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国辉的头像

张国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02
分享

逆途

“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这句名言,对于生活中总是处于逆境的人来说,特别的灵犀相通,仿佛一剂消除心火、安抚人心的清凉妙药,入心入理,让逆境中的人们如沐春风通体舒坦,仿佛是在黑暗无边的大海上,飘来的一记船帆,又如久旱之际的草木,恰遇一场甘霖。

我今天所写得这位主人公阿强,因为长期以来在人群中的一种劣势地位,就是因了这句左右铭,才能倔强地把心中的苦涩放在深夜里叹息,白昼里,在人群中昂起头,心中默念着,顽强地穿梭在人世间。

童 年

上个世纪七十年末某一年的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在北部平原的一个村庄里,已经放了寒假的孩子们,午后,聚在街道的北侧,穿着母亲做的厚厚的棉衣,让太阳一照,格外的暖和舒坦,挤在一起,追逐、嘻闹,跌倒了,爬起来,不一会又跌倒了,顺势打一个滚,细细的黄土沫沾满了全身,但他们一点也不在意弄脏衣服,回家被大人揍,因为土沫会随着他们的跑跳自然抖落下去,剩下抖不掉的,再用手扑打扑打就没了。那个年代农村的生活环境本来就在多与泥土打交道,身上多点少点的土没有多大区别,大人们在艰难的生活面前,也无暇顾及这些“细枝末节”了。

在这十几个孩子的“小团伙”里,有一个孩子大多时间是站在原地看别的孩子玩耍,偶尔有别的孩子跑到他面前,撞他一下,踢他一脚,他便往旁边靠一下,伴着嘴角轻轻上扬有点羞涩的一笑,看到又有同伴跑到身边,他便直接站到墙根下,靠着墙静静地看他们玩耍。

这个孩子就是阿强,七岁多一点,上一年级,他在同学中算是年龄小的,因为他比一般的孩子早上一年学。阿强年龄小胆子也不大,性格虽然算不上内向,胆子确实比同龄的孩子小一些。爬墙、上树这类皮小子爱干的事,他都不敢干也干不了。有一次,被四五个同伴架着在两颗树中间抓树翻跟头,只做了一个,就已经吓的不停地喊叫,说什么再也不做了。

“阿强,回家吃饭了。”西边胡同口,一位中年妇女朝这边喊着,阿强听到喊声,直接跑向胡同口,跟在妈妈身后,蹦跳着回家了。

过去,农村学生的课业不多,学习的烦恼和忧愁少之又少,大多数的父母也不是很在意他们的成绩,成绩好了就多让他们读几年,成绩不好的,就早早的下学,帮家里干农活。放了年假,玩的时间就更加充实了。到村子北边的河里去“打嘎嘎”是阿强和小伙伴冬天里最喜爱的“节目”。临近年底,农村的早饭吃得比平时更早,孩子们吃得快,阿强三下五下就把一大碗粘稠的高粱米饭送进嘴里。他急匆匆地和母亲打个招呼:“娘,我去找张伟他们玩去了。”没等娘叮嘱的声音传到耳朵里,人已经出了屋门到了大门口,但他还是习惯性的回答着娘:“我知道,不会乱跑的。”

“打嘎嘎”是北方农村冰上一个特有的项目,把木块刮成中间鼓两头尖的形状,用鞭子抽打,越转越快,非常好玩。一大帮小伙伴来到北河边上,北河是一条咸水河,从西边来,流向东边去,冬天没有了夏天的宏大气势,不但河面狭窄了很多,而且上面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冰。那时的天气冷,冰层冻得格外的厚,这也是大人不用像夏天防着孩子到北河里游泳那样不让阿强他们到北河里玩的缘故。小伙伴们在冰上抽打着“嘎嘎”,一路追逐一路奔跑,不是这个摔倒了,就是那个来了个“仰八叉”了,谁也不在意,爬起来继续奔跑,留下了一路欢笑、一路美好。在这种欢乐时刻,阿强总是在队伍的后面跟随着,看到伙伴跌倒了,吓得直捂眼。

坎 坷

个人的生长地域、成长经历、上代的遗传和传承对人的思维、性格和格局的养成是有很大关系的。阿强的出生地是在鲁北地区的边远、闭塞的农村,没有见识到大的场面,与生俱来的胆小性格,这些东西都养成了他的性格,左右了他的眼界,也就界定了他看待问题的长度和高度。

童年的快乐时光总是让人有一种短暂的感觉,随着年龄的长大,年级的升高,阿强的功课越来越重了。好在阿强的智力比较好,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很强,从小算数就是一群小伙伴中最出色的。阿强的语言能力也很出色,他是小伙伴中的“三大讲官”之一,讲起故事来滔滔不绝。小学四年级下学期,整个学区里几个村的学生们在阿强所在的村子里进行学习竞赛,阿强不负重望以全村第一的成绩,为村子争了光。当阿强把老师发的奖状拿回家时,奶奶摸着阿强的头高兴地说:“咱家这是出了个‘秀才’呀!”

就这样阿强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学业,顺利通过了升学考试,进入到乡里的中学。到乡里上学,阿强有些不适应,倒不是因为学习的问题,而是因为想家。每当星期天下午去学校的时候,阿强真的是难舍难离,一步一回头的往学习校里走,六华里的路程,走出了“长征”的味道,一边走一边流泪。人到了学校心却在家里,晚上常常在梦中哭醒。以后每当说起这事,母亲总是说:“咱家阿强上个学真是难,每次去学校就像姑娘出嫁一样,他这个学是哭着上出来的。”也正是这个原因,阿强初中的成绩不如小学里的突出,在全班的上中游。但成绩并不是影响阿强今后成长的关键,关键的因素是源于性格不坚定造成对事物的把握不准确。那时,初中毕业升学是有选择的,可以上高中也可以读中专,而高中和中专是有区别的,高中以后可以考读大学,中专毕业了就分配工作。两者各有利弊,读高中上大学前景更加广阔,但存在考不上不能走出农村的风险。而读中专在当时是分配工作的,分配了工作就成为非农业,端上了铁饭碗,所以,阿强当时的很多同学都选择了考中专。而这时的选择就显得异常重要,虽然是当时不能立即显现出来,然而却是“后患无穷”。

就是在这种当口,阿强由于对其重要性的懵懂,又有对未来的无限想往,加之没有“明白人”给予一定的指点,于是他就选择了考高中这条路。选择了,阿强也顺利考上了,来到了县城里最好的高中读书。八十年代后期,正是改革开放最热烈的时候,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伴随而来的是物质的丰富和物价的大幅提升。就在阿强上高中的前一年,高一的学费只有几十元,而当阿强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接到了近四百元钱的学费单子。这种“高消费”为阿强后来高中学业的“半途而废”埋下了伏笔。读完了高一,父母对阿强的出路非常担忧,由于他们对农业劳作的辛苦有着深刻的体会,所以他们总是想尽办法把这个最小的儿子送出农村。

阿强的父亲是一名煤矿工人,在即将退休的年龄,得到一个消息,可以让自己的孩子通过考取本系统的技术学校上学,毕业后就能参加工作,户口也从农业户口转成非农业户口,就脱离了农村。父母总是为子女着想的,虽然这也因此让孩子承担了一辈子的“上升重负”,导致无法突破到一个新的层次,但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虽然他们的眼光不是多么的长远。就这样,阿强在高一下半年的时候参加了技术学校的招生考试,以他的学习成绩,这种考试是轻松过关的。就这样,在高二分班后,陈强就结束了高中学业,开启了技术学校的上学历程。

这一历程对于阿强来说不仅仅是学业的转变,更是一种心灵的折磨,毕竟他是上过高中的,他对于大学和技术学校的大致区别还是清楚的。他知道这将是技术工人与国家干部的差距,虽然这时他还不知道这将影响他一生的成长经历,但在潜意识里却感觉到了不同之处。因此,每当开学来到新的城市时,他心中有万般的不情愿和无奈,好几次他都有了回到高中复学的念头,但一想到沉重的经济负担,他的内心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来回的拉锯。最终他还是坚持上了下来,当然这三年一直是在思想的苦恼挣扎中度过的。

等到毕业分配了工作,他对眼下的工作一点兴趣也没有,虽然他在学校里的理论学习一直是优秀的,几乎每个学期都能获得学校的奖励,但对于这样的工作他没有一点喜欢的理由,反倒是在工作之余,他经常看一些高中的课本和文学书籍,虽然这样子做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但他就是这么无理由地做了。

不喜欢就一定不会深入,这样留不住心的工作,更让“想家”的旧症复发,对家乡的思念越来越重,最终他通过工作调动调回了本县一个企业上班。机缘巧合,阿强在企业工作了几年后,也是因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他调入了党政机关工作。就是这时,阿强遇到了人生成长经历中的“坎”,开启了一段坎坷的心路历程。

随着在机关单工作经历的增加,阿强对技术学校与中专、大学的区别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技术学校出来的就是工人,而中专、大学的毕业生就是国家干部,身份和待遇有着截然的不同。为此,他也在不停地努力着,为了弥补学历的欠缺而努力着。工作之余,他自学了高中课程,随后他参加了成人高考。那时的成人高考是比较正规的,考试成绩在县教育局的门口张榜公布,他的名字在榜的最上端,处在全县的前几名,就这样他考取了一个学院的法律专业。三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他拿到了专科文凭,心底多了几份自信。随后,他听说自学考试的文凭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更高,于是他又开始报名了自学考试,再次深造了律师专业的本科学历。

但是这种自学取得的文凭仍然不能与第一学历相提并论,无法改变身份这一道重重的“枷锁”。 这道“枷锁”,让阿强失去了多次升迁的机会,虽然他的工作能力和文字水平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虽然他也为此积极地努力过,但每当得知他的“身份”,人们也就无能为力了。最让他刻骨铭心的一次就是因这他新闻稿件写得好,在即将被调入上级宣传单位的时候,一个干部身份就把他卡在了门外。在本单位里多次的职务晋升,就是因为“身份”的原因,也都和他无缘。

而这时社会上逐步放开了公务员考试,一开始是两年一次,而阿强这时也有了专科学历,具备了参加考试的资格。接下来阿强的公务员考试之路同样也不顺利,连续三年都入围了面试,但又都在面试阶段败下阵来。上天好像是故意为难阿强,要么是申论成绩好,要么是行政能力测试成绩好,但就是没有两门成绩同时好的时候,这导致他的笔试成绩不能有绝对优势,而在面试时,相对放不开的性格,让他的面试成绩一般,因此,两项成绩之和总让他在要一个人的时候处在第二的位置,而在要两个人的时候他又处在第三的位置。无奈他又与公务员身份擦肩而过。

等到他真正认识到必须要在两项科目中都要加倍努力的时候,他的年龄又超过了公务员考试的最低限制。就这样他想要改变身份的想法完全没有了,他也从心底认可了,这一辈子他就是一个工人了。这就是现实,这就是运气,这就是人生,阿强无奈了,也认命了。无论是不能调入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或者组织上的不能重用,还是工资待遇上的差距,他也都认了,因为自己“出身”的原因,从一开始就比别人“矮”了一截。

奋 起

压力让人感受沉重却也能使人奋起。面对经历的坎坷,阿强并没有消沉,一段时间以来,朱熹的《劝学诗》总是浮现在阿强的脑海中:“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是啊,回首已经走过的人生历程,韶华已逝,自己到底拥有了些什么?沉淀在自己心底的有些什么?能够值得回味的又有些什么?越是想这些问题,阿强就越觉得害怕,能让自己可以慰藉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一种思想上的贫瘠,一种文化素养的缺失,总是萦绕在他的心头。自己不能仅仅沉湎于这种“得失”之中,而应该把自己最内在的本质和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虽然学业上的有始无终,让他尝到了它的苦果--学不优则无仕。

“东方不亮西方亮”,阿强的意识里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天生我才必有用,你并不比那些中专生、大学生差。就这样,阿强通过自学打下的文化底子,再次向着自己爱好的文学写作发起了冲锋,静下心来学着写文章。这时,他想起了儿时自己的语文成绩也是优秀的,自己的作文也有得到过老师的赞许,自己的文章也曾在学校的广播里被颂读过,再后来自己的作品也经常在报纸和刊物上刊登。这些过往就是自己与文化知识丝丝连连的最好证明,也正是这些丝丝连连让阿强的文学梦想不断在脑海中闪现,总是鼓舞着他与书报结伴。

目标一旦有了,阿强的认真劲就上来了。读书成了他生活里的主要成份,白天读、晚上读,忙里偷闲读、工作之余读,和工作有关的读、与工作无关的也读。不知不觉中他阅读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新闻、时政的文章经常放在案头,对于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则更是爱不释手。每当有新的刊物和报纸送来,总是搜寻一番,和文学相近的,觉得值得一读的,都要收藏起来慢慢品读。渐渐地,随着阅读时间的积累,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从知之到好之,从好之再到乐之,对读书有了甘之如饴的味道,对知识有了如饥似渴的渴望和追求。

徜徉在书的海洋之中,阿强的生活是充实的,精神是愉悦的。每天早上起来,他总是捧上一本书,细细品味一篇妙文,畅游在精神世界的殿堂,与笔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美哉乐哉。享受着知识的滋润,心灵是甜美的,尤如醍醐灌顶,恰是凤凰涅槃,整个人都是甜的,像吃了蜜;沐浴着文明的春风,整个人都是香的,深深地吸一口气,由内而外的一种清香,沁人心脾,通体幽香。这应该是从肉体到精神的完美升华,是灵与肉的共鸣。书中徜徉,一路花香,因为爱上读书,阿强觉得天更蓝了,水更绿了,花草更加芳香,一切事物都成了可爱的模样;书中徜徉,心自芬芳,因为爱上读书,阿强的“雅”性大增,日记里多了诗的成份。因为爱上读书,阿强的目光明亮、坚定,装下的是更远的远方。

付出就有回报,阿强的“文学”之路开始结出了小花朵。随着写作的积累,他的文学稿件开始在一些报纸、刊物和网站上陆续发表出来,也陆续地获得了一些奖项。同时,他也被一些省、市及国家级的文学协会吸收为会员。他的自信心在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更加满满。他脚下的文学之路正在不断延伸,越来越宽阔,越来越平坦,越来越光明。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没能很好地把握,让自己的路多了许多坎坷。好在自己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虽然不会身居高位、家财万贯,但静下心来多读些书,一定能够丰盈思想,一定会有一个好的心境,一定会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定会有一个祥和、安定、惬意的人生。”坐在书桌前的阿强常常这样想,而这时他的信心更足了,他仿佛看到在他的面前有一条逶迤的小路正向前延伸,路的尽头是一片明晃晃的光亮,吸引着他,让他有了不断向前的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