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建光的头像

郑建光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210/24
分享

郑建光:书香酿在桂花中

桂峰是个只有数百人口的小乡村,至今还有明清时期民居三十九座。最令桂峰人值得骄傲的是,这个兴盛于明清的小小村子,竟然有三人荣登进士榜、十二人中举、秀才多达四百一十二人的辉煌记录,建国以后,又走出了一百多名大学生。斯文一脉,雄壮浩大,桂峰不愧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如果乡村没有乡绅精神涵养,必将失去灵魂。从古代到今天,桂峰能有这样不俗表现,有赖于尤溪历史强健和丰沛的文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士子,悬梁刺股,日夜苦读。当你走进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定能够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乡村气质。我开始羡慕起这些秀才们,也想做一回乡村的书生。最好在雨天,坐在老宅子里,面前摊开一卷线装古籍,耳听瓦顶滴答之声,呆呆向着画窗外的迷蒙烟雨,胡乱玄想——不仅仕途功名,一卷在手,风雅自来,胜过春花秋月,胜过千山万水。

走在油光瓦亮的麻石古街上,生出与古人对话的欲望。轻轻跨进蔡氏祖庙,仰望古朴厅堂上的肥梁宽枋,以及高悬在头顶的“五代同堂”、“九峰毓秀”、“进士”、“举人”、“文魁”、“武魁”等匾额,令人肃然起敬。蔡氏宗祠与祖庙一样,也是二进单檐歇山顶木构建筑,堂中高挂“著存”、“进士”、“父子举人”、“兄弟举人”等匾额,不知道是原件还是仿品?今人也不甘寂寞,新立“兄妹硕士”和“硕士”匾各一方,光宗耀祖。这不是炫耀,而是沉淀在血脉里的乡愁,是乡村精神的体现。推开桂峰的每一扇门,等于翻开一段陈旧的岁月,深入进去,就能寻到一首意境深邃的古诗。大量文化内涵丰富的石刻楹联让人目不暇接:绳其祖武唯耕读,贻厥孙谋在俭勤;兰水家声远,西山世泽长;人心知水源木本,庙貌报祖德宗功;最喜渊源崇元定,尚期家世继君谟……不知是谁藉某位不一定存在的“名人”之口褒奖桂峰“厝厝皆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口气虽大了点,但你也不得不佩服。二零一七年,蔡氏一位子弟跻身中央政治局,二零二二年十月,走上政治局常委重要岗位。在一座古宅中,我读到这样一副对联:三谏风高勋业在苏黄以上,九峰衍派渊源从朱李而来。大意是说,桂峰蔡氏远祖蔡襄的成就,不在苏东坡和黄庭坚之下,朱熹高足蔡元定思想受李侗影响,渊源有自,乃道南正脉。淳朴的村民秉承先贤遗训,耕读治家,人才辈出。

踏着高墙外细长而弯曲的麻石巷道,犹闻几百年前的跫音从时空深处传出,在耳边回响,引导我们去敲开桂峰历史的大门。现存《桂峰蔡氏族谱》近百册,蝇头小楷书写,宣纸竖版线装,图文并茂,弥足珍贵。收录数十篇包括朱熹在内的历代名人为谱牒撰写的序、跋、世纪叙、行谊录、墓志铭等,堪称无价之宝。

桂峰村是闽中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每一座民居风格大同小异,可贵的是整个村庄能保持得如此完整、和谐,实属罕见。走近桂峰,心中顿时升起一缕乡愁,陈年的时光气息,让最浅薄的人都要装一回深沉。回望远处墙面斑驳的古宅,几缕炊烟在古旧的屋顶上袅袅升腾,倔强地传递出乡村温暖的精神气息,每一位到达这里的人,对居住在古宅里淳朴而儒雅的村民都会留下深刻的记忆。

一位诗人朋友说,行走在被老房子挤压成的瘦瘦的小巷,登上一级一级麻石阶,如同踏在琴键上,弹奏一段最古典的乐曲。而我分明看到一支由四百多位古代知识分子组成的阵容,在背景音乐衬托下,脚踩明朝的晨露,穿越落满桂花的村街,一直走到晚清的夕照里,玫瑰色的天幕定格下他们身穿长衫的背影。古村落里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从一座房屋传到另一座房屋,响成一片,从未中断。一代又一代人的科举捷报,贴满每座老宅的厅堂,像桂峰丹桂香飘四方。我拍打着古街旁一株数百年的老桂树,心里默许:我一定再来。选择秋天的夜里,皓月盈窗,把自己想象成老宅子阁楼上的书生,沐浴着桂花的芳香,临风吹奏一曲,让箫声和花香一同飘到古代秀才们的耳边,告慰先贤乡村精神并未远去。

《福建乡土》2009年第三期首发,原题《丹桂香飘古村落》,《政协天地》2009年第八期转载,收录《作家笔下的三明》(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6.)。本文有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