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的时候,父亲几乎逢集都要到学校给我送吃的,几乎送到了令我厌烦的程度。
我老家是豫西的一个小山村,村里没有多少户人家,谁家孩子多大了,在哪里上学,左邻右舍是全知道的,他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也大多在孩子们身上。
我们村距离镇上七八里地,十里八乡一直延续着逢集,逢双数天上街赶集的习惯。
那时候家里很穷,没有什么积蓄。买什么东西都是非到眼前需要了,才会随时决定到镇上去的。
父亲总是不辞劳苦,扛着背着去赶集。也许是凑巧,或者是在父亲心里,老有一种牵挂,牵挂在镇上上学的儿子。
父亲每次到镇上赶集,都会到学校去一趟,给我送点吃的。
其实那时学校也有食堂,虽然饭食单调,但白膜、白面也是可以吃饱的。因为我从小肠胃不好,吃什么东西,第一顿吃的还行,接下来再吃同样的,就饭量大减了。每次在家吃饭,也是碗里吃不干净,母亲见了总会说,如今你们真是太享福了,要是五八年吃食堂饭,非把你们饿死不可。父亲听了,还替我圆场,说等孩子长大胃口开了,就好啦。
我听了,心里也知道母亲说的对,但胃口实在不当家。当时父亲的殷殷期待和宽宏大量,让我至今记忆深刻。
父亲了解孩子的情况,可能也趁着赶集的机会,给我送点吃的贴补贴补。
父亲总是说,不管怎样,只要孩子们能吃饱,身体好,啥都不怕。
其实那时候,家里也没有什么好吃的,父亲给我送的大多是母亲亲手做的发面烙馍(那时学校食堂只有蒸馍),还有老家地里产的红薯,煮花生,煮玉米,柿子和枣子什么的。
父亲送的东西,一般都比较多,好多次他都是跟我说,我吃不完,可以分给同学们吃。
我开始也不很理解,自己家也不富裕,怎么还能顾得上别人呢?后来才明白父亲这样做,是他知道我的胃口弱,吃不了剩的东西,还能让我帮助需要的同学,反正是自家地里产的,也不花钱,也为他下次再来给我送吃的多出了机会。
我在镇上上学,几年下来,村里人全知道父亲爱赶集,不仅给他起个“集大王”的外号,时常还让父亲给捎点东西回来。父亲的好人缘是公认的,他也是从来不会拒绝的。乡亲们知道父亲老给我送吃的,还开玩笑说,老赵将来是靠大学生养活的。父亲听了,也不反驳,只是微笑着点点头。
记得有一年夏天,父亲赶完集,大热天中午到学校找我。我正在寝室午休,被同学叫醒,说父亲又给我送吃的来了。父亲来学校次数多了,好几个同学都认得他,老远看到了,就跑来喊我。
我睡眼惺忪,跑到校门口去接父亲。看到父亲热的满头大汗,肩上还扛着刚从街上买回的东西,手里提着母亲给做的一兜子烙馍。他脚上的鞋子也破了,因为天热,裤腿一个高一个低,上身衣服敞着怀,露出黝黑的胸膛。
看着父亲的样子,突然感觉到他是那样苍老和可怜,不知道是在心疼,还是父亲的慈爱纵容了我,当时我的情绪突然爆发,劈头盖脸吼了父亲一通。
父亲还是老样子,不动声色,站在那里听我说。等我说完,他也不分辩,赶紧接着说,“馍送来,我就回去了,家里你妈留着饭,还等我回家吃呢。”
我接过父亲送来的东西,看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一股说不出来的滋味涌上心头,我的眼睛瞬间湿润了。
父亲离开我们也很多年了,今年90岁的母亲常说:“你爹一辈子就知道应记你们,他从不顾及自己”。慈祥的父亲在世时,从没有埋怨过儿女们什么,也不会太多的要求我什么,非要我们怎么做。在父亲的心里,他总认为,孩子们长大以后,什么事儿,什么问题,都会解决的。他总是相信,孩子们的成长是急不得的。每个孩子的成长,也如他的庄稼一样,什么季节,干什么活儿,一切按部就班的进行,一切事情都会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