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字句多出自书香门弟,或者豪门大户。而农民只是“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主角,然而,随着新时期的新农村,农民挑灯夜读现象正在山乡流行。自然、清新、宁静的农村,无疑是最好的读书之处,从油灯到电灯,皆可开洗手读书卷,卷卷都藏着智慧源泉和精神力量。
前不久去参观农家书屋建设,看到了一番别样的景象,很多农民白天穿梭于田间地头,闲时或晚上思索于书本之中。小小的农家书屋里,不断有人探访,或就地翻阅,或借回去深读。这也叫“读亦有道”吧!旭日东升时,锄禾当午后,放下农具,洗手读书。捧起一卷一册,或查阅种、养方面的知识,或领略大师俯拾即是的真知灼见,直至醍醐灌顶。即便只是消遣的故事书,也会让他们那汗迹未干的脸显得熠熠生辉。
内心有仰望的人,总是在低头干活。这样的场景我是熟悉的,父亲当年爱看书,也就因此有个好榜样。采花放羊之余,也会像模像样的捧起书来。慢慢明白了,德润人心,陶冶情操之重任基本由书籍担当。要学得动如行云流水之飘逸,语若幽谷深兰之吟唱,唯有多读书,读好书!没有书房的时候,柴房也是一个任意驰骋想象的空间。看的是书,读的是世界。流水潺潺处,虫子和鸟儿协奏时,公鸡打鸣母鸡咯嗒间,世界才会更清晰,更直接。文字的诗意和韵味才会更锦灿,更悠长!
农民读书,已渐成风尚,而引领时代潮流的城市范儿们已经许不闻书香之气了。他们要追求速度,追求精彩,网络成了无所不能的代名词。只要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基本掌握了世界。人们习惯于守着电脑,怕一不留神就有可能错失好几波段的时尚讯息。这些讯息或者能释怀郁闷很久的情怀,或许正是他苦苦追寻的出头之计。正是在这种无谓的盼望与等待之中,许多人的思维和行为偏离了轨道,变得轻浮焦躁,不再有耐心手捧一卷书,去历史的长河边思索和眺望。等不得楚大夫沉吟泽畔,他们已经陷入网络大战而九死不悔;不等魏武帝杨鞭东指,就因为几个赞扬的跟帖而壮怀不已;哪管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只管在网上去宣泄那些似是而非,酸涩难懂的朦胧文字。金庸的天龙八部已经尘封,他们要练的是适应网络的“闪、转、腾、挪”四门功课。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网络奇迹,盼望一网成财(名)。他们把天都熬亮了,却不愿挑灯夜读。越是在这种太过宽泛太过丰富的信息中,文化整体、统一的体系遭到破坏,以至“在广袤而愚昧的沙漠中,知识是渐渐远去直至消失的海市蜃楼”。如今,越来越多远离道德轨迹、忽悠瞎闹的现象,让政协委员疾呼: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甚至建议设“读书节”。但是,这不是一个“节”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单纯构建书屋所能达到的目的。要重新找回人们的读书习惯和良好氛围,除了正确的引导外,确实需要制度的强化。
中华五千年文化之典故珍籍,由无数读书人创新和延续,至今却出现了读书荒的现象。一是大量参差不齐的出版物扰乱了视觉,二是那些过于宽泛和频繁的电子信息,冲击着人们阅读的习惯,以至中国人的读书量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丢掉书籍这个阶梯,怎么攀上人类文明和发展的最高峰,不牢固知识体系,怎能形成挥洒自如的能力?中国广袤的版图上,农村占了80%,中国的强大离不开农民真正的富裕。而真正的新农村不是刷墙运动,不是报告上的数据,而是拥有大批有新思想,新见解的新农民。
这个世界,只有两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二是读进大脑的书。在建构我们认知所依附的基石中,最重要的是书籍。它记载着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对人类自身事件的描述,以及对这些规律和事件的思考。只有让更多的人懂得了这些规律,接受这些思考进而再思考,才能避免走弯路,更快更好的奔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