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再树的头像

杨再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27
分享

刺果果 酸甜酸甜的回味

孩童时代,农村父母对娃儿大多都是“野养”,任其上山挖葱摘果采蘑菇,任其下河捉蟹摸鱼撮虾米,任其在嗮谷坪骑高脚马,任其在竹林里躲猫猫……

当然,最能唤起味觉诱惑的,是异香扑鼻的山果果。

我的家乡在黔东万山一个叫清湖屯的侗寨,山背有湖,湖水溢出成溪,溪途有坝,坝边有田,坝坎边,坡坡上,春夏之际可以吃到半串子、茶片、茶泡、栽秧泡、豆子泡、地枇杷,秋天可以吃到野猕桃、羊奶子、乌泡、野柿子、尖栗子、板栗子……

众多的山果果中,最不受我待见的就是刺果果。

说它不受我待见,是因为上过它的当。

有一年秋收时节,大人忙着收割稻谷,放牛的任务自然就落在娃儿们头上。寨子上一伙娃儿把牛放到河坝草坪,自个儿吃草,然后下河,洗澡的洗澡,摸鱼的摸鱼,捉蟹的捉蟹……玩着玩着,玩累了,玩饿了,又还不到大人做好饭菜的时间,就嚷着找点东西填填肚皮。

“快过来,这里有几丛刺果果!”一个大一点的娃儿九嘎喊道。

一伙娃儿很快就围了过去,毛手毛脚地伸手往刺梨蓬摘那刺梨。谁知,小手刚一伸到刺果果上,就被刺果果上细细的尖刺扎了一下,十指连心,一个个“哎哟哎哟”直叫爹唤娘。九嘎则在一旁哈哈大笑,眼泪就笑出来了。

“傻崽子些,要啷个吃!”九嘎“嘿嘿”一笑,然后卖弄似的用手指捏住刺梨下面的枝条,用指甲稍微使劲一掐,就把那刺梨摘了下来,放到嘴边一吹,就送进嘴巴。

小孩子总是经不住大孩子的卖弄的,觉得那是一种勇敢。我照着九嘎的样子,用指甲掐下一颗刺果果,放嘴边一吹,迫不及待地将它放进嘴巴里嚼,没想到牙龈、舌头一沾上刺果果,就被扎得钻心般的痛……九嘎呢,这才把嘴一张开,吐出刚才吞下的刺果果,得意洋洋地说:“啷个容易上当,真个傻崽子!”

从那以后,我可是恨极了这又矮又丑又带刺的刺果果。手上拿着镰刀的时候,还要复仇似地朝着刺丛乱砍一气。碰到有野蜂窝的刺果丛,则弄来一些干柴草,堆在刺丛旁,点火烧,大有不斩刺除根绝不罢休的气势。可令我气恼的是,这刺果果树总是随遇而安,不管是贫瘠的荒坡还是寂寞的山野路旁,有土就扎根,有光就成长,再砍再烧,第二年照样发芽开花结果。

这种上了当不待见的气恼,在我孩提时代的脑海中占据了好些年,直到我有一年中秋吃东西吃杂了拉肚子的时候。

谷物成熟的季节,山野田园对娃儿们的诱惑实在太多,一天,我们在山背林子边尝了一通野柿子,再去清湖茶树林里摘羊奶子,遇到乌泡,又吃得个小嘴红嘟嘟的,还解不了嘴馋,就下河沟摸鱼烧着吃……回到家后,又吃月饼,不知怎的拉起了肚子,拉了几天,屁股拉出血来,吃药打针都不见好,病得奄奄一息。父母正一筹莫展的时候,寨子上来了一个爆玉米花的湖南人,问清是怎么回事,便要父亲去弄点东西回来。父亲弄回来后,放在擂钵(碎辣椒的石器皿)捣烂,兑上淘米水,就拿给我喝。说也怪,那东西喝下去甜甜的,酸酸的,爽爽的,不一会我就有了点精神,嚷着要吃爆米花……第二天再喝两次,居然然肚子不拉了。后来我才知道我喝的是刺果果汁,于是对刺果果终于有了一种感激的心。

进了初中,又听语文老师讲了一个我们家乡关于刺果果的传说,对它更有些肃然起敬了。

古时候,我们家乡万山侗寨有一个名叫青梅的姑娘。青梅美丽善良,特别喜欢吃山中的野果果,喜欢采摘山上的野花花。更奇特的是,她一生下来,右脚上就长得有两朵小花。

青梅十二岁那年,天气热得出奇,上山干活的大人们回家后都得了一种怪病:腹痛恶心,呕吐不止,四肢乏力,昏昏沉沉。方圆百里最好的大夫也诊不出是什么病,寨子上连小孩都感染上了,只有青梅还活蹦乱跳的。

聪明的青梅想,为什么我没有事哩?莫非我平时吃的野花野果,可以治这样的病?

于是青梅四下采摘来她平时吃过的一些野花野果,捣烂,榨出汁,拿给爸爸和叔叔伯伯们喝,喝下去,好过一天把,又是现事。青梅心里急,上山又去四下寻找。找啊找,她实在太饿了,太累了,不得不趴在田坎边昏昏沉沉睡着了……

这时,南海观世音菩萨路过这里,在空中见着青梅那模样,伸出两指在净瓶一沾,弹出两滴净水。说也怪,那两滴净水刚好掉在青梅右脚的那两朵花上,两朵花从青梅的脚上移到空中,化作无数丛野生小灌木,然后散落在田坎上、山坡上、田野边、沟坝旁,小灌木上结满一种扁圆球形、果皮上密生小肉刺的或黄或红的果果……

没多久,青梅醒过来,惊异的发现四下都结满了这样的小果果。摘一颗尝,酸酸的,甜甜的……

观音菩萨在天空中说:“孩子,快摘下这些刺果果,拿回去救他们吧!”说完,驾云回南海去了。

青梅跪谢了观音菩萨,就忙着摘下一些刺果果,拿回去给爸爸和乡亲们吃。一吃下着酸酸的甜甜的刺果果,大家病体痊愈,都纷纷夸赞青梅。。

青梅呢,后来也被观音菩萨接去南海做善心童使去了。

听了这个传说故事,不仅对刺果果起了敬意,而且也彻底消除了原先上过当的气恼。再去山坡上、田野边、河坎旁,见到鲜黄脆口、香味四溢的刺果果,摘一个,抹掉上面的刺,放进口里一嚼,满嘴都是甜甜的、酸酸的味道。

刺果果,又名刺梨、茨梨、木梨子,是一种天然野果,也是滋补健身的营养珍果。其花、叶果、籽可入药,有健胃、消食、滋补、解毒、活血、化淤的功能,并能起到防癌抗癌的神奇作用。酿酒后,各项功效倍增。刺果果为野生小灌木,四至六月开粉红色、红或深红色的花,夏花秋实。果实多为扁圆球形,横径一般为二至四厘米,八至九月果实成熟,黄色,有时带红晕。果肉脆,成熟后有浓芳香味。果皮上密生小肉刺,俗称之为“刺梨”(我们家乡叫刺果果),果实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可别小看这刺果果,早在公元1640年,田雯所撰的《黔书》中就有记载:“实如安石榴而较小,味甘而微酸,食之可以解闷,可消滞;渍汁煎之以蜜,可作膏,正不减于梨楂也……刺梨野生,夏葩秋实……黔之四封皆产,移之他境,则不生。”公元1870年刘善述《本草便方二亭集》进一步论述:“刺梨甘酸涩止痢,根治牙痛崩带易,红花甘平泄痢止,叶疗疥金疮痢。”有道是:“刺梨上市,太医无事。”由此可知,勤劳朴实的贵州人民把刺梨用作医疗的历史由来已久。刺果果这种小野果不仅被人们食用医用,而且也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清道光十三年吴嵩梁有“新酿刺梨邀一醉,饱与香稻愧三年”,呵呵,吃三年稻米不抵喝一次刺梨酒痛快、尽兴。也有用刺果果来赞美人高尚品格的,如清光绪年间的贵阳青岩状元赵以炯的《咏刺梨》“生在山间不入盆,擅妍不肯进朱门。却和龙井酿成酒,贡上唐朝承圣恩。”这首诗写出了刺果果的生长环境、刺果花以及刺梨当时的食用方法,可见赵以炯赞扬刺果果的高尚品格以及对刺梨的热切喜爱。

如今,我的家乡清湖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成为了朱砂古镇的一个城乡结合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在饱满的阳光中,焕发着时代的活力,乡亲们大多像城里人一样,住进了高楼大厦,清晨散散步,练练太极,晚上跳跳广场舞,唱唱卡拉OK……

以前长满刺果丛的河坝草坪,四下矗立高楼大厦。嗅着城市钢筋水泥和车辆尾气的味道,总怀想着儿时那种挥之不去的酸甜酸甜的滋味。

“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每当回到家乡,晚饭后散步时听到广场上播放这首悦耳动听的山歌,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幅图画:河坎路旁刺丛中结满黄灿灿的果子,竹林里的野雀在欢叫着,牛在河坝草地上摇头摆尾地吃着青草,牛背上的牧童跳下来,掐下一颗刺果果,去掉细刺,放在嘴里美美地咀嚼……

一种酸甜酸甜带着田园温馨的回味,便在心中弥散开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