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灵杰的头像

赵灵杰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2/10
分享

你是我的“大先生”

学校是多年的国家级文明单位,它的静态景观是别致而美丽的。长长的步道,四季常青的竹林,每年秋季到处金子般的银杏叶,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天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和着老师们声情并茂的课堂,是校园里一道动态美景。

但文明校园里,还有另一道特色美景,是在每一栋教学楼的一楼大厅,都有一个开放小书房,书架上有你可以自由选择的各类图书。书架旁还有两个三层的小报夹,那里夹放着我心目中的“大先生”——两份《中国教师报》。

每周送报师傅都会及时更换它的内容。我与“大先生”就在这里相识。当时我被它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教育故事一下子吸引住了。从此,我与《中国教师报》成了一见如故的好朋友。

我平时只要有空,或遇到什么问题时,会及时来找它,坐在小书房里开始翻阅它,向它求教,与它对话。

有时兴致来时,我会匆匆回趟办公室,带来笔记本,摘上一段,写点感想,记上笔记。这个习惯我,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但未来我一定还会坚持的。

称它“大先生”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我多年不断地从它那里汲取营养,助力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出现困惑和遇到问题时,总能从它那里找到突破口和解决的好办法。

我与它的《教师成长》栏目一起成长,它的《十本书》专栏,让我大开眼界。不仅能深受同行们广博的读书爱好和厚重的文化修养的感染,而且从他们的精彩推介里找到适合我读的书。我时常会照单借来,或毫不吝惜的买来那本书独自享用的。

一本本读来他们推荐的好书,看到自己和同行们还有那么大的差距,让我产生读更多书,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是“大先生”给我指明了方向,促我进步,给我启迪。

读到它的《悦读》,学习苏姆林斯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的理论让我沉思,更加坚定我要做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教育活动和教学内容的信心。学到“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尤其是对于发展受阻的儿童”让我脑洞大开,因为在这里找到知音激动万分。也为获得如此明确的教育方向而更加有信心。

《环球》让我更多了解异域教育的差异和特色,学习异国他乡如何形成尊师重教的教育制度,借鉴他们教育质量兼教育公平“双赢”的典范案例。

向先进学习是中国教师和《中国教师报》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教育家》周刊让我一个普通教师,面对面学习“掏心付出是教师最美修炼”的大家教育情怀。让我在学习中不断认识“创造是教师价值之所在”的职业特征,也是师者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源泉,更是教师价值自我确证的重要方式。

《班主任》的金点子和好方法是我多年班级管理得力助手。《现代课堂》和《课改研究》让我不断向兄弟学科老师学习的主阵地,让我学会各学科柔软委婉的表达方式,用更准确、更细腻的语言表达我的内心,让素质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在博采众长中得到践行和落实。

《文化》周刊让我也变成一个文学爱好者,让自己的课堂上也时时有传统文化的助力支撑,让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点点的在课堂上得到应用。

这么多年来,从“大先生”哪里学到的东西真是数不清,说不完。它的各个栏目的小巧和精致正好符合老师们课余碎片化的阅读和学习。它的时事、快捷和前沿的特点正好符合瞬息万变的教育形势的需要。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和“大先生”的结缘,让我有了方向,坚定了目标追求。“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挤点时间,找点空闲,少玩手机,坐在小书房的小凳上,打开报纸,读书学习,每天坚持。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国家号召终身学习,我也要每天坚持读报学习。每天强调让学生读书学习,给他们做个榜样。“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未来我们校园里的读书学习之风会更强劲和流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