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余家土户的祠堂
在余家土户,紧邻祠堂右边的,就是母亲及其外婆一家艰难生活的土屋。与父亲的经历迥然不同,母亲及外婆一家是在1949年从汉口狼狈地回到了这里。
1949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烈变化。也是这一年,母亲的父亲病逝于汉口的普爱医院,这个身在另一个阵营的男人,在风雨飘零中留下了妻子及一群年幼的孩子,而他的妻子在绝望中,只能携带着孩子回到了自己男人的祖屋中。
所以,母亲只在1949年以前上过几年学。然而,在我的眼中,母亲是非常眷恋她上学的那几年了,也无数次目睹她谈及上学情形就不由地兴奋起来,嘴里还能念着曾在学堂中学过的课文:
“孙中山先生,名文字逸仙……”
不仅如此,尽管1949年以后,母亲及外婆一家拮据窘迫,可母亲私下说她的父亲,总能流露出一种掩饰不住的自豪。显然,母亲这种有明显对比的状况,不可能不引起我的好奇与疑惑。
我上学后,从课堂或一些书籍中,渐渐地知道了中国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中,一直存在着既有合作又有残酷较量的两大潮流。甚至,我还能深入地了解了,这两大潮流都还能高呼自称是“革命”一方。而这两大潮流的激烈冲撞,给中国社会或普通民众的影响既深刻又持久了。
最终,在这种阅读与好奇中,我懵懵懂懂地看到了中国或许只存在一个基本事实,这块东亚大地出现了犹如狂飙一样的革命潮流。然而,我读懂了父母不同的经历后,却又陷于一种不能自拔的,深深的困惑中:在中国,这股革命潮流中为什么最终会出现不同追求,不同命运,甚至腥风血雨地绞杀?
的确,我的这些困惑,即使在现在也是深刻的。因为,这些困惑,不仅源于传统文化在中国现实中的分裂,也源于现实中的中国诸多不同认识与命运的分裂。这些困惑,我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内解决,甚至,一个年轻的我,都无法理解这些困惑的症结在何方?
在这些困惑中,我慢慢地成长着。也是在这些困惑中,我渐渐地养成了一种从不张扬,却在暗暗学习奋斗追求理想的好潜质。不过,即使这样,我也还是成不了一个乖孩子。
在小学三年级时,我寄宿在余家土户二舅的家中,也就整天地游荡在余家土户的祠堂及其周围了。这个时候,我也会偶尔去仰望祠堂顶端的一排排青瓦,甚至,还会偷偷地为这座别具一格的建筑日益走向破落而感叹。
有一天上午,我坐在二舅家门口的小凳上,开心地阅读着一个可爱动物的小故事。故事中,这只可爱的动物掉进了枯井中,它身陷囹圄,却依然奋力地自救……一时间,这一幅极富哲理的美妙画面,深深地感染我了。可我抬头一看,却还是望见了不远处祠堂渍痕斑驳的墙壁,心中又不免地开始惆怅起来了。
然而,这个时刻,我又马上想到了这只可爱动物在绝境中的努力或机智。于是,我的目光透过了这座祠堂久未修缮的旧墙壁,一下子就仿佛看到了建造这座祠堂的热闹场面,甚至,我还似乎看到了这座祠堂鼎盛时代人头攒动的美妙情景……
这一刻,一如烙下印记一般,如此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以后的岁月中,只要我回忆起这一刻的情景,顿时就恍如觉得在这个枯燥无味的世界上,还有一个五光十色的美好时光在等着你……的确,这一刻,似乎让我瞬间拥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能使我在崎岖的山路上坚定地前行下去。并且,在这种前行中,我都能体味到一丝丝的轻松,一丝丝的温暖了!
有时候,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有这种奇妙的感觉?甚至,我都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但是,我可以明确地说,我似乎沉迷其中了,以致于我时常去尽力地回忆,时常去反复地寻找这一刻到来的那一份滋味!
可在小学三年级的这一天,我坐在二舅家的门口定了定神,眼中的祠堂依然破败如旧。于是,我四处张望了一下,看见了二舅就在土屋前剪弄着一簇簇的花草。接着,我跑了过去,一脸童趣地追问二舅:
“祖先们为什么要建造这个祠堂?祠堂究竟是干什么用呢?”
二舅想了想,也回答不了这些问题。即使这样,在我的童年中,对这个大千世界的好奇或探究,也一直没有停息下来了。
在余家头户,其东西各有两个水塘,名曰:“东头塘”和“西头塘”。这两个水塘,各有二三十亩的水面,“西头塘”稍深一些,“东头塘”也就一米多深了。因为,在我才读小学三年级时,却能与小伙伴们在“东头塘”自由地游玩,你说它能有多深呢?
一直以来,我都这样认为,我自幼生长在长江边,学会游泳,自然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但是,在中国,出于安全的考虑,家长对小孩子学习游泳,会有很多的限制,甚至,有的会限制小孩,去湖边,水塘旁玩。可是,依然有许多中国小孩却去偷偷冒险了。而我,也肯定是这些偷偷去冒险的孩子了。
现在想来,如果我是一个乖孩子,能够无师自通地学会游泳吗?又怎能品赏到人生丰富多彩的各种滋味呢?
应该说,我学会游泳,就是在余家土户这个“东头塘”吧。有一段时间,我跟着四五个小伙伴下了水,会游泳的小孩就在前面一直游着,而不会游泳的我跟着他们后面,无师自通地側身划着水,用一只脚不断地蹬着塘底前进。这期间,也有小伙伴教我一种叫“狗爬式”的游泳方法。我在水中简单地试了一下,觉得太费力了,就再也不想学它了。
以后,像这样的下水机会多了。有一次,我这样側身划着水,脚在塘底用力一蹬,身体竟然轻飘地仰面滑在水面上,多么美妙的感觉啊!于是,我这样反复地试了几次,每次都能把身体轻松地浮在水面上。哈哈,我就这样学会了游泳——仰泳。
在长大成人后,学习或阅读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中国祠堂,都是一些有权势或财势的家族大力地兴建的……更重要的是,祠堂往往是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因而,有时候,我独自一人时,也常常漫无边际地去畅想:建造余家土户祠堂的那个人究竟在想什么呢?
当然,在这种畅想中,我勇敢学习游泳的经历,也成了我自己在脑海中一次次地反复玩味的乐趣。不过,在我了解了中国祠堂有趣的历程中,脑海中已经有另一种积极地思索倾向了:
“现代人性与传统文化之间,是否就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冲突呢?而且,即便如此,这种冲突的结果又是什么?”
很快,在反复玩味中,我却渐渐地明白了,所谓“现代人性”,其实都是一颗来自年轻的心。这种认识,特别是以后我有机会站在讲台上课时,才感触深刻。
2004年,我有幸成为了一个学校的编外老师,面对的就是一大群十五六岁的学生。一次,我站在讲台上讲述着,一下子就仿佛有些信心爆棚了。然而,这种感觉,仅持续了几秒钟,我的脑海中就开始隐约地出现了余家土户祠堂的青瓦,甚至出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语句。
一时,我站在讲台上快速地思索着,如果我不讲孔子,不讲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就简单地强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讲台下的学生会是什么反应?
“如果我今天这样去讲,台下一定会出现一大批叛逆者!”我这样判断着,旋即就停止了这种想法。
同时,我还在内心中偷偷地笑了。因为,我明白,我自己曾经也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而且,这颗年轻的心,不仅给我自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也在我几十年社会生活中,又由于保持如初而历经磨难。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已经认识到了,中国青年或者学生,是中国社会中最勇敢,或最具革命精神的一群人。
并且,在我站在学校的讲台上,不仅想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也想起了清末戊戌变法的领袖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篇著名文章。坦率地说,在我阅读《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时,内心中充满了敬仰之情。
而且,这种敬仰之情,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也一下子使我仿佛看到了这个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启蒙家站在即将灭亡的古老皇朝前,不遗余力地用“少年中国”这样鼓舞人心的词语,呕心沥血地形容或期待着“新中国”的到来,其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一百多年前一个中国人强烈爱国的拳拳之心。
一百多年后,在我的讲台下,都是一群十五六岁的,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们,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所以,在一段时间中,我不仅给我的学生简单地介绍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也着重地讲到了《少年中国说》这篇著名文章。
这期间,我介绍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时,必然捎带上中国几千年辉煌的历史或灿如星辰的思想家;而我讲到《少年中国说》这篇著名文章时,也必定绕不过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为了一个“新中国”而前仆后继的革命史。
不过,尽管我对学生讲了这些,可内心中却依然充满着困惑,比如,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比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外来影响或革命史,谁在历史的进程中笔墨更浓厚一些?而且,我每天都面对着一群十五六岁的学生。我知道,这些十五六岁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走向青年的美妙时光;而他们的少年时代,大都天真幼稚,易受人蛊惑,一定不是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一个新中国必将或者已经来到了,可少年中国是她最美好的时刻吗?”一时,我在脑海中漫无边际地徜徉着。
虽然,我这样思忖着,却无法一下子获取正确的答案。然而,我此时还是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几千年,在中国现实中呈现出根深蒂固的形态,绝不可能如我描述“在禁锢中学游泳”一般风轻云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