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金宇的头像

李金宇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3/31
分享

钓 鱼 台 随 想

扬州著名的风景胜地瘦西湖,内有钓鱼台一座,以取景极佳而闻名。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评价为:“亭子三面临水,一面由长堤引入水中,益见瘦西湖之瘦。步至亭入口处,但见亭子圆洞门中五亭桥及白塔正好嵌入其中,宛如两幅天然图画。” 刘天华《巧构奇筑》誉为:“有的亭四面辟四个圆门,各收入外边的佳景,象瘦西湖中的吹台,三边临水,一门环住五亭桥,一门环住小白塔,一门环住小金山上的风亭,如此机巧的设计令每个游人都叫绝。”

其实,钓鱼台这一名称,在中国风景处甚多。最著名的是金章宗、清乾隆曾垂钓的北京阜城门外三里河路钓鱼台;此外,庄子在山东鄄城县垂钓的钓鱼台;南朝梁昭明太子垂钓的安徽玉镜潭钓鱼台;屈原在桃江垂钓的钓鱼台;唐代诗人李白垂钓的安徽寻阳钓鱼台;张志和在湖北大冶县东道士濮垂钓的钓鱼台……如此众多的钓鱼台之名,何以独受中国人的偏爱,除了说明中国人爱钓鱼外,似乎还应该有着更多、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历史上,其实,真正懂垂钓之道的,偏偏不是那些以打鱼为生的渔民,而是大文人、大政治家。姜太公在渭水之滨用直钩,庄子在山东濮水边大谈“非世之士和避世之士”。一个借垂钓出世,一个借垂钓入世,志不在鱼,成了他们共同的特点。其中滋味,苏东坡在《观棋》诗中有云:“文枰坐对,谁究此味?空钩意钓,岂在鲂鲤”。出世者,心在江湖,以隐为主。试想,风清云淡,烟波浩淼,一竿独钓,其景,其情,何等安详、自得、超然物外。入世者,心存魏阙,志在天下。垂钓中的静坐,是等待,仿若隆中的孔明,耕作田间,不过是大展宏图前的蓄势待发。此时,垂钓就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与象征,它使智者之心自自然然地藏隐于水波荡漾的湖光山色之中。

不过,无论是真向往垂钓的生活,象浙江桐庐富春江畔的严子陵;还是借垂钓韬光养晦,如在淮阴县城西稳坐的韩信。因了他们,钓鱼台的出现都不经易间丰富了水景,成了依水远眺不可多得的景观,横的水面与竖的建筑,二者之间既互有变化,又相得益彰;既是美的景观,又是绝好的观景处。扬州瘦西湖的钓鱼台就是此一佳例,南朝徐湛之修建,清乾隆皇帝曾在此垂钓,本身又是一精致的重檐方亭,三面临水,借景又极巧妙,一圆洞门对白塔,一圆洞门框五亭桥。承如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而那些曾经的垂钓者,更因为他们自身的魅力,使自然的景观染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一段故事,几句机锋,在时间的流逝里,给了后世的凭吊者以无限的玄想和揣测。

垂钓本无处不可,以一建筑定位,实与中国文化的“内敛”性有关,与中国文化中萦纡委曲的审美心理有关,是中国文化中借物言情、借物言志的含蓄表现。北宋有着独乐园的司马光,在记其造园之用心时就说:“……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可见,这座钓鱼庵的意义就全在于它表现了园主的人格理想,而不在于庐舍建筑本身了。此时,心与物、情与景、物与我达到了同一。一方面,是将物质性的事物精神化;另一方面,钓鱼台的出现也是将精神加以对象化。

可以说,中国人对钓鱼台的偏爱,不是物本身,而是它所渗透出的丰富的、耐人寻味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当人们借着这个题名,赋予某个建筑物时,钓鱼台这个有限的物质建构便被文学化、抒情化、心灵化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