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地域“星分毕昴”,乃《栾城县志》所载之星野,实为古赵国大略位置,栾城仅为其中一邑。栾,有“通衢”之便,有“形胜”之誉,五谷皆美,为膏腴之地。
栾城西望太行,峰谷清晰可辨,如在眼前。栾境内有冈二,一曰卧龙冈,自城北乏马一路逶迤蜿蜒至城东之龙化,冈首高台有龙王庙,冈尾高台曰龙村台;一曰首阳山,在城南柴赵村北一线,山之首高三丈余,若壮士面东雄立。龙村台西眺,龙脉如缕,古城在落日余晖间如梦如幻,曰“龙冈夕照”;首阳山西眺,气象万千,雁阵于晚霞映照中翩然南翔,曰“首阳夕照”。
栾城有冶河(运粮河)、洨河,皆自西北向东南穿流而过。冶河,宋代疏浚治理后辟为运粮河,自羊市入境,收楼底、程上一带之“九龙沟”汇成大河,经栾城、过赵县、入洨河而东归于海。一路蒹葭苍苍,水草丰茂,粮船如织,若一幅幅画卷。金代,在运粮之码头修建凌空桥。元末县城毁于战火后,明初东迁至此重筑县城,遂添“莲沼环城”“凌空旭日”之美景;潴龙河(泥河)、金水河东下太行,入栾境汇入洨河,因之洨水汛期水势凶猛,多有灾患,幸清道光知县桂超万筑堤植柳,波澜安然,而“洨堤柳莺”则为栾又添一景。
栾自春秋置邑,村庄日织,虽曰“蕞尔”,不失繁茂。历史变迁,战事难免,然元末明初战事毁栾最甚,村庄毁于战火者众,且人口锐减。明初有山西洪洞大移民至此,村庄、人口逐渐复苏。明代知县谭昌言在城东数十村凿井灌溉,刘三元教栾人稼穑纺织等名宦惠政,栾城再现欣欣向荣气象。至清末村庄有一百五十余,人口八万余。村庄与村庄相守望,姻亲如织,生生不息。
栾城有几处“高邱”“大墓”,除彪冢丘为栾武子射彪葬于其地外,其余如栾武台、栾武台、赵台、苏邱、南客邱、高邱等,皆为先贤安息处。“栾塚秋风”“柴台晓雾”皆为佳境,且柴台之上有隋末唐初修建之善众寺,玄奘、辩休等高僧曾于此挂锡讲经,香火之盛可见一斑。亦有深藏地下之遗址,如周家庄商代晚期墓群,沉寂于原野,不曾闻于史书。家园与墓园相依存,乡愁如缕,代代不穷。
栾城春秋时期有晋中军元帅、执政(宰相)栾书,汉代大将军柴武,唐代宰相文学家、眉山苏氏先祖苏味道,金元时期大数学家李冶,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韩山童、韩林儿等历史名人,如基石,如柱梁,撑起古栾之殿堂。文庙有名宦、乡贤二祠,栾人仰其绩,循其行,如沐春风而不觉,实则世代受其益。
栾城有两千六百年历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栾人无不以为傲也。栾城,古韵悠悠,飘然物外,岂不亦流乎胸襟哉?!
2024年2月11日(正月初二)于栾城党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