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映铮的头像

映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21
分享

十年雪米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打开大门,东西南北风逡巡着各行各业。文学市场也出现了不小的波动,大量的外来作品涌了进来。本地创作者的叙事方式大致有三种:探寻古典文化、皈依身体性属、走向民间话语等。尤其民间话语得到了鼓励并迅速发展起来。八十年代末出现了包括对“五四文学”的高扬策略产生厌弃的一种现象,人们对大门外的东西产生了欲拒还迎的好奇,对改革之后的结果发挥着各自的想象力。于是各种武侠的、爱情的、谍战的、商战的、黑道的文字大量涌现。金庸、古龙、琼瑶、岑凯伦、雪米莉等名字被人熟悉,他们的作品被四处传播。学校、医院、建筑工地、火车和田埂上,到处都是他们的书。缺封面折页的、翻得起卷的,只要是认得一行完整字的,没看过他们书的都被认为是落伍的。书商甚至为了某一部畅销书的出版发行蹬守作家大门。那一轮的文学狂风在国内中青年方阵刮出了五颜六色的旋流,也带来了延安讲话中“百花齐放”的另一番景象。

在一次读书活动中,一位外省中年商人听说田雁宁老师就是当年的雪米莉时,激动得找他要了签名,说自己还存有雪米莉不少书。

说起雪米莉这个名字,田雁宁说是随意取出来的。在港台风摇曳中,他看到了文学的市场化,而国内的文学市场几乎被港台架空。从积贫积弱中走过来的他,当时是达县地区专业创作室的创作员,因为多次获全国性文学奖,还被四川省作协专门召开过研讨会而激发出来的创作热情。不说三分天下,至少要分得文学一杯羹嘛。于是,在成都文联秘书长张思勇的要求下,他和谭力写开始写通俗畅销小说。他的《女带家》,谭力的《从女明星到死囚》应运而生。《女带家》作者署名时,他想用个洋化的港台名,首先想到徐志摩为悉尼的译名是“雪莉”,然而书商为了迎合市场,抓住读者对外来文化的向往,要三个字的女性名字。正走火的香港女明星米雪给了他提示,于是,他就把那个米字设在雪莉两个字的中间。雪米莉这个朗朗上口带点儿香艳的名字就诞生了。

比起当时一大批建国、建平、群英等名字,金庸、古龙、琼瑶、岑凯伦、雪米莉看起来都是港台人。直到广东《共鸣》杂志1989年披露:“雪米莉”并非千娇百媚的港台女作家,而是两个川东汉子,准确的说是一群达县文学人。

雪米莉《女带家》畅销之后,书市急需,他与谭力商量联手。接连掀起雪米莉作品销售高潮之后,书稿供不应求,等米下锅的事情经常发生。为了借这个机会带动身边的文学青年,他们决定把身边的一群文学青年组建起来,成立一个创作作坊,专门写雪米莉系列作品。十几人的创作团队需要有“米”而“炊”,素材是个问题,于是他们就托在香港做生意的朋友从香港带报纸回来。根据报纸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来架构故事脉络,也从报纸上知道了香港的地名、街区和一些平常用语。于是,一群思维活跃,精力旺盛的创作者凭着想象,把文字嫁接在香港这片多情而神秘的土地上。在20多部“女字系列”后,又产生了“男字系列”、“大字系列”、“小字系列”等等。雪米莉的作品呈井喷状态在文学市场占据制高点。

1987年以后,市场催书商,书商催作者,雪米莉系列作品由原先每个月一两部,发展到每个月五、六部,甚至每个月十余部。各出版社又只认他俩分别开具的“雪氏版权证明”。这样的状况即使田、谭不眠不休日夜赶工也不能满足,但又不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流失,创作班子一度扩张,两个创作集体由此诞生。在1986-1996年间,田雁宁招纳了何世进、武礼建、彭启羽、钟钦、钟光林、冉曙光等写手,谭力选用了李贵、曹文润、曹文通等徒弟。创作成员分别按他们提供的“故事大纲”创作,完成后经他们检查修改润饰后,交书商送出版社过审出版。这种类同于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使“雪米莉”产出惊人,总共出版了100多部,平均销量在几十万册。巅峰时期,乡村、机场、地摊、火车站、图书大楼、百货商店等,都摆着雪米莉的小说,甚至有书商拿琼瑶、岑凯伦不好卖的作品贴上“雪米莉新作”以求畅销,创造了中国大陆作家畅销书的第一个神话。

雪米莉火了,自《共鸣》后,全国200多家媒体很快跟进,新华社、《新民晚报》等纷纷派出记者采访,《光明日报》在文化版特刊评论员文章,《东方日报》、《大公报》等先后报道和评论“雪米莉”事件。在纽约的书店、巴黎的书摊、伦敦的书报亭里,都有雪米莉的作品销售。一时间,“雪米莉”系列小说在国内成为热议的焦点。1990年代,雪米莉盗版严重,只要是个爱文学的人,署上雪米莉的名字就会变成作品。只要是署了“雪米莉”名字的,出版商就趋之若鹜。而发起人田雁宁和谭力,已经无暇顾及是谁在冒名,也管不了作品内容和质量,他们决定停止雪米莉作品的创作,把写作目标对准了电影、电视剧市场。

这个创作班子里,大多数人都是从禁锢中走向开放的巴山人,一群拥有梦想和才情的青年才俊。1979年3月10日,由达师专中文系77级学生田雁宁、李明泉等发起成立的第一个学生文学社团,叫“星光文学社”。田雁宁任社长、李明泉任副社长,谭力、张建华、杜泽久等13位成员参与其间,还创办了油印刊物《星光》。到1981年1月毕业时,文学社13名成员发表了180多篇作品。1988年12月23日,田雁宁的《大刀》、谭力的《大山不言》、张建华的《玫瑰雨季》、李明泉的《生命终点的反思》同时获四川首届郭沫若文学奖、四川省文学奖。他们成了全国文坛最为关注的四川作家。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他们才敢以集体冲锋的方式向文学市场进攻,探索并开创了文字变现的新路子。其影响与当时四川大学的锦江文学社齐名,孕育了后来的“巴山作家群”。

十年,雪米莉从无到有,完成了把文学推向市场的使命,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也给人留下对文字表达方式的思考,以及文学和市场在人们精神领域所起的作用。

2021.8.17发表于《作家文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