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甘利英的头像

甘利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23
分享

走近沙井蚝

 

/甘利英

你听说过深圳的沙井蚝吗?它与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一张国务院奖状密切相关!

2022年春天伊始,因为使命召唤,我来到了福永,走近了沙井。在风光旖旎的福永河畔,搭档安贵诚挚引荐,我结识了福永海鲜市场创始人洪哥,迷上蚝的美味;在洪哥热心推介下,我们有幸拜见了沙井蚝民生产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忠叔,开始在沙井蚝的梦幻传奇里驻足流连。

所有安排,仿佛受着一种神秘力量牵引。

那天,阳光格外灿烂。正午时分,我们来到福永海鲜市场,站在洪哥三楼办公室,透过明亮的玻璃墙,向屋外眺望。这里是深圳最有代表性的一角,有时代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留下的深刻烙印。曾经的茫茫沧海与万亩桑田,如今在时代飞速发展中虽难觅踪影,但天空还在,土地还在,乡愁和记忆还在。

承载着洪哥等本地人儿时记忆的福永河,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从楼下悠然流过。清冽的河水底部,卧着蔚蓝的天空,像一条碧蓝的丝带,在花草楼影间若隐若现,从东向西汇入珠江口,归入永恒的岁月之河。水清岸绿,偶尔一只白鹭凌空飞翔,落在岸边芦苇丛中,惊起对对依恋着花朵的蝴蝶,于空中追逐嬉戏翻飞起舞,诠释幸福生活真谛。

“吃饭啰!”洪哥亲切地招呼声,把我从幽幽思绪中拉回。这是一顿令人难忘的丰盛午餐——人生第一次享受全蚝宴:蚝汤、蒸蚝、煎蚝、蚝鼓……一顿本地人普通的午餐,竟是我这个在深圳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川妹子,今生难得的至高体验。以前虽也吃过蚝,却没有吃过这么优质的蚝。工人按照洪哥嘱咐精挑细选,厨师发挥酒店专业水准用心烹制。一切,都那么完美。

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中午,在我看来,正午的阳光,仿佛带着天意,以耀眼的明媚探路,全力寻找使命抵达的路径。仿佛带着思考的力量,阳光用力穿透玻璃墙,只为能斜射在刚撬开的蚝肉上。

阳光特意照耀的内容,确实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一刻,我目不转睛,盯着又肥又嫩的蚝肉,此生见过的最漂亮的蚝肉。阳光照射下,蚝肚晶莹剔透,其中纹路纵横交错,清晰可见。佛家有纳须弥于芥子之说,因此,我认定这些蚝肉的纹路里藏着大世界,或许炊烟缭绕,或许风云变幻,或许惊心动魄。

“先喝里面的汁水,又香又甜,喝完再吃原味的蚝肉,不用放任何佐料。”见我发愣,洪哥特意提醒。香味飘飘,蚝香随着蒸汽扑入鼻息、撬开味蕾。我早已按捺不住,用力一吸,鲜甜的味道入口,竟是说不出的清新美味。再咬一口肥美的蚝肉,原汁原味、鲜甜爽嫩,果真是人间极品。

蚝即牡蛎,有“海底牛奶”之称。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一段描写吃牡蛎的姿势——“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毫无疑义,文中“我的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可如此高贵吃法,对味蕾已觉醒过来的我,自然是顾不上的,于是大快朵颐,甚至边吃边叹,放手做个进大观园的刘姥姥,撇下其他鲜虾鱼蟹,徜徉于汤蚝、煎蚝、蚝鼓之间,满嘴流油,吃得从未有过的酣畅淋漓。

洪哥见我吃得欢,笑盈盈端坐一旁,讲起昔日养蚝种田的往事。虽是初次相见,但他却像老友般,笑容真诚朴实。如今,作为深圳宝安餐饮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深圳宝安水产行业协会会长,以及两家公司的董事长,洪哥没有一点老板架子。他指着窗外的福永河,笑称自己就是个蚝民,在这块曾一片滩涂、遍地芦苇的热土上,飘荡着他和乡亲们永远的乡愁。

生活富起来了,可他们却时刻警惕着小富即安的思想。在当收租婆、收租公,等待分红来过日子的安逸和舒适里,他们不断饮水思源、居安思危,并有了自己深刻而独到的思考:祖祖辈辈勤劳质朴的优秀传统不能丢,需要传承的农耕文化和乡土情怀不能丢。正如沙井蚝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说起养蚝种田的历史,洪哥对闻名中外的“沙井蚝”给予了高度评价。而谈及沙井蚝,自然绕不过沙井蚝领军人物,也是他的老熟人——沙井蚝民生产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陈沛忠,就是大家口中倍受尊重的“忠叔”。

忠叔是个大忙人。若非洪哥引荐,我们很难见他一面。

约见那天,正值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的好天气,令人心生愉悦。喜欢写故事的人,眼光总是勤快的。来到忠叔办公大楼下面,我和同事停好车,在等待洪哥的间隙,四处参观,寻找此行想要的细节和线索。

这个三面围合的厂区,外面看毫无特别之处。外墙虽多次刷漆,但难掩陈旧。工厂两层楼,办公大楼也仅三层,与之相邻的,是高端大气的高层居民楼,相形见拙之下,越发不起眼。

可打此路过的人,谁会想到,这里会是闻名中外的沙井蚝重要生产基地——深圳市新宝沙水产实业有限公司?这里曾创建全国第一条沙井蚝油自动化生产线,使沙井蚝产品传统的作坊生产,转变为现代化的工厂生产。

外表陈旧,内里却底蕴深厚。时光虽剥去了岁月的光鲜和浮华,但蚝肉的鲜美从未消减,反在千年发酵中韵味悠长,飘荡在平常百姓日常餐桌上。保留这份低调的奢华,打理这份千年守望,除了物质支撑,更有坚定的初心、炽热的情怀、务实的干劲支撑。

抬头仰望,湛蓝天空下,厂房二楼墙顶,挂着一条横幅格外耀眼。上面,“为建设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贡献”几个大字,让陈旧厂房瞬间变得高大起来,工厂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不彰自显。与横幅交相辉映的,是侧楼顶端墙上张贴的一张海报。

海报上,居中一个大大的“蠔”字,寄托着蚝民们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渴望;“中国唯一蚝非遗项目”字样居于海报底部,托举起沙井蚝人的梦想与追求;一盘金灿灿的蚝鼓,似乎正冒着香气,自豪地向世界宣布——沙井蚝是宝安顶呱呱的特产、深圳响当当的品牌。 

阳光热烈,像一种情怀。远处,一群工人发出兴奋的喧哗声,从室内涌出,或蹲或坐,擦拭刚出炉的蚝罐头,装箱准备发往四面八方。走近细看,精致的蚝罐头,整齐地码在纸箱里,令人食指大动。想起此行初衷,不敢久留,必须抵挡美食诱惑。

继续围绕园区,寻找可供考察的“古”迹。不经意间,竟来到工厂厨房门口,里间飘出的饭菜香味,再次向我们示威。门口摆放的几个花盆里,蒜苗青青成熟诱人,等着被人采摘,融入一盘香辣耐嚼的回锅肉,以此实现生存的终极价值。一个勤劳的厨娘手脚麻利,正在水笼头下冲洗青菜。凡此情景,恍惚之间令人产生错觉,像是到了自家门前,母亲正在里面,把不可追回的岁月里,那些与日月同辉的思念和牵挂,翻炒成一盘又一盘美味佳肴,等着游子归家逐一品尝。

民以食为天。原来老旧沧桑的房子,尤其是承载着历史风云的老厂房,里面可能储藏着有志者的胸怀与气度,储藏着老百姓的乡愁和记忆,是会让人怀旧的。

有旧可怀,方不负韶华。

正感叹着,洪哥来了,手里还端着工人送来的新鲜海味。与海相伴,他们的人生,早已离不开大海的哺育和滋养。还有两年就满六十的他,壮如小伙,健步上楼,跟在后面的我们,上到三楼时已气喘吁吁。

终于见到传奇人物忠叔。年逾七旬的他,神情坚毅,目光冷峻,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听忠叔的好搭档、且同样是沙井蚝风云人物的炳叔说,他俩都是闲不住的人,每天日程排得满满的。

瞧瞧忠叔的身份,就知道他有多忙了:沙井蚝文化博物馆馆长、深圳市新宝沙水产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沙井水产党支部书记、沙井蚝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沙井蚝产业协会荣誉会长、宝安水产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和深圳市水产行业协会会长、广东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理事……每个身份,份量都不小。仔细研究发现,所有身份几乎都与蚝有关。

忠叔正与炳叔对坐聊天。两个大忙人,已在这里静候多时。在他们的日程里,或许少不了接待各类慕名而来的个人或组织。因为千年来,沙井蚝早已声名远播,成了一道极具历史价值与文化魅力的资源名胜,引来无数好奇的探究者。而忠叔和炳叔等前辈,作为坚守在蚝文化传承现场的关键人物,一直身负责任与使命,在与时俱进、求新求变中,也在期待着传承与弘扬的良机。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他们给予了足够重视,笑迎迷上沙井蚝文化的拜访者——我,和我的搭档安贵!

忠叔微笑说,这里有点小文化,你们先参观一下。听他这么一说,原本有些拘束的我们,放下茶杯,开始放松心情,四面打量。

与洪哥办公室一样,忠叔的接待室也是生机盎然、别有洞天。三面明亮而开阔的玻璃墙,让室内外风景连成一体。所不同的是,其中一面墙外,是收纳风光的露天花园。春天来了,各类花朵争奇斗艳,赏心悦目。洪哥说,在睛朗之夜,他与忠叔一干人等,常在花前月下畅饮,谈儿孙幸福,谋事业大局。

而室内,则适合手捧一杯清茶,看风潇潇、听雨霖铃、沐日月光华。那火车,在不远处高高的轨道上日夜奔腾;那人群,在街道上永远熙来攘往;那繁花,在路旁你方唱罢我登场,春夏秋冬轮番绽放;那智者,一不留心,就看尽了人间花好月圆,览遍了世道沧桑变幻。

好个雅致又生机盎然的所在!若是累了,拉下窗帘,即可返朴归真,得大自在和真自由,回到生命静谧本源。以透明的玻璃墙,取代水泥厚墙,在打破传统建筑思路之时,更打破了人与自然沟通的藩篱。这样的设计,豁达又开明、真诚又坦率。

 

“那边有一张周总理颁发的奖状。还有一些书,你们随便看。”忠叔指着前方一块照壁,轻描淡写地说。对这张奖状,虽早有耳闻,可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快步上前,心情有些激动。在照壁与墙仅容一人的空间里,抬头瞻仰。

奖状,镶嵌在玻璃框中,挂在照壁背面,藏而不露,饱含沙井蚝人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庄严的国徽下,是“国务院奖状”几个大字。中间写着——“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宝安县沙井蚝业生产合作社。”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落款时间:一九五八年十二月。

这至高无上的荣誉,是永载沙井蚝业史册的一座丰碑。这荣誉,属于沙井,属于宝安,属于深圳,属于时代。

奖状下方,一段文字简述了获奖由来。

一九五七年二月,宝安县沙井蚝业生产合作社,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沙井蚝业生产合作社社长陈淦池上北京,接受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一九五八年十二月,陈淦池第二次上北京领取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国务院奖状。当时,沙井有得天独厚的珠江口东岸三万六仟多亩养蚝区,有先进的“投放、采苗、盘蚝、育肥”等环节完整的生产技术,有传统和现代的沙井蚝豉、沙井蚝油加工工厂和工艺。当年,蚝业生产总量3632.9吨,为国家创汇3800万港元,有力支持了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一张奖状,定格了沙井蚝业耀眼的历史高光时刻。经历了六十多年悠悠岁月,如今在沙井蚝人内心,这张奖状依然奏响着激昂澎湃的时代旋律。在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这里留下了宝贵的“蚝”古迹,蚝墙、蚝壳屋、“蚝仙”传说、打蚝歌,以及很多带“蚝”字的路名、地名、村名。沙井蚝业经济一直充满生机,与此相关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和文化习俗,强力渗透到了沙井社会领域各个方面,成为沙井社会经济文化一大特色和亮点,从而助推沙井社会经济与城市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沙井从宋代开始插杆养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养蚝的地区。”洪哥介绍说,忠叔从事沙井蚝业五十多年了。一九八四年,他开始担任深圳市宝安沙井水产公司经理,创建全国第一条沙井蚝油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沙井蚝产品传统的作坊生产,到现代化工厂生产的转变。上世纪九十年代,工业的严重污染,使沙井蚝业面临发展威胁,忠叔率先带领公司走出沙井,到台山等地成功开辟异地养殖基地,再续沙井蚝品牌辉煌。

多年来,忠叔为传承沙井蚝文化不遗余力,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沙井蚝业发展。他和炳叔等有识之士,积极创办沙井蚝文化博物馆,推动政府部门连续举办十多届沙井金蚝文化节,打造沙井蚝品牌,他由此成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沙井蚝民生产习俗的传承人。

他们的人生,如此丰厚;他们的使命,如此光荣;他们的责任,如此艰巨。

在一旁的书架上,整整齐齐码着很多书。涵盖了党史教育、民风民俗、乡规民约,其中一本《守望合澜海:沙井蚝民口述史》吸引了我的目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这里得到生动体现。四十位蚝民口述史,留下的不仅是记忆和乡愁,更是时代变迁最鲜活的见证。把它捧在手里,仿佛能看见霞光万道下,万亩蚝田上炊烟袅袅,绵绵不绝,飘向更高远的前方和未来。

疑惑间,又到午饭时间,又是一顿鲜美海鲜宴,再次尝到美味蚝豉。

“在沙井,生蚝的吃法五花八门,可蒸、可煮、可炒、可煎、可炸、可烤、可汤、可煲、可铁板、可红烧,估计已经超过100种吃法,菜、饭、汤、粥均可以蚝为原料烹煮。”忠叔说,要想写好蚝故事,得要先学会吃蚝。没有比这更好的吃蚝理由了,在大家照顾下,作为全桌唯一女性,我碗里因此金蚝不断、香味浓浓。

金蚝下肚,蚝肉在体内,迅速滋长成一种金色的使命,闪着金色的光芒,催促着我走向更多与蚝有关的历史和现在,甚至未来。

从三楼往下望,正好看见大楼门前空地上,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火焰树,已有一层楼高。花朵如火,在枝头“燃烧”,艳丽而夺目,成了这“旧”背景下最鲜明的一抹亮色,如同忠叔、炳叔等前辈,矢志不渝传承沙井蚝业的火红初心,令人怦然心动。

“沙井蚝文化的传承,看天,看人。”忠叔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创新沙井蚝文化传承途径的重大课题。

“你看,这一根绳子上挂着这么多生蚝,这绳子得要足够结实才行,否则无法承受几斤生蚝的重量。它就像是根蚝文化传承的绳子,绳子一端系着的,是沙井蚝人对沙井蚝业、蚝文化矢志不渝的坚守。而这根绳子,是几代沙井蚝人用勤劳和智慧努力编织而成,另一端则紧紧系着沙井蚝业生态链的蓬勃发展,它们创造的辉煌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要想使这根绳子坚如钢铁,让沙井蚝业一直生机不减,不仅需要沙井蚝人,更需要相关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管时代怎样变迁,沙井蚝文化都能为先行示范的深圳,及处于国家战略高度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奉上一抹与众不同的亮丽色彩。”

牢记忠叔会吃蚝才会写蚝的建议,于是回去的路上,我们特意到福永海鲜市场挑选生蚝。为了展示生蚝品质,蚝摊老板提起一根绳子,上面挂着好几斤新鲜肥大的生蚝,绳子晃晃悠悠在空中旋转了好几圈。我真担心绳子会断,生蚝会掉下去摔坏。安贵赶紧用手机拍下这一幕,并带着深切的忧患之心,由衷发出以上高瞻远瞩的感慨和见解。

沙井蚝,衷心祝福你的未来,更传奇、更辉煌、更卓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