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还羞冷月的头像

还羞冷月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08
分享

儿时之乡村夏夜

我们小时候最喜欢夏天的晚上了,天上星光灿烂,明月高悬,吃过饭后可以在空坪上玩耍。

放学后我们一般会帮着母亲做一些事,比如到菜地里浇水,或打些猪草,摘些小菜回家。然后母亲在家里做饭,我们兄妹几个往往就像猴儿一样,早爬到果树上去了,一般是爬门前的那棵李子树,因为这个时候李子快成熟了,酸酸甜甜的很好吃,而且李子结得多,就连树干上也结满,像葡萄一样一串串的。哥哥他们爬得高,我害怕,爬得矮些。坐在树枝上一边摘一边吃,还可以看周围的美景,实在是一种享受。特别是那晚霞,五彩缤纷的颜色,就好象是一块美丽的花布悬挂在天边,将周边的山河都映得妩媚起来。母亲饭做好了,一声吆喝:“孩子们,回来吃饭了。”这时我们李子也吃饱了,口袋里也基本上装满,一溜烟的滑下树,跑回家吃饭了。

吃完饭后,在空坪上用几根干柴点燃一堆火,然后将早已准备好的青草盖在上面,这样整个坪地里就浓烟滚滚了。这是用来干嘛的呢,是像少数民族一样的篝火晚会吗?错也!我们这是为了驱赶蚊子,因为夏天蚊子多,但蚊子怕烟,有烟我们坐在外面就没有有蚊子咬了。我们总是一边点火一边唱着儿歌,儿歌是这样唱的:“烟,烟,吹向那边,这边鸡屎臭,那边糯饭香。”后来我们觉得这流传下来的儿歌有些矛盾:一是让烟都吹向别人那边,这烟不是白点了吗?二是为什么别人那边就可以是糯饭香,而自己这边却是鸡屎臭?这很不符合逻辑。于是我们就将歌词改成了:“烟,烟,吹向这边,那边鸡屎臭,这边糯饭香。”

晚上,母亲做完务后就会给我们讲些故事。在月光下,我们知道了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也知道了《三国》和《红楼梦》。

每次我们听故事的时候,天空中会闪现出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仿佛也在认真的聆听,有时还会有流星闪过,在山的那边留下一丝灿烂。远处的群山,隐隐约约,随着月光时明时暗;微风中带着清爽、甘甜,送来阵阵清香,令人陶醉;在朦胧的月色中,那些艳丽的花朵,似乎在伸展腰肢,时而向你微笑,时而向你低声絮语;稻田里的青蛙和草丛中的蟋蟀唱起了二重唱,忽高忽低,构成了独特的交响曲;远处淅淅的流水也唱出“泉水叮咚响”的歌声;皎洁的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在地上形成了斑驳的影子;透过清朗的月光,可以隐约看到树上的李子,它如姑娘般羞涩,躲在树叶丛中。这时,萤火虫也来凑热闹,它们带着小小的灯笼,像精灵一样在我们身边飞来飞去。不甘寂寞的我们,会用纸折叠一些小灯笼,捉拿些小精灵放进去,然后用小竹子挑着,带着这个灯笼围着整栋房子走来走去。这个游戏我们常常乐此不疲,现在回想,也不知道害了多少这样的小精灵。

母亲是从城里随父亲到了乡下,在当地任乡村教师。晚上除了给我们讲故事外,还会教我们唱歌,也就是现在的“红歌”。偶尔,会有晚上外出照看稻田的人从我们门口经过,听到歌声,也会停下脚步,在空坪里坐上一会,和母亲聊聊家常,给我们讲讲其它的趣事。有时,母亲的同事会在我们家聚会,晚饭后坐在空坪上有的拉二胡,有的吹笛子,母亲唱歌,而我呢,会随着乐声翩翩起舞。

现在想起来,那时的夜是那么的静谧,空气是那样的纯净,月光也放射出迷人、纯洁、柔和的光,没有城市的繁华热闹,没有霓虹灯的闪烁,但它拥有自己的一份风韵,一份淳朴的气息。天上的星星比街上的华灯还要明亮。这里的人也是那么淳朴,他们中间有些老人从来就没有到过城里,祖祖辈辈都在这块土地上耕耘着,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并不富裕的生活。

很多年以后,我们再回到老家,想起儿时的情景,也争先恐后的去割些野草来堆放在空坪上,找些干柴放在下面,点燃,滚滚浓烟立刻弥漫在空中,大家兴致勃勃的拔动着柴火和草,这个时候,熏蚊子已经是次要的了,主要的是为了儿时的那份记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