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文中的头像

袁文中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1/12
分享

乌蒙山群英脱贫记

这是一个小山村,名叫“三棵树”。村子就在沟两边,后面是山,左面是山,右面还是山,前面仰望是山垭。三年前,村民晚饭吃慢点,就要点上煤油灯;山里娃儿上学要顺沟爬上垭口,在沟里要跳跃踏石而行,待爬上娅口鞋子已湿,只得穿着湿漉漉的鞋子上完一天的学。这是一个典型的沟底村。如今,从娅口下到沟底村已打成水泥路,沟两旁每户每家都有了连户路。

路通了,灯也亮了,四周山地上的核桃树也绿了。村里的一个农妇喊我们到她家坐坐,总是说那一句:“如今,太安逸了,安嘚嘞逸了”。这或许就是山里村民美好生活的开始。

这只是田坝镇风景村一个普通村落,当年红二六军团长征就从这里走过;如今,风景村像这样的村落已不是个例,全村所有的村落都打了通组的水泥路,所有农户家都有了连户的水泥路。上学的孩子,穿着崭新的球鞋上学,到校都不沾半点泥浆,好多小学生笑嘻嘻地:“如今上学的路打得滑闪闪的,太舒服了。”

这里修成了通组(通往6组)公路“十三道拐”,让电视剧里的“二十四道拐”有了田坝镇的版本。当初,曲靖市人大聂主任、市林业局局长朱开荣步行到6组贫困户家庭,说要为他们解决通路的问题,还有人觉得难度太大,要修这条路,你们怕是讲大话。如今,这个大话变成了现实。历经多少风沙尘土,风景村的变化饱含了多少扶贫干部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在这里绘制了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画卷:

宣威市委书记朱党柱在这里语重心长地讲解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落地铿锵地与镇村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签署军令状。

曲靖市人大主任聂祖良与镇领导班子在这里研判风景村脱贫攻坚作战图。查责任的划分,看措施的落实,明确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评判扶到位的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战略环节。

挂钩帮扶单位曲靖市林业局局长朱开荣、镇党委书记、风景村总支书记殷崇友在这里卷起裤管,深一脚,浅一脚,泥一脚,水一脚,踏着泥草,到村组勘察路况,规划部署,落实脱贫攻坚战役。

宣威市政协副主席李启信,在这里冒着烈日,亲自为村民作植物嫁接演示,为脱贫攻坚作技术支持。

曲靖市林业局驻村工作队和风景村三委委员在这里拿着皮尺,挨家挨户测量连户路,计算着连户路的石子和水泥用量。

多少农户、多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这里背进石子水泥、抡锄搅拌混泥土筑通连户路。

多少农户在这里义务投身村组路的建设,64岁的村民郑自栋,穿着水鞋,踏拌着混凝土;身患肺癌的村民小组长郑自扣亲自上阵,参与搅拌摊平抹光混凝土。这场面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脱贫的兴奋,不禁联想起神话里的愚公带领家人搬山脱贫的劲头,连其孙也“跳往助之”的喜悦。

这就是风景村脱贫攻坚的队伍,一支多层次、全方位聚力脱贫攻坚的队伍。他们在这里利用着“公开”、“民主”两把助力脱贫攻坚的利器,撸起袖子加油干,带领贫困户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在这里,精准识贫靠民主、靠公开。村民公开自己的收入财产,全体村民比对投票确定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三人两天两夜制作精准识贫公示牌,这块公示牌有贫困户的详细经济情况:种了多少地,刨去成本有多少收入,养几头牛、几头猪、几只羊、几只鸡,刨去饲料成本,一年收入多少,一年有哪些支出,吃饭穿衣用多少,娃儿上学用多少,吃酒做客用多少。这张通过点滴计算的贫困识别图,已经接受者和正在接受着非贫困户的比对,接受着时间的检验。村总支书记曾透露,说这里历史上民风彪悍,稍有不满,就有人要闹事,但对精准识贫结果,却没有发现一个来反映的。反正识别依据已彻底公开,你不服,你自己去比对。公开是精准识贫的有力保障,而民主又是他们精准施策的法宝。在这里,每一项脱贫措施制度都要民主表决通过。村三委、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举和不举手,有的只是庄重,每一个决定都倾注着他们的调查了解和深思熟虑,倾注着他们的责任与担当。就是这民主表决的保驾护航,曾使曲靖市林业局筹集的103万元扶贫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益。那次决定,有人主张找施工队打通连户路,有人主张集体把料子运到村口,各户自己打通连户路。根据争议最后表决通过,确定用后一种方案并且议定:由村委会组织人员入户量路,计算砂石水泥用量。材料运到村口,由包组干部负责监督按需发放。为保证打路质量,水泥路收光以后,包组干部要负责看护路面阴干,防止牛踩猪踏。这样实施下来,最后一算,如果不采用这种方法,再来100万也打不通连户路。那种让贫困户扫地坐屋的全包全揽式扶贫,如何能催生他们的内生发展动力。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是干出来的。被脱贫者和脱贫者感应发力,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感应发力,顺风新时代,各级扶贫干部都感到责任重大,担子沉甸,驻村第一书记,从历史又走进了现实。不要以为第一书记是权力第一,他只是脱贫攻坚中的责任和担当第一。风景村的“第一书记”是曲靖市林业局干部王安宁,40来岁,额头发稀,戴个眼镜,一脸的宁静与平和。2016年初,他挂钩风景村,到如今已有两年多。400多个工作日,他就在这大山里,不是聆听清风蛙鸣,而是在这里走村串户,倾听民情村意。他在这里监督着扶贫资金的使用,参与讨论项目实施方案,亲自实施项目工程。他沉思过,举手表决过,磨过嘴皮子。修村组路占着农户的地,有些人不通情理,说他要留着起房盖屋,金不调,银不换。每当这时,他总会和村委会的人一道去做工作,跟他们谈心,讲政策,谈利害,软磨硬泡,让他们同意了。他说,困难是有的,但是办法也总是有的。干好这第一书记,确实对自己是一种历练。400多个日日夜夜,他已和村三委成员融在了一起,吃饭喝酒的时候,他带领的扶贫工作队员和村三委委员总是一起敬来村的客人,从不会分“你们”“我们”。谁要分“你们”、“我们”,按照他们的约定,那就是见外了,是要被罚酒的。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共富脱贫奔小康,他们已经变成一家人了。我曾问他:“风景村现在路打好,电通了,水通了,你们在这里还有什么事”。第一书记慢慢地抬了下眼镜:“老哥,这里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123人,他们还需要我们的帮助,村里的通组路还要装太阳能路灯。”“你不想回城吗?”“咋不想!每当月明星稀的晚上,总会想起在珠江源广场上散步的悠闲,但想到这里的贫困户、老乡们,天一黑就蜷进屋,不到九点就睡觉了,也真是寒酸。等把路灯装起,他们晚上就方便串门,或在村里走路纳凉,那时就安逸了,我们也跟着安逸,晚上还可以到村里找老乡聊聊天,幸福着他们的幸福。”“老哥,我插一句话,我们将要在这里唱出另一种境界的《乡间小路》”,一个扶贫工作队员,刚来这里不久,听我们一谈这个乡村路灯,油然而生了他的幸福,“再过两三个月,我和我包的贫困户,就可以走在新时代的乡间小路上,相伴的已不是晚归的牧牛。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吠狗和鸣蛙是我的同伴。......”看来,这位扶贫干部,还有些文学情调,竟然改版了《乡间的小路上》,幸福着群众的幸福。

跟第一书记交谈的时候,我问他们,如何调动贫困户的脱贫热情。他说,老乡最讲眼前利益,跟他讲蓝图、长远规划是不起多少作用的。为此,我和村三委的负责人商量,我们购进种植了“云新2号”核桃1537亩。这个品种好得很,当年栽下当年就挂果,不过当年这些青果是要摘掉的,以后核桃的长势才好。这些贫困户,在退耕还林当年,就可以享受退耕还林生态补偿资金,又可以怀揣青山挂果的希望。于是纷纷将自己的山坡地退耕还林,种起了“云新2号”。此外,我们还组织了2批支砌工培训,第一期培训支砌工师傅20人。这20人一进城,由原来的一天100元的普工要价变成一天200多的师傅价,老板还争着要。人们尝到了甜头,第二期培训人数大增,前后累计培训了支砌工装修工师傅80人左右。

这就算我在风景村看到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场面,贫困户的美好生活是干出来的。催生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又在哪里呢?我似乎在新民村初步找到了一个浅浅的答案。

这是新民村的一个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可以说,两年前还是新民漕子的一个干河坝,但现在已俨然崛起了一个农村小区。

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安置点,正好遇上村主任和驻村第一书记,他们刚从上速新解决水源矛盾归来。同行的文联徐老师说:“小范,看你年轻正当时,好好干。听说村干部要加工资了。”范主任听后,平静地说到:“管他妈的,我们村干部,也不是专门奔着那点待遇来的,总觉得能回村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这个人在村头也就算有点用。邓小平曾经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照我这个大老粗想,共富才是真小康”。接着村主任带我们看了看小区。我们边走边聊,我问他,建这个农民小区,肯定遇到些矛盾,你们是怎么解决的”。一同的新民村驻村第一书记说道:“范主任有点魄力,特别有耐心,这点我还不得不佩服他。他曾经对我说,农村脱贫攻坚,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给钱给物是救济,撬动自力更生是脱贫。想群众之所想,幸福着群众的幸福。不把群众的唠叨当牢骚,把他们的唠叨当心声。多下村跑一跑。跑成泥腿子,就有金点子。”

带着审视他们“金点子”的心理,细听村主任的介绍:这个小区,安置异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220人。说起这个小区建设,村主任倒是有点喜形于色:“你们猜猜,这里的贫困户从两边山上搬下来入住,自己掏腰包最多不超过一万元,我们这个房屋造价仅仅是每平方米620元”。我感到很惊讶:“你说多少,给是每平方米620元,咋可能,现在田坝的造价少说也是每平方米800元。”“你不要大惊小怪,我们建这个安置点,公开得很。我们在群众中算到一片砖、一吨水泥、一吨钢筋运到场地要多少钱,一个户型要用多少砖、多少水泥、多少钢筋,群众明明白白。我们村三委和驻村干部管账的管账,管钱的管钱,管料子的管料子,管施工的管施工。在小区建设中,我们天天盯在工地上。是啊,公开民主地使用每一笔扶贫资金,精打细算地为群众省省建房费,使贫困户切实感受到扶贫干部是想群众所想,便能催生他们脱贫改貌的强势劲头。

在这个小区,我看到了5间活动板房,房前是一片碎渣场地。据村主任介绍,他们打算将来把全村的五保户集中到此供养,找一个人给他们做饭吃,帮他们洗洗衣服,至于这个雇工的工资,可以从五保户的供养金里提取一点,村集体再筹集一点。五保户集中在这里,方便管护,又挨近卫生所,看病方便。至于这块空地,我们准备建一个牲畜交易市场,活跃一下这里的经济。我们已向有关部门打过报告,市场监管认为,把猪场集市的牲口交易搬到这里分片交易是可行的。

我边看边纳闷:贫困户搬到这里来,难道就是市民了,咋会连个猪厩也没有?正纳闷间,已来到小区旁的河沟边,村主任指着河东岸说,我们打算在那里建两排猪圈,河沟上再搭3座桥,方便贫困户养牲口。“农民要致富,种养务工是出路。”这是新民村扶贫第一书记告诉我们的。

匆匆访谈结束,我还是有些疑惑,这脱贫的法子是他们抓脑门想出来的吗?心底不服,我又第二次独自来到新民漕子,实地上到房楼,房顶可做晒场,两棵柱之间可搭木棱,方便农户晾晒包谷。走进小区旁的玫瑰种植园,打听到这个120亩的种植园田间管理和玫瑰采摘需要一定量的女工,雇佣女工每天工钱在35元左右。

遇着一个老农,站在地边与他闲聊起来,他说:你给是要租地,这个漕子的地肥沃,最出粮食了。村里出去打工的人多,地容易租得着,一亩地一年租金大约545至700元。种蔬菜卖最好,一年四季,天天有种的,天天有卖的。“你看,这一小块地,才一亩一分,去年他家也搞得2万元净收入。”这位老农指着路下边的那块地说,“租了搞大棚,倒很不行。这里气候好,自然种植也有大收成。”

我在想,如果我是这里的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新民这个小区有住房,我就可以在这里搞点蔬菜种植销售,实在不行,也可以到玫瑰园打打工挣点零花钱,我还是能脱贫,奔小康的路上绝不掉队。

那个老农看我租地不心切,急着说,前两天,包组干部还带着一个贫困户来跟我租地,左动员右动员,那个贫困户还是怕,生怕亏本。那个包组干部也无奈,最后拍下胸脯,租地的钱我帮你垫着,等你卖得钱再还我。那个贫困户终于答应了。如果你要租,要赶紧点。我们村外出打工的人,他们的地都委托我出租。

租地,对我来说是个幌子,在这个幌子的掩护下,我了解到我们的扶贫干部,他们想群众之所想,很少有人在那里空喊口号。他们是实实在在为贫困百姓想法子,想了法子还要带领着贫困户去实施。

如今,在乌蒙山田坝镇这块土地上,行动着 16 名驻村帮扶第一书记,32 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678名挂包帮干部,他们正在田坝的角角落落带领着村民攻克一个个脱贫难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