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爱华的头像

张爱华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212/23
分享

南侨机工,那些散落在德宏的感人故事

  2019年在央视播放的《魅力中国城》中,德宏州与其他城市PK时,由卫岗州长领衔的德宏战队一路过关斩将进入最后的决赛,大放异彩,德宏的对外知名度迅速串升,个中缘由,当然与德宏州得天独厚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边疆民族文化风情密不可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德宏战队精心准备了一段发生在德宏的令人难以忘却的抗日救亡的历史短视频。短视频描述了抗战时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云南20万民众用血肉之躯打通的滇缅公路这条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的生命线,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不畏艰难共赴国难,用献血和生命的谱写的英雄史诗。短视频中展现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的英雄气概,从评委到观众,无不眼含泪水、饱含深情,深深被他们身上的家国情怀所感动。

在那段极其艰苦的岁月里,南侨机工用鲜血和生命在救国路上谱写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魅力中国城》中呈现给我们的仅仅只是这些故事中的沧海一粟。在德宏,这样的感人故事俯拾皆是,南侨机工在德宏这部史诗,就是由无数个鲜活的故事构成的。

●林清福,一个与机工终生结缘的华侨

1957年,印度尼西亚华侨林清福从印尼到北京华侨补校读高中,准备参加高考。这时,学校动员华侨学生到云南的红河、西双版纳、德宏等边疆地区锻炼。才十几岁的林清福与80多名华侨学生一起分到了德宏的华侨农场进行学习锻炼。德宏的风土人情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多少有些相似,为解思乡之苦,年轻的小伙子林清福收了工后,经常邀约着同伴一同在芒市周边逛逛。

这天,小伙子们又一起相约出去逛街,当走过芒市百货大楼下面一个小五金修理铺时,从修理铺里传出一阵抑扬顿错的口哨声,仔细一听竟然是马来西亚国歌。刚从北京分到芒市的这些华侨小伙子们感到非常奇怪,这偏僻之地居然有人能熟练地吹奏马来西亚国歌!于是大伙停下了脚步,走进小五金修理铺,与正在一边修理一边吹口哨的汉子搭话,汉子看到这些小伙子不像是德宏人,得知是到德宏支持边疆发展建设的华侨,这位40多岁的汉子一下子从修理座位上激动地站起来,扔掉手中的工具一把抓住林清福的手,顿时热泪盈眶,嘴唇上下止不住地在颤抖,一时竟说不出话来,在场小伙子被汉子的这一举动吓了一跳,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经攀谈后才弄明白,吹奏马来西亚国歌的汉子叫谢川周,抗战时从马来西亚回国服务的南侨机工。在印尼,林清福他们经常听到人们谈论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事迹,而此时此刻却意外地在这边境小城上遇到马来西亚来的华侨,对于初来乍到、人地生疏的年轻人来说有如见到自己的亲人,更别说还遇到家人们口中经常提起到回祖国参加抗战的英雄---南侨机工。从此,林清福与谢川周,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成为莫逆之交的朋友。与谢川周交往中,慢慢地知道在芒市还有许多留下来生活的南侨机工,就这样林清福通过谢川周认识了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中听到了许多南侨机工可歌可泣的故事--

●那些散落在村寨里的机工故事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南侨机工编成运输队伍,不畏艰难险阻,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军需物资。他们在运输过程中不存在上下班的概念,就是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被紧急的抢运任务所占据,随时都在开着车装货、卸货,而在修理厂里则停着车辆等待着修理,开出一张又进来一张,给人的总是感觉着有修不完的车辆。车辆跑在外的条件太艰苦了,公路质量差,坑坑洼洼,运输任务繁重又紧急,机工们经常是哪里天黑哪里停,赶不上食宿点就直接吃住在车上。一但碰上雨季,公路塌方严重,很多路基经常被水冲毁,特别是在芒市南天门这里,只要到雨季就会经常塌方,有时堵车几小时,大多时候是几天几夜。然而,路途的艰辛还不算什么,最难为机工们的还是德宏的气候,德宏地区流行瘴气,当时还流传着“要到夷方坝,先把老婆嫁”,气候条件十分恶劣。瘴气是由活跃在山间河谷地带的疟蚊传播的恶性疟疾,由于这里缺医少药,医疗条件特差,得了疟疾的机工,也只能是坐于待毙。

随着战况的变化,运输任务不断加重,出车跑车夜以继日。于是,翻车、撞车、坏车、堵车、抛锚的情况越来越多,生病患疾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再加上日机的狂轰烂炸、扫射日益频繁疯狂,负伤死亡的人员也越来越多。这时,当机工们遇到困难而自身无法克服时,德宏的少数民族同胞,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张开友爱的双臂。

三台山是滇缅公路的必经之路,道路险峻,山上主要居住着景颇族和德昂族,三台山被传说成最为艰险的地段。一名叫罗开定的南洋机工为了赶运物资,深夜驾车从畹町出发,在翻越三台山时突遇狂风暴雨,路边一棵大树被连根拔起,倒下来正好砸中他驾驶车辆的车头,不幸罗开定被砸成了重伤,在他还有一点点模糊的意识时,他把他的胸脯压在方向盘上喇叭进行呼救,长鸣的喇叭声惊动了居住在三台山的德昂族百姓。待风雨稍小一点,德昂年青小伙子相约着沿着车辆的喇叭声找到了车辆,整个驾驶室被砸得变了形,坐在驾驶位上的罗开定也为国英勇牺牲了。车上装载着满满一车军用物资,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年代,这些军用物资可是稀奇之物,倘若有一点私心杂念,拿一点物资犹如探囊取物,可是德昂族村民没有拿走一件,而是轮番看守,最后把这整车物资完好地归还给运输大队。

1939年9月,阴雨绵绵。西南运输处华侨机工车队第十三大队37中队的17辆卡车,在距离芒市8公里的地方,全部陷进泥坑而动弹不得,机工们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无济于事。5个昼夜过去了,所带的干粮吃光了而救援还不到,补给全断了。过度的疲劳,加上饥饿,有几位机工病倒了,还染上“红眼摆子”病,高烧抽搐不已。这里前不靠村后不接寨,又怕车上的军火出事,生病的也越来越多,机工们被泥泞困倒在这荒野之中。当机工们绝望的时候,一群放牛的傣族小伙子,赶着牛从路边经过,给濒临绝境的机工们带来了一线生机。看着这些处境艰难、疲惫不堪的机工,小伙子连忙转身跑回寨子,约莫两个小时光景,带来了一大群傣族男女来到了机工们停车的地方。领头的一位壮年汉子问明了这群机工的情况,特别是在得知他们都是归国华侨的机工以后,便以有些责备的口吻问道:“你们是为了帮助我们赶走日本人才到这里的,现在遇着困难,搞什么不去寨子里找我们来帮你们呢?”队长杨保华答道:“我们从国外回来是为了抗日的,我们不能随便闯进你们的寨子去打扰你们。”这群素昧平生的傣族民众找来锄头、砍刀、木板和绳索,铺路的铺路、填坑的填坑,用绳索套在牛上再拴在车上,赶着牛一起把陷进泥坑里的车子拉出来。傣家“咩叭”们拿来柴、米、油、盐、肉做饭给他们吃,找来治疗恶性疟疾的中草药为机工病号治疗,困难解决了,大路畅通了,实在是病得太严重的机工,只好留下来请这些寨子上的傣族“咩叭”们帮照顾,从此华侨机工和这个寨子的傣族同胞结下了如兄弟似姐妹的友谊。自此以后,机工们每次路过寨子时,都要去傣家竹楼里坐坐,喝上几杯傣族的醇糯香甜的米酒,吸上一口浓酽的草烟,顺便帮“咩叭”带纺织用的绵线,“卜哨”擦脸用的香粉。

在德宏,傣族姑娘热情大方、美丽善良、勤劳朴实,而华侨机工英俊潇洒且为人坦诚、乐于助人的性格,深得当地傣族姑娘的喜欢,不少华侨机工们同少数民族,在烽火岁月中结下了情缘。在年轻机工的追求下,温柔美丽的傣家卜哨嫁给她们仰慕的南洋机工为妻子,她们不仅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甚至在危险时用生命掩护他们。在德宏有30户南侨机工,有19名机工与傣族姑娘结了情缘。

芒市、遮放、畹町这些集镇,五天赶一次集,机工们经常到集市上买菜,与当地的群众打成一片。而且沿途赶集的大多是当地的少数民族,路上一见机工们的车,人们就挥手打车,只要是有空闲的座位,机工们都会停下来捎带他们一段路程。陈团圆是少尉服务员、驾驶员兼司务长,经常到三棵树这里买菜,卖菜的做小生意的多是傣族毕朗和卜哨。小“卜哨”朗玉宝卖的大米、红糖等,又好分量又足,加之她人又漂亮性情又温柔娴淑,陈团圆就经常买她的东西,一来二去,俩人就产生了感情并结为了夫妻。当芒市轮陷时,陈团圆与妻子朗玉宝已有两岁的女儿和两个月大的儿子,与他在一起来不及撤退的三位机工就以法帕芒蚌村朗玉宝家为藏身之地,后来被奸细告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陈团圆和三名机工被日军抓走,朗玉宝目睹了丈夫陈团圆被日寇活埋,其他三人被打死的惨状,那真是撕心裂肺的痛。寨子里的人生怕日寇对陈团圆的两个孩子下毒手,劝说朗玉宝带着两个孩子赶快走,朗玉宝只好忍痛含着泪水告别乡亲,连夜远走他乡。如今,朗玉宝和陈团圆的儿子叶晓东,常常追忆起英年早逝的父亲,满怀对南侨机工的敬仰,在畹町几年如一日地默默守护着南侨机工纪念碑。

在芒市菩提寺旁的傣族寨子,至今老人们还在流传着机工汤仁文与方香玉结婚时的场面。汤仁文是第九批回国效力的马来西亚机工,分配在芒市华侨运输先锋第一大队。一次停下车来闲逛的汤仁文,在芒市菩提寺奘房遇见了方香玉,自此,汤仁文就喜欢上了方香玉,一来二去,男有情女有意,两人就开始交往了。最初,方香玉家里极力反对这门亲事,但经不住汤仁文的软磨硬泡,与方香玉坚持的态度,方家最终还是同意他们的婚事。结婚的地点就在芒市镇菩提寺旁大寺庙巷里,结婚场面非常壮观。那时寨子里房屋多矮小密集、巷道狭窄,汤仁文的战友们就把迎亲的几十部车辆全部停在“广母咩麦”(现在的“树包塔”外,步行街中段),一起鸣起汽车喇叭声,人声、鞭炮声、汽车的轰鸣声,热闹非凡,寨子上办喜事还从来没有这样热闹过,引得寨子上的乡亲们好生羡慕方家女儿的婚礼,及方家帅气的南洋小伙。当时照相机不普及,汤仁文的战友们还专门请来拍结婚喜庆场面。结婚时汤仁文和他的战友们穿着笔挺西装,个个都很神神气气的;方香玉身上穿着内地流行的旗袍,全身带上了汤仁文送给的首饰、项链,脸上擦着香粉,嘴唇打着口红,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引得傣族姑娘个个都羡慕新娘子会嫁,嫁了一位又能干又帅气的小伙子,而做为汤仁文的战友们也都为汤仁文找到一个美丽的傣族姑娘,同时有一个安稳的家而高兴。

说到蔡文兴时,蔡文兴与芒市傣族卜哨结缘更是具有传奇色彩。有一次,蔡文兴出车回来停好车子,走路回大队部宿舍,还没有走到大队部时就发摆子(疟疾)摔倒在地上,卷缩着身子在地上不停抖着,刚好等相寨子一群漂亮的小“卜哨”过路看见,一位叫线秀英的小“卜哨”家恰好就在附近,她急忙跑回家找来一床毯子盖在蔡文兴的身上并裹好,然后留下几个“卜哨”守着,她和另外一个小“卜哨”到先锋大队部找来蔡文兴的战友,一起把他送到医院里。线秀英所在的等相寨子离先锋大队部不远,病有所转好的蔡文兴就带着毯子,买了一些礼物到线秀英家登门致谢。看着上门来的英俊帅气的南洋机工蔡文兴,线秀英的父母越看越喜欢,问过自家女儿后,看着女儿娇羞、含笑的脸,知道女儿也是喜欢的,就决定按照傣族的风俗把女儿嫁给蔡文兴。按照傣家人的风俗,当小“卜哨”送给对方的礼物,如果有回礼就说明对方愿意与卜哨结为恋人了。线秀英的父母悄悄地让亲戚接来寨子里的长者,又通知年轻人来他家见证这一喜庆时刻。蔡文兴不知道傣族有这样的风俗,只感觉那晚上线家异常的热闹,堂屋里老人们在用他听不懂的傣话念着什么,每一位进来的人都对他露出殷勤的笑脸,还不停地向他敬酒,小“卜帽”拉着他到院场里,随着傣家象脚鼓声跳着阿娜的孔雀舞,如此热情款待让他高兴得分不清东西南北了,至到线家人宣布女儿与蔡文兴的订婚之事,蔡文兴一头雾水还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举起的酒杯停在半空中,目瞪口呆地望着来到线家载歌载舞的送祝福的亲朋好友。后来,经线秀英的父母请来的长者跟他解释后,蔡文兴也觉得小“卜哨”线秀英又漂亮又贤惠而且还很善良,还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家人也和善,也就乐哈哈起身把手里的酒一口喝下去,答应了这门亲事。抗战胜利后,蔡文兴为了妻子和儿子及妻子家人,从此永远留在了芒市。

●南侨机工,一个逐渐引起重视的群体

长期与这些机工打交道,林清福渐渐成了机工们的朋友,机工们遇到大事小事都喜欢找这个南洋来的“小朋友”帮忙,交往过程中,林清福也大底摸清了留在德宏的南侨机工的基本情况,林清福也尽自己的所能,为南侨机工积极奔走呼吁。一次,国务院侨办的一位副主任到德宏了解在德宏的华侨的基本情况,林清福参与这次陪同座谈活动。到他发言时,他着重了介绍在德宏的南侨机工情况,事前他就对在德宏州全州范围的南侨机工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落实,弄清了机工总人数、生活情况、生老病死情况、分布情况、家境状况,包括经济收入、子女就学就业等情况,特别是南侨机工的现状状况。由于事前进行了充分准备,这次汇报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并得到了国务院侨办的关注,也为之后的南洋机工政策的落实奠定了基础。后来,林清福成为研究南洋机工的权威,被认为是“发现”南洋机工第一人。

地方党委政府非常关注和关爱这些留在德宏的南洋机工。1986年,德宏州组织机工到首都北京参观,让他们感受祖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因为他们大多年龄偏高,为了他们健康,出发前对机工都进行了体检。体检过程中,一位叫陈生的老机工被查出有严重的心脏病,从安全角度着想,组织者原本打算不让陈生这次活动的。陈生找到侨联领导,肯求领导让他参加活动,了却他多年的夙愿,不然他死不瞑目,就算死在路上也绝不怪任何人,老人抹着眼泪动情的述说,感动了在场的侨联同志。侨联领导决定让老人参加活动并专门派了医务人员和工作人随行服务。一路上,老人们有说有笑,精神抖擞,安全圆满走完全程。

当火车到达北京火车站,中国侨联的领导亲自到火车站迎接南桥机工参观团。老机工们见到侨联的领导,激动得热泪赢眶。中国侨联的领导也被这场催人泪下的场面深深打动。侨联对德宏组织这次南侨机工到北京参观活动十分重视,作了专门的研究,制定了高规格的接待方案。安排老机工们住星级宾馆,侨联领导宴请了老机工们,派车带他们参观了故宫、长城等主要景点,还与他们座谈,促膝谈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对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的历史予以充分的肯定,相关的侨务政策也得到落实。而德宏在这方面的工作走在了全国的最前面,德宏州党委、政府十分关注这些曾经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过不可磨灭贡献的南侨机工老归侨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各级政府任务部门为提高他们的退休生活待遇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1986年底,国家出台新政策,规定南侨机工与建国时参加革命的人员受同等的离休待遇,从而保障他们幸福地安度晚年。2002年,德宏、保山、海南等地对当时还健在的机工每月发放2000元的生活补贴;对健在的南侨机工遗孀每月发放500元的生活补贴。到2002年,国务院侨办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采用定额补贴的方式,提高了当时尚健在的南侨机工人员生活待遇,2006年,再次提高尚健在的南侨机工老归侨增加生活补贴,人均增幅近千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南侨机工老归侨的深切关怀和爱护。

●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为纪念南侨机工回国抗战赤子功勋、彰显海外侨胞历史功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德宏州在畹町修建了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10余亩,拾阶而上至四方平台,是由海外陈嘉庚后裔所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塑像。用汉白玉雕刻的花环下方两台7级台阶,寓意“七七事变”,上了台阶后是纪念碑,碑体总高16米,上端四条金色横带,代表抗战时期四万万同胞;南洋机工荣誉证章镶嵌期其间,标志着海内外同胞同心抗战;宽6米高3米共3层的黑色底座寓意九三抗战胜利;纪念碑上刻着由清雍正皇帝第五子和亲王弘昼一系的后裔皇族、我国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法家和文物鉴定家启功老先生为记念碑题词写下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十三个大字。纪念碑建筑、雕刻所有材料,全部采用享誉世界的福建花岗岩石。纪念碑气势雄伟,俯瞰滇缅公路。碑后是记述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浮雕长廊。右侧为纪念碑碑记。中间浮雕分别为:召唤篇、送别篇、筑路篇、铁流篇、蹈火篇、胜利篇。左侧是南侨机工英名录。浮雕下方《百雀图》,寓意美丽孔雀之乡德宏。浮雕廊正面六根柱子,代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2014年9月,又修建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纪念馆设计以当年南洋华侨机工战斗过的滇缅公路"抗战生命线"为主线,是我国首个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为主题的纪念馆。整个纪念馆设计为一座意断形连之桥,断桥被处理成三角形,代表着三千余名南侨机工,又象征着历时三年的漫漫援战之路。从纪念馆的进口到出口共设有50级台阶,象征滇缅公路上抢运的50多万吨军需物资。纪念馆东侧为20米的架空,与抗战名桥畹町桥桥面的长度等同。建筑高度20米用于纪念用血肉之躯开凿建筑滇缅公路的20多万滇西各族民众。纪念馆总平面图成一个"V"字,代表抗战胜利。东立面的体块设计为一个抽象的数字"7",象征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馆内含报告厅、影视厅、图片展示厅、情景再现厅、文物库房、抗战雕塑、名人碑林等七个主题区域,馆内展柜陈列的都是当时真实的物件,有弹壳,有机工们使用过的头盔等,专设了一面英雄墙上,墙上的照片上绝大部分都是年轻稚嫩的脸庞。纪念馆共展出2000余张纪念照片和4000余件实物纪念品。

饱蘸青春撒热血,云山峡谷铸忠魂。南侨机工纪念馆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的相继建成,是对一段历史史诗永远不被忘却的纪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