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建盐渎县。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因“环城皆盐场”更名盐城。因辖区内河沟纵横,水网密布,湖、荡、塘交织,素有“百河之城”“金滩银荡”的美誉。
盐城历史人文荟萃,因盐而名,因人而兴。古有陈琳、陆秀夫、施耐庵、张士诚、卞元亨等,今有乔冠华、胡乔木等,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新盐城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擦亮世遗生态名片,被誉为的东方的“湿地之都”“鹤鹿故乡”。
盐城虽名人众多,但在盐城西乡,却有一位从“草房子”走出来的大作家,他的名字叫曹文轩。他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草房子》是他的经典名作,自1997年面世以来,该书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日文、韩文等,畅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新建成的 “草房子乐园”,成了盐城的“新地标”和外来游客的打卡地。
“草房子乐园”,位于盐都区学富镇周伙村,占地350亩,是以曹文轩的经典作品《草房子》为背景,以乡情文化为主题,以研学教育为中心,以里下河田园生态为基础,以地域文化、儿童文学为灵魂,以亲子游乐为主体,以景村合一、农旅结合为特色,以素质拓展为内容,集乡情、文学、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全国首家儿童文学研学基地。景区内建有游客中心、草房子酒店、文学馆、研学馆、淘乐堡等五栋主体建筑,整体建筑采用的夯土基墙面、毛草屋顶,遵从小说文化并提升了“草房子”的风格,在国内尚属首创。
引人瞩目的是,“草房子乐园”,是以小说中的“油麻地小学”为核心,在其文学馆展呈了曹文轩捐赠的“国际安徒生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各类文学奖项和创作手稿,这里将作为“青铜葵花奖”的颁奖基地,承办国际、国内大型儿童文学赛事。
曹文轩的老家在农村,那时的农村还是比较贫穷的,房子盖的都是稻草,墙是泥土做的,用“草房子”做题目,显然要表达的是农村人的质朴、童年的稚趣、昔日的回忆。对于身处北大燕园旁写作《草房子》的曹文轩而言,那时候“草房子”的烟囱里冒出的炊烟是多么让人怀念。小说里写了很多童年故事,这些故事看似陌生又熟悉,虽然不同年代人的童年有所不同,但其中情感却是不变的。
小说中的“油麻地”,不仅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充满了诗情画意,而且承载着一代人懵懂、浪漫、温馨,也不乏忧伤、烦恼的童年时光。在油麻地,有调皮善良的桑桑,有优秀内向的纸月,有自尊的秃鹤,有倔强的瘦马,有美丽的白雀等等。
《草房子》充满深情地讲述了桑桑的六年小学生活。应该说,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曹文轩深入骨髓里的童年缩影。六年中,他经历了一连串看似寻常却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及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的情感纠葛……
因为故事的发生地建筑物多为“草房子”,而这种“草房子”实际上是很贵重的,它不是用一般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所以无论对于曹文轩还是读者来说,“草房子”都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地”,她会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的童话故事。当我们走近曹文轩为我们搭建的“草房子”时,我们真真切切地被这样一种美好的气息所笼罩、弥漫。
《草房子》里一直回荡着曹文轩的“悲悯”情怀。书中的杜小康本是油麻地富裕之家,生长在高大阔气的红门里,却遭遇变故一贫如洗,在苦难面前,他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担,让人看到他了他的坚韧与优雅。小说通过秃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这些情节有一种沉重的东西,会压在读者心头,也许这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悲悯的感觉也会让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有俯视和亲近的力量。无论是人性美、人情美、悲剧美,在曹文轩的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曹文轩主张文学要有一种忧郁的情调。他说:“忧郁不是无节制的悲苦,更不是绝望的哀嚎,这是一种很有分寸的情感… …我们不要向孩子隐瞒生活的真实,但似乎应该对其有所冲淡,对于苦难和痛苦,儿童文学要更有风度”。因此,在曹文轩的潜意识里,“草房子”实质上就是蕴藏在他心底的一种悲悯情结。只有读懂了这个故事,才能被其中所蕴含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所震撼。他说:“能感动他们的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所以,读曹文轩的“草房子”,其实就是在读我们自己。
《草房子》是曹文轩的文学记忆。“草房子”故事其实只有四个字:朴实纯真。油麻地孩子广阔的天地:草地、麦地、艾地……那片金色,那片草房子,简陋,却有独特的文学魅力。苦难的经历并没有磨灭掉他们人性中美的一面,相反,他们在历经困难后仍选择微笑面对生活,并且充分展示出了人性的光辉和美丽。
“草房子”这个故事由始至终充满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荡漾于“草房子”作品中的悲悯情怀,在当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淡漠的现实社会中,更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草房子”虽然讲的是一个故事,却足够人们一辈子去品读。她像一扇飘着麦香的窗户,真真切切地还原了作者的生命情怀和故乡记忆。
“草房子”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小说。作品将人性的善与恶、人间的爱与恨巧妙而精准地浓缩在方寸天地之间,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于柔弱中富含一种力量,于平静中隐藏一种激情,于诗意中饱含一种思想。在这个故事里,曹文轩显然已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
在曹文轩眼里,“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创造了小说中“诗的世界”,我想这也许这就是“草房子”美好的理由吧。这是一个有悲伤、有苦难的故事,但曹文轩最懂得如何将他展现给读者,触动读者的柔软处。所以读这样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语言的美、风景的美、故事的美。用曹文轩的话说:“那里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去的。” 在喧嚣的都市生活里,还是让我们读一读“草房子”吧,想象着在拥有纯净天空的乡野中,懵懂的少年迎着微风奔跑在夕阳的余晖里,这个唯美的画面,是桑桑的,是你的,也是我的,是我们心底永恒的美丽记忆。
“文学与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今年6月份举行的“草房子乐园”开园仪式上,曹文轩畅谈了自己作品的故乡情结。他说,“故乡于我而言,是我文学创作的立足之地。如果说我的写作是成功的,那就是从一开始我就意识到故乡的意义,将故乡作为我写作的资源。如果说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一份独特的风景,那即因为我的故乡是独特的。”曹文轩说,“草房子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包含历史、风俗、建筑、审美等的符号。我愿意把我作品中一切的意向、形象无偿地奉献给故乡,因为它本来就取自于故乡的这一片水土。”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冬天,我又一次沉迷于曹文轩的纯美小说《草房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