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风的头像

长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15
分享

锁住时光 留下印记

前几天,母亲过生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庆祝完,爱人提出拍照片留念,我们都满心欢喜。

这些年,家里一直都沿袭着留照片的习惯,每逢过节,或者家添新丁,都要全家聚在一起,拍一些照片。

细数一下,也有好几本了。

在父母家书柜里那本,是最早的,是父亲从洛阳百货大楼买的,硬皮横向,16开纸大小,印有两个小朋友的彩色图案,一端由螺旋塑料圈固定。翻开内页,是印有均匀黑色圆点的衬页,每张衬页可插入两张五寸大小的相片。我和妹妹最喜欢看这本相册。

相册首页是奶奶的照片。1990年左右拍的,那时奶奶大概70岁,背景是在老家。奶奶正端坐在堂屋的正门口的靠椅上,双手轻放在腿上,一脸的慈祥,背后的门框上悬挂着彩色的布尖拼接成的门帘。如今,奶奶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每看到这张照片,就想起父亲讲述的,奶奶年轻时候,跟着爷爷在甘肃平凉做生意,常跟着马队走南闯北,煞是威风。

父亲还说,奶奶经常告诫她的孩子们:没事不要在家歇着,要去给人家帮忙,要多干活。

正是秉持不怕吃苦,助人为乐的良好家风,父亲兄弟四人,都掌握了一门生存手艺,属于远近闻名的“能人”。

父亲1988年在北京天安门的照片,我也最喜欢看。那年父亲三十五岁,偏分头,擦着摩丝,一身西装,西装前面两个大大的扣子,左上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里面衬着马甲,有时把西装的上衣搭在左臂上,右手里拿着卷成圆筒状的一份报纸,还戴着一副茶色眼镜。不仅仪表堂堂,那简直是威武。九十年代,还在读初中的同学们,正是崇拜明星的年纪,我最崇拜的就是父亲。常常偷偷从家里把父亲在北京的照片偷出来,带给同学们看,照片有在天安门的、天坛、颐和园等。同样展示的,还有父亲当时从北京给我和妹妹带回的玩具相机,双手擎着相机,闭上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通过相机的目镜往里看,一张张北京名胜古迹映入眼帘,按动快门,就能换下一张。让大家见证父亲威武的同时,也通过照片,知道了北京这些著名景点。自从有了父亲这个偶像后,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晚上睡觉,闭上眼,脑子里就全是北京天安门。

我和妹妹的百天照,放在相册的同一页,都是一寸黑白的,上面还印有百天留影的字样,当时是在国营照相馆拍的。我比妹妹大两岁,属于同一时代,百天照都是穿一身连体的开裆束脚的棉裤,上身套上罩衣,戴着虎头帽,坐在“婴儿椅”里。

当时的农村,家家都有“婴儿椅”。这种椅子是纯木材制作,非常重,一个两岁以内儿童坐里边,基本上是晃动不了的。大人干活的时候,就把小孩子放在这种“婴儿椅”中坐着,很稳当。

我家姊妹俩,坐的同一个“婴儿椅”,我坐完,妹妹坐。父亲说,婴儿椅是用家里老院里的一颗刺槐做的,相当的结实。我们姊妹俩坐完,父母一直舍不得扔,说是老物件,能招子,坐的人越多,家庭越旺。果然,我两个孩子出生后,由父母带着,在老家,都坐着我儿时的“婴儿椅”长大,后来,妹妹生孩子,表哥家添孙子,这个婴儿椅辗转一大圈,养大六七个孩子,也算“旺子”了。

如今,这个“婴儿椅”又回到父母家里,仍然坚固如初,现在生活条件都好了,亲戚们也少来借了,可父母仍然舍不得扔掉,一直保存着。偶尔母亲提起,都骄傲的说,这个婴儿椅,可是坐过三辈人了,无比自豪。

父母家的柜子里,还存着几本相册,里边放着很多亲戚的照片。有大姨和母亲的合照,两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梳着两个小辫,清秀的面孔,穿着款式一样的格子衬衫,正是当时整齐划一的时代特征。有大舅妈则抱着刚满百天的大表哥,大表哥戴着“抓抓帽”,身子使劲的往外探着,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还不忘看向镜头。如今,大表哥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这些难得的照片,难忘的瞬间,早成了永恒的回忆。

现在我和父母分开住,离得不远。与父母一样,我也同样喜欢拍照,洗出来,放在相册里。每本都有不同的主题。有学生时代的,有工作以后的,有结婚照,有两个女儿的百天照、周岁照、生日照。一个庆祝的日子就是一本相册。

这几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手机都有摄像功能,不管是外出旅行,还是各种聚会、身边的美景,我都会随手拍下,保存下来。慢慢的,电脑上的照片数不胜数。

母亲喜欢看电脑,她总说那个照片看着不真实,不如洗出来,拿在手里看,感觉亲切。为此,我每年都会精选出一部分,拿到影楼去冲洗,然后整齐的摆在新购置的相册里面,放在父母的书柜里。

闲暇的时候,我常带着孩子们,簇拥在父母亲身边,陪他们一起看看相片,听父母讲照片人、事物、和年代的故事,共同回忆一起走过的美好时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