,应该是大叶种,然只有人才称之为花甲,茶哪有什么花甲之称?芙蓉纳蛮,不错的,是芙蓉高山茶叶,至于“纳”,应为我们常说的“吐故纳新”之意,可哪来的“纳蛮”之说,岂不又打回原型了吗?龙窝紫芽,“紫者上,绿者次之”,紫芽即属茶中上品,至于“龙窝”又是什么意思呢?芙蓉当红,这个不难理解,应该是寓意着芙蓉高山茶正当红火,且永远红红火火吧。“云上天尖”,天尖本为茶中上品,“云上”二字又该如何理解呢?
当我将自己的猜想向周董求证时,周董既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而是神秘地笑道:“这个暂且保密!我先带你们上山。”从周董神秘的笑容里,我读出了其中必有不少故事值得挖掘,必有深意值得我们考究。那就耐心地等待吧。
从廖家坪水库上芙蓉山,我换乘周董的车,这也是我上芙蓉山走的第四条路。芙蓉七十二峰中,最高峰有一千四百多米,平均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有十多座。沿途,莽莽苍苍,竹林摇曳,古木参差,路边桃红李白,油菜也争相露出了金灿灿的笑脸。因雨后初晴,偶有飞泉瀑布,飞漱其间……周董领我们七弯八绕,走了不止三十八拐,终于抵达一座空中楼阁,这楼阁与对面云雾山上的云雾天宫遥遥相对,成了云雾村唯一的一座山间楼阁。
这,便是周董的娘家。
这座空中楼阁,房前屋后,除了茂密的竹林,枫树、泡桐、刺槐、栎树、油茶,还有众多我叫不出名字的稀有物种;一棵八百年的皂角树被保护得很完整,其他几棵树虽不同龄,但也应该是这里的“老学究”了;上下左右更有成片的茶树,高高低低。这里的茶树,有的层层叠叠,像一本书的册页,可任人翻卷;有的羞羞涩涩,隐藏于菜园地里,不动声色;有的略突兀,在一片低矮的杂草丛中,傲然挺立;更有一些隐于荒山树木之中,深藏不露。
层级式的,成片成园,明显是人工栽培的,虽貌似规整矮小,树龄却也大多在30年以上;混迹在菜园土地之中的,虽也有过人工栽培的痕迹,却大多差不多一个人高的,也有比人还高了一个头的,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至于那些隐匿于荒山之中,草木之间的茶,是不是会给人一种“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迷茫?又该如何去寻找才能发现呢?我又开始好奇了。
周董笑着告诉我们:“有意寻找,是很难找到的。所谓老小老小,老人即是小孩子,他们虽年岁已老,但却有孩子的心性。茶也一样,它们总是喜欢在这荒山杂树里跟人躲猫猫,每走一次,你在不经意间常会有新的‘遇见’:或在你偶然抬头之时,就看到了它们隐于浓密的树林里正向你点头微笑;或在你牵牵扯扯着向上爬行之际,它们又会有意无意碰触着你的指尖。如不仔细辨认,它就会跟你擦肩而过。这样的茶,一般树龄都在百年以上,它们才是真正的野生茶,是遗落在山野的天使——真正的‘土著’,是这个地方的原始居民。”“野者上,园者次”,这应该就是《茶经》中所谓的“野者”吧。
“这也是花甲大叶的原材料。‘笋者上,芽者次之’,意思就是说芽叶长、芽头肥壮、厚实,这样的茶,才是上等茶。能生长出这种笋状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叶种茶树;一种是长势旺盛的茶树。芙蓉山因地势高,长势旺盛是谈不上的,但百年老茶中,也正因海拔高度的优势,适宜大叶种茶的生长,所以它的芽叶持嫩性强,品质成分含量丰富……”正当我沉思之际,周董又补充道。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她把大叶种茶称为花甲大叶了。原来那茶的树龄基本上都在六十年以上,也就是它至少在这里生活了一个甲子,早已过了花甲之年了。
花甲大叶之谜揭开后,我已不再惊讶于古茶树的由来了,毕竟在悠悠岁月中浮浮沉沉的贡茶之源就在这里,就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即使从那时算起,芙蓉山人沉迷于种茶制茶也应该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渊源吧。但作为80后的周董之寻觅、发现甚至挖掘这种荒山老茶之良苦用心,之执着精神,却是我们,甚至很多人都无法想象的。
二
“这么高的海拔,这么稀有的茶树,茶叶的产量怎么能够保证呢?”又一个问题浮现于我的脑海,我对每年成批出产高山茶的竹鑫茶业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制茶,不在于量多,我追求的是茶的品质。譬如女人的衣服,有的人衣服很多,一年四季新品不断,然而却没有几件能拿得出手的;可有的人不同,衣服很精致,很高端,随便拿出一件,都很上档次。”周董的话通俗易懂,让人信服。“所以,我追求的,不是多,而是精;不是数量,而是品质。”
真是一语中的,周董一句话道出了竹鑫茶业所追求的目标,也道出了企业成功的第一要著。我们每做一件事,如果只求速成,只求数量,而不在意品质的提升,企业又哪来的活力?又怎么可以持续地成长呢?
竹林掩映之间,夹杂着的是一坡坡的茶园。周董称楼阁左边的坡叫烂石坡。那一梯梯的茶,就生长在烂石坡上。《茶经·之源》有云:“上者生烂石”,何谓烂石而非乱石?即千百年来风化后的石头,肢解了,破碎了,散落了。零零碎碎地散落之后,碎石中的土壤黑黝黝的,有着丰富的天然养料。生长于烂石之中的茶,即使不施肥,也叶厚芽嫩,口感极好。周董口中所谓的“坡”,并非小山坡,而是倾斜得很厉害的陡坡,有的茶树甚至生长于崖壁之上,石缝之间。这么一想,也终于理解了苏轼当年好好的一个名字,为什么要改为“东坡”了。
周董提议我们去那边坡上走走,实地考察一下那片茶园,尝尝那茶的味道。
我本来就有点恐高,想象着要去那里攀援,心里早已在打鼓了。至于那茶农又是怎么采到茶的,我简直无法想象。周董仿佛知道我心思似的:“要在斜对面的山坡采茶,的确不容易。我们的祖先曾流传过这么一个故事:古时,我们芙蓉山采茶的大多是姑娘。如何摘取那一片片诱人的嫩叶?貌似困难,却难不倒聪慧的姑娘们。深山不仅出俊鸟,山人自会有妙计,她们像猴子一样灵活,双手攀住两旁的树木,将背篓转到胸前,张开嘴唇,露出贝齿,咬断、吐出,一片又一片……这样一天摘下的茶叶虽少,但质量绝对能够保证。……”
耳边回荡着周董清亮的声音,一幅幅画面真真切切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一群窈窕村姑,妙龄少女,她们头顶蓝天,底下是悬崖峭壁,旁边是杂草丛林。脚底踩着烂石松土,虽容易打滑,但她们的双手却稳稳地抓住旁边的树枝树干。时而反身驻足寻觅,时而又抓住身边的树木根茎继续攀援着。一边左顾右盼仔细寻找,一边在林子里稳步前行,生怕漏掉了什么。突然,有人走到一棵树前,两眼发光,脸上浮现惊喜的笑,看了又看,瞧了又瞧,脚底用力踩了又踩;然后,伸颈、张嘴,咬住那小小的一片叶芽,再轻松地呼出一口气,一纳一吐之间,片片叶子便稳稳地掉入胸前的背篓里了……
这种茶叶制成的茶叫天尖。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价贡茶,也称明前茶,在明代只有皇帝能喝到。因每年的产品只能用两计算,即使扩大种植面积,所产仍然非常有限,但其价值极高。
如今,天尖的产量仍然非常有限,而所谓的“云生天尖”,则一语双关,既有“云生结海楼”之意,寄寓着周董对家乡的热爱,也暗示着这种茶叶生长于云雾村这云缠雾绕的缥缈仙山。有幸尝过云生天尖的人们,仍然津津乐道,赞不绝口,说“那天尖啊,泡一泡,香飘满屋;喝一喝,口齿留香”。这里,除了对茶质的肯定,也应该更有对制茶者匠心的一种高度认可吧。
不说制出的成品,只说我在大家的扶持之下,走向那片茶园,就得全神贯注;摘茶时,更是步步惊心,得有十二万分的小心。慢慢走到一蔸茶树跟前,快速摘下一片叶子放进兜里,赶紧爬回稍平的地方(每次走到稍高的地方,我总觉得还是手脚并用稳妥),从兜里小心掏出刚摘的那片叶子,放到鼻子底下闻了又闻,清香淡淡,浮游如丝;放进嘴里,嚼了又嚼,初带点苦涩,再慢慢咽下,却是唇齿之间,香气四溢,满口生津。图片
越往上坡度越大,越往上茶质也越好。虽然也有几块山间低坡度的茶园,但非向阳处,茶质也一般不如向阳坡上的茶质。“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在向阳坡的悬崖边,周董指着两株长着紫色叶芽的茶树告诉我们:“那就是紫芽茶叶,也是上等茶质的原材料。龙窝紫芽,就是以此命名。“或许这个山头,就曾叫过龙家山,或叫龙头山吧,因为在芙蓉山五十五个姓氏中,就曾有过姓龙的家族;现在这片山从外形来看,无论我们试着从下往上看,还是站在山顶从左往右看,这山都像一个高昂的龙头;另外,据周董介绍,第一株紫芽茶树并不是在悬崖发现的,而是混杂在这座山向阳坡上的杂树堆里……最后,周董停顿了一会,待我们思考片刻,她用更深沉的语气说道:“你们都是文化人,都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不都是龙的传人吗?这么一想,我的这款产品的名称一下子就出现在脑海中了……”周董边说边面带微笑,仿佛一个充满灵气的小姑娘,突然给自己最心爱的宝贝想到一个最合适的名字一样,那种傲娇与神气中,夹杂着更多的民族自豪感。
原来,竹鑫茶之所以被称之为“好茶”,除了在这样的天然氧吧里带给人们以纯粹与美的享受外,还有一种这样特别的情感与情怀融入其中了。
三
如果说天然与纯粹,是竹鑫茶优良品质的体现,那么民族自豪感与家国情怀的融入,是不是更能激发一个制茶者的匠心独运呢?
竹鑫茶业,既体现了周鑫董事长祖孙五代的劳动和智慧,更凝聚着作为第五代传人的周董的汗水和心血;竹鑫茶业的十多个品牌,既有着家族手工制茶工艺的传承,更在不断创新中勇攀新高峰,抵达新境界。
竹鑫茶的底蕴,在于古法传承。说起古法传承,自然离不开这个世代制茶的家族,离不开周氏茶业第三代传人——周德生,即周董的爷爷。
周董回乡创业,就是因为爷爷的一句感慨:“我们山里现在一些好茶山就这么荒芜了,上好的茶叶无人问津,实在可惜了!”
如今,周董已重拾古法,讲究茶与手在摩擦与碰撞中,用独特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实现天人合一。在她的眼里,古法的数十道工序,一道都不能省。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次茶与人灵魂的交流过程,是不能随意敷衍的。你敷衍了茶,茶也会敷衍你。互相敷衍的结果,不说能不断向前,赶超前人的脚步,反而会倒退,甚至会白白浪费那些品质精良的高山茶。
为此,她将现代制茶工艺与传统制茶工艺进行了比较,现代制茶工艺貌似能够速成,传统的制作貌似很缓慢,但两相比较,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正如高档的衣服离不开手工制作是一个道理。当然,她也绝不否认现代制茶工艺的优势,于是两相结合,进行优势互补,也就成就了今日的竹鑫茶。
竹鑫茶的匠心不仅体现在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巧妙结合,更体现在周鑫董事长的勤于思考与创新精神。在与茶的心灵交汇中,既能激发人的灵感,更能深入彼此的灵魂。周鑫董事长的那些品牌名字,都是在看茶、制茶与品茶过程中突发奇想,不经意间冒出来的。而产品的某些创新,某些细节则完全因为她的匠心独运。不说别的,就说竹鑫七颗粒、芙蓉纳蛮吧,传统黑茶为了收藏运送方便,其外包装一般包装成砖块状或圆筒状,其优点是便于收藏运送,它们的不足也很明显,就是泡起来很不方便,没有特定的工具,一般拿着不知道如何处理;而竹鑫茶系列中的黑茶则做成颗粒状,每次根据水量的多少,可以随煮随泡,无论收藏运送,还是携带饮用都非常方便。“七颗粒”和“纳蛮”之名也由此诞生,“七颗粒”比较直白,告诉人们每次泡上一粒足矣;“纳蛮”二字既含蓄,又雅俗共赏,同时也告诉爱茶者,这款来自高山之巅的芙蓉茶,不仅有着南蛮制茶者的深厚底,还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有了它们,每次出门,你只需在精致的小手提袋里随意放几颗,既方便朋友之间喝茶聊天用,还可以拿几粒出来作为礼物送人。这,也只有如周董般心思细腻的小女子,才能想到的小技巧。
这些小技巧在体现制茶人匠心独运的同时,也体现了周鑫的为人之道,更是体现了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营销策略。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选茶之巧,制茶之妙,品茶之味,悟茶之道,不仅要有智慧,有雅兴,而且要识茶,懂茶。识茶懂茶之人,能从茶中品味,从茶里感悟。周董正是如此,她懂得:少而精,雅而至,精而巧,是自己作为茶人永远的追求。
周董在安化斗茶是赢家,曾荣获“安化好茶”称号;携竹鑫茶北上京都的八大处,又勇摘“好茶”桂冠;在福建大红袍的原产地武夷山也毫不怯场,勇斗各路茶神,赢得非常彻底。个中滋味,也大概只有周董自己才知道吧。
周鑫,唇红齿白,明眸善睐,非常甜美。然而,俗话说得好:“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像她这种大大的眼睛里放射出睿智的光芒,两片薄薄的嘴唇一张一翕间,形象的比喻、俏皮的话语如黄河之水滚滚而来,有头脑有思想,讲品质讲文化的深山俊鸟,还真是少见。特别是她作为周氏茶业第五代传人的那种用心与匠心,还有作为企业家带动人们致富的感召力,以及作为一个公民的家乡情结、家国情怀,更是让人心生敬佩。
傍晚时分,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越走越开阔,路旁的房子也越来越密集,周边的色彩也越来越斑斓。回想来时,那路越走越窄,那坡越爬越陡,越高越险,我不禁感慨:“茶香不怕山路险”啊。
只是从今往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提起喝茶,我们中很多人恐怕就会“无竹鑫,不言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