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博文的头像

周博文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7/06
分享

一个“败家子”和他的那件“正经事”

青岛崂山是鸟的家园。

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气候温和,山海一天。得天独厚、优美天然的山水环境,庇护着众多鸟儿在那里栖息、产卵、繁衍,飞翔!

青岛小哥,鸟的使者。他爱鸟,护鸟,三十年倾情发力,无怨无悔,风雨无阻,使青岛这座1994年就被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变成了一个鸟的快乐天堂,野生动植物保护理想小天地!

一个人,改变一座城!一项事,光亮一片天!

(一)

这位“青岛小哥”,叫徐立强。男儿当自强,从小就立志“自强不息”。

今年5月底,徐立强正忙于6月3日国家生态环境部的一场专题宣传片筹拍,抽空接受了我对他的这次专访。

他,家住青岛市城阳区少山社区崂山西麓,1981年11月出生,父亲徐其智,家乡的一名老石匠。

崂山盛产山石。花岗岩山石,异常坚硬,上等的绝佳建筑材料。父亲一铲一锤一凿,一春一秋一年,一风一雨一号子,把山上的这些石头,琢变成了他手中深受乡民喜爱,一件件的石雕艺术生活用品。用这些斑斓的石制品,换来他贫穷家里那些饱含人间烟火味的种种生活柴米油盐。

母亲栾珍珍,一辈子系着布巾围着灶台直打转,典型山东俊大娘,端端庄庄。徐立强为家中独苗,父母亲更是视其为掌中宝、心上肉,倍加疼爱。

一家人,每人山中四分薄地,山腰四间低矮一层石屋,也是他的祖屋。院子几棵老杏树,花开花落,冬去春来,日子艰辛捱年。

山区穷孩子,懂事早。

五岁时,徐立强常在自家后山放牛。童年的每一天,他都在和家乡山上这些野花、野草、树木、鸟类打交道。抬头就能看到树上、天上的各类飞鸟。有知道名字的,也有不知道名字的。白天听鸟音,晚上数星星,看月亮。父母亲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小家”,大自然给了他一个神秘的“大家”。

青岛崂山西麓,山、石、树众多,地处胶洲湾湿地,是鸟类栖息繁衍的良好庇护地。春天鸟儿在此筑巢繁衍,秋天鸟儿在此南迁北徙,从小在这片山林长大的徐立强对家乡这里的野生动植物有一种天然的热爱。

他特别喜欢唐朝山水诗人孟浩然,那几句关于写鸟的优美山居诗:“春眠不知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躺在家中矮房里的小床上,睡觉前,有时梦中,还在笑嘻嘻地念着这首优美诗,仔细回想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春天那个众多鸟儿生活场景,对着几近文盲的爸爸妈妈嬉笑说:

“傍晚,夕阳西下,落日熔金,群鸟归巢,春光明媚。这首诗就是写他的家乡,写他家乡山林杏树间众多的鸟儿。”

父亲工余,为年幼的小儿喜诗爱诗,这种憨态,心中暗自偷喜,这小孩,长大后,肯定好成绩,能考个大学校!

青岛是海鸥过境的封神之地。

对于老青岛人来说,每年冬天,去栈桥看海鸥飞翔,是一种时尚的文化和生态美丽传承。看海鸥,已成为青岛的一张美丽城市名片,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去观赏。那是一张人与自然生灵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三十年前,海鸥仅零星出现在栈桥、小青岛等近海一带的海滩上,仅百余只。如今万鸥翔集,得益于1994年11月30日,《青岛晚报》联合市林业局,在栈桥海滨举行了一个“挽留海鸥行动”启动仪式。那天,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纷纷参加,市民热情高涨。大家从青岛食品厂和面包厂用麻袋装拉来许多糕点碎屑,在栈桥东侧海滩投放食料,吸引冬天饥饿无食的海鸥前来取食。

1994年12月1日,青岛率先在全国沿海城市开展了这项“挽留海鸥行动”,然后发展到每年市民游客每冬的自发行动。

如今,来青岛过境的海鸥越聚越多。每年来青岛越冬的海鸥数量已超过10万只。从最初的红嘴鸥、西伯利亚银鸥两个品种,增加到20余个新品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黑嘴鸥、遗鸥、中华凤头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鸥,小风头蓝鸥等等,大大丰富了青岛生物多样性。

1995年12月的一天,14岁的徐立强,还在源头学校读初中二年级,第一次在栈桥参加了青岛市这个“挽留海鸥”公益行动。那一天,仿佛是他生命的另一个灿烂开端,他至今仍记忆犹新。

(二)

2001年,徐立强20岁,青春年少,正在北京读大学。

这一年寒假,他回到家乡,恰青岛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志愿者到其家乡崂山西麓,进行一次鸟类环志和资源调查,需要一名当地熟悉山野路况的好向导。

寒冬时节穿林进山,又没有一分钱的报酬,谁愿干?

村民对这事,并不“待见”。

徐立强听说后,立马站出来:

“我从小就在这山里头长大,对这里的山况很熟,我来带路!”

在上山带路的崎崛山道上,徐立强与这群志愿者一边爬山,一边就“野生动植物保护”、“鸟类环志”、“志愿者”等陌生生态理念与队员开始进行初浅交流。过后,他也加入了青岛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成为该协会里最年轻的一名志愿者。

徐立强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酒店管理和财务。几年的大学时光一晃而过,毕业后,他便回到青岛,进入当地一家外资企业入职干活,妻子为区公安局一民警。工作闲暇时,他脑海里经常闪现那次“护鸥行动”“鸟类环态”等诸多生态保护公益理念,积极参加青岛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一些公益推广工作。工作认真、出色,被推为协会的副秘书长,渐成为该协会鸟类收容、救护、科普宣传等活动的一名骨干志愿者。

有志者,事竟成!

2014年,徐立强,被青岛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委派到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东北林业大学进一步学习野生动植物保护专业知识。从此,更坚定了他未来从事家乡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那股倔劲!

2017年秋,徐立强心中怀着一个理念,身上一股劲头,在自己家乡城阳区夏庄街道,开始筹备成立山东省第一个区县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

没经费,没人手,常常一个人整日忙得晕头转向,两头不见光。在救治野生动植物时,经常半夜被群众的一个紧急救助电话惊醒,起床披衣就走。

每年秋冬大批候鸟迁徒时,为保护它们免遭盗捕者贼手,有时凌晨4点,天未亮,他就得带队上山巡查清网,或去胶州湾白沙河水道清地笼。一边在厂里上班,一边要干这些公益事,两头时常顾不来,公益保护使不上一股很大的劲。为此,他心头一想,断然辞掉了在外贸企业上班的这份难得工作,全职全天候呆在家里,靠着家乡后山上这份果树微薄收入过日,放手大胆地干上了这份心爱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光明信念的力量无比巨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徐立强的身边,有幸渐有一大批志愿者不断前来友情加盟!队伍不断壮大!

(三)

志愿者队伍中,有一位叫刘学永的老人,这老人让徐立强那时萌动的心灵发生了一次空前的震撼!

刘学永老人,山东青岛人,1947年11月生,1968年21岁,从山东林业学校毕业后,就一直扎根在崂山林场。

1982年,刘学永任上宫林区林业技术员。刘学永对植物很痴迷。那年,他自己一个月工资才40块钱,一年不吃不喝积攒700元才买了一台相机。他身挎这台相机,经常外出对崂山的动植物野生资源拍照作调查,了解各类动植物的山野分布情况。刘学永走遍了崂山三十多万亩森林的每一个角落,用相机镜头全程记录,探究崂山山区每一株植物从萌芽到衰败的过程。二十多年来,他采集了700余种植物标本,拍摄崂山各种植物照片近二十万张,耗时七年,还出了一本书籍《崂山山本植物》。

2016年5月,刘学永被确诊为脊索瘤。尽管及时在上海做了手术,但他知道自己的病情。

2015年的一天,他与徐立强开始接触。两人因共同的爱好,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很快便成了一对要好密切的忘年交。

2017年的一天下午,刘学永老人不顾病情,忍着身体疼痛,只身来到徐立强家乡后山临时搭建的那个木棚简易野生动植物保护站,两人在站里倾膝长谈。

刘学永说:“生态环保不是一时兴起,它需代代努力,久久为功。每个物种都有它的价值所在,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就是从植物青苔中提取出来的,我希望青岛也能出一个袁隆平、一个屠呦呦。哪怕就出一位也行。几十年来我拍照收集的这些照片,要能激发出孩子们的一丁点兴趣,我无悔无憾!既然改变不了他们祖辈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那就改变下一代。我想在去世前,把所有的这些影像资料都无偿捐赠给你,让你去普及和宣传……”

保护野生动植物这件事,刘学永老人的这份临终奉命嘱托,又像一个多彩三棱镜,给年轻徐立强的心灵照进一束光,又折射出一道绚丽彩虹。

2017年秋,筹备成立城阳区野生动植的保护协会的申报工作已报上级审批。

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的选址,放在自己家乡崂山西麓自家的这个杏树园里。这果园依山傍海,山、林、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一个天然的绝佳场所。

山上有崂山百合,也称青岛百合。这种野生百合,一般生于山的阴坡或半阴坡的森林里。早年,已被列入国家第二批稀有濒危植物名录。最早发现它的是1887年,一德国人在山东青岛海边的小岛上偶然发现,现全球野生株不到5000株。城阳区夏庄街道徐立强的家乡少山社区的两条山沟沟里,生长着2000多株野生青岛百合,是崂山百合生长最集中最繁盛的地方,是一个野生崂山百合园最天然的保护基地。青岛百合是中国百合的特有品种,多年生单子叶草木植物,叶子轮生,花朵一般由5-7朵单花形成总状花序,花被不反卷。花色为橙红色或橙黄色,有淡紫斑点,在野生植物界,有云裳仙子之美称。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饮酒》诗中所描绘的那个生态动植物“桃花源”般的生活场所,仿佛就在徐立强家乡自己的果园里再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缺启动资金怎么办?初生牛犊不怕虎!徐立强一个无赖但又大胆的念头倾刻在头脑里闪现!

2017年冬一晚上。老家几间低矮的石屋,灯光闪烁。徐立强在厅堂餐桌上早精心准备了一桌好菜,热情地叫父母亲上座,并在父亲席前给他满满地斟上一杯白酒。

一阵寒喧,几次话到嘴边,徐立强又把它咽回去,生怕被年老的父母亲挨骂。

原来今晚席间,徐立强准备想把自己位于城阳区市中心的那套给女儿读书用,面积110平方米的学区房卖掉,来筹措建保护站资金的想法告诉父母亲,征求两老人意见。

“爸,妈,我想把市中心的那套房子卖掉!”

“卖掉它干啥?一家人省吃俭用,好不容易在那里买了一套小房子。小房子离学校近,交通方便,是给孙女孙子读书用的,你卖它干啥用?”

“爸,妈,我卖掉这套房,想用这些钱,来家后山,建一个野生动植的保护站。孩子还小,钱以后还会慢慢赚。房子也可再买。建保护站这件事可耽误不得呀!”

“你这个败家子!”

一听卖房子建保护站这事,老父亲被气得酒杯一摔,愤然离席而去。

妻子王令云也在旁边:“一家人,忙活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在市里买上这套房,还没住,就卖了,以后小孩读书住哪儿?”

一家人闹个不欢而散。

还好,贤惠的妻子虽然对丈夫此事有点嗔怨,但为了丈夫的这个坚定选择,还是在背后默默无声支持。

一家小两口与几个小孩子开始在外租房子过日。

执拗的徐立强还是把这套学区房卖了!

他家后山的果园里,没几天,几间依山而建的小屋,内钢外木,旁边外搭上三四个野生动植物保护笼棚,便于收养及需救治这些流浪、无食、受伤、有病鸟类等野生禽类,使它们有一个温暖的小家。

这些被救治的野禽在这个温暖的救治站里,安心“养伤”、“充饥”、“暂居”。

二十年来,徐立强与志愿者们,累计共在这收容站里已收治过各种野生动物1700多只,400余株濒危植物青岛百合也没被盗采。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红角鸮、苍鹰、红佳猕猴等,国家三级保护鸟类朱雀、绣眼鸟、丘鹬、斑鸠、稚山鸡、白骨顶鸡和濒临灭绝的黄脚三趾鹑等都曾在这里得“暂住”、“留置”,然后又放飞大自然。

(四)

“大道不孤,德必有邻”!

2018年4月,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及青岛市,城阳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青岛市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终于正式注册成立,徐立强担任会长。

在徐立强的影响下,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公益群体,从他开始的单枪匹马到三个人,渐渐已汇聚成了一支5000多人的浩浩大军志愿队伍。队伍中有警察、有教师、有学生、有居民、有商人、知名企业家,人才济济。

协会成立之初,身为会长,身先士卒,徐立强常带队进山为鸟护飞清网行动。因山路崎岖、山石陡峭难行,登山摔倒,滑倒导致受伤的情况很多次。

2014年4月一天,正值鸟的孵育旺季。徐立强上午独自一个人进山护鸟。在崂山西麓的一处山腰,脚下不慎踩空,摔倒在一块大石头上昏迷,直到当天傍晚才苏醒过来,浑身剧痛难忍,又饥又渴。好在没伤着大脑,自己熟悉山路,能判断方向,傍晚时,他独自一个人拄着一根树枝拐杖,一瘸一拐地艰难下山回家。

“遇到不配合的偷盗者,我与志愿者只能跟他们讲道理,讲国家法律。有时尽管长花了很长时间,但这些顽固的偷盗者就是听不进,继续与我们对抗,甚至还拿出镰刀等武器威胁我们。但没有办法,在危险面前,我们还是不惧威胁。坚持上,直至对方撒手停止。”

2015年12月一天傍晚,山风很冷。正值北方候鸟南迁时节,徐立强例行率几名志愿者上崂山西麓上山巡护。在山顶的一隐蔽处,徐立强和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发现一张私设的非法捕鸟网。网上正有苍鹰、红角鸮等7只国家保护鸟类在网上使劲挣扎。如不及时解救下来,这些鸟类那夜不被冻死,也会被饿死。总之,会让这几只无助的鸟被这张冷酷无情的丝网折磨致死。

徐立强和几名志愿者小心攀上前去仔细查看,网线与鸟的翅膀和脚已紧紧死缠在一起,不知从哪着手解开。为了不伤及这些奄奄一息禽鸟,他们掏出随身携带的指甲刀,一点一点,一线头一线头,仔细把缠绕在鸟脚和鸟翅膀部的尼丝网线小心剪断,生怕伤及小鸟的肌肤。

就在这时,躲在暗处盗捕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翁,突然从僻静处冲了出来,并手持一把锋利的镰刀,一边挥舞着,一边大声喊着:“干嘛割我的鸟网?”

“盗猎是犯法的”!徐立强边剪,边向老人以法释理。

这名老人听不进!

争夺中,老人手中镰刀飞舞,不慎划到徐立强右手手掌背,鲜红的血流了出来。

看到伤人,老人开始怔住。

从此,徐立强的右手背上为鸟护飞,永远留下了一道光荣的记忆小伤疤。

春秋《孟子·梁惠五》有这篇句:“数罟不入氵夸池。”

“罟,是古代捕鱼的网。氵夸池,人工挖的养鱼鳖等水产的水池塘”。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把细孔的网,放到深水的池中去捕鱼,以求保全鱼幼苗的有序繁殖。

这道理,其实就是古人已开始萌发的最原始、朴素的一种成熟生态保护意识。

古人都明白这点,而现代文明人为啥常因一已之利而置之不顾?!

白沙河是城阳区的“母亲河”。胶州海也是城阳区的“母亲海”。白沙河,全长32公里,过境城阳东南,水景丰沛,鸟食资源丰富。河中11个小岛上的芦苇与两岸的灌木,为这些鸟类繁衍生息提供了许多天然的生态屏障,是境内野生鸟类和每年过境鸟类的重点栖息与繁育地。

每年冬天,鸟儿们都会从北方飞来,聚集在这里饮水、觅食,而捕鱼者非法布设在河滩湿地里这些网丝细密的地笼一个又一个,一节又一节,有的长达十几节。这些水里湿地里地笼,给这里的鸟类和渔产资源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生态威胁。

这些细密的长长的一节节地笼,放在水里是为了网鱼虾,大小鱼虾因诱饵都进,但只进不出。水鸟如果在觅食时,不慎钻进了这些地笼网里,就是出不来了。如不及时被发现和解救,只能被活活困死在里面。

因此,为保护生态,徐立强和志愿者们经常在退潮时,到湿地或河道开展这些“清网行动”。

进入满是淤泥的河滩湿地里清网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稍不慎,防护不到位,下去者还会有生命危险。

徐立强等志愿者下去时,首先得先穿上一套笨重的防水服,然后在腰上绑一根粗大绳子,其他志愿者在岸上用手在河岸上紧紧牵引住这绳子,然后才能小心翼翼地逐步走到淤泥中间,用工具清理这些鱼网地笼。

(五)

早些年,青岛市一个城市的珍稀动植物尽管多达几百种,但能辩出20种以上珍稀动植物的青少年廖廖无几。

青岛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一专家曾说:青岛野生动植物阵容最庞大的鸟类,种类就达到93种。全国鸟类总种数的28%,青岛都有。山东省鸟类种数的83%,在青岛发现或生存。2016年新发现了两种鸟类:一种是国家一级保护珍禽白头鹤,全世界仅存九千多只。另一种是被称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彩燕鸥。这种鸥,是海鸥的一种。全世界仅存百只左右。时隔80年,该种鸟,在青岛首次被发现。山东半岛是世界鸟类迁徙的一条重要通道,沿海第一高峰崂山的植物多样性非常宝贵。

徐立强希望每一位青岛的青少年都能广泛地认识到大自然这奥秘,与大自然交好朋友,小手拉大手,小家挽大家,通过教育广大的学生,影响诸位家长,唤醒整个社会,一起行动,共同保护当地自然生态。

2017年9月26日始,在徐立强的积极倡仪下,为期3个月的青岛市首届珍稀野生动植物生态保护科普巡展开始。

他将刘学永老人赠送给他急需保护和拯救的200多种珍稀鸟类和500多种珍稀植物,制作成图片展板,深入到青岛大中小学和幼儿园、企业、社区、商场等进行科普展览。

在繁忙救治野生动植物工作之余,徐立强还多了一项给学校孩子讲公益课的教学任务,身兼城阳区源头学校的生态教育校长一职。

播下一颗具有蓬勃生命活力的生态种子,收获了一个百花盛开的明媚春天。

如今,城阳区共有53所学校加入了“未成年生态教育示范学校”联盟。86名学校校长自己还亲自担任此项工作总负责人。白沙河流域教育,15所中小学,一所幼儿园此工作抓得还很有特色。

城阳区源头学校建校于1903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学校位于城阳区夏庄街道,风光秀美的崂山西麓。源头小学的校名就来源于一首古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春风化雨,立德树人,该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校训一:生态兴则文明兴;

校训二:高山景行,源头活水;

校训三:山高水长,云山苍苍;

校训四:让教育自然发生。

2020年10月该校,被上级授予“全国生态道德教育联盟先进学校。”2021年11月,又被评为“全国湿地学校”。

学校最宝贵的一个办学特色,就是每个学期的开学第一节课为生态教育课。

在这节生态教育课上,青岛市城阳区自然资源局、城阳区少工委、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生态教育校长等单位领导或干部须在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宣传,或选取一个生态保护的知识点,给学生上一堂生态教育示范课。

下列是该校一名叫王盼盼年轻女教师提供给我的,2023年上半年徐立强在该校指导学生一堂生态课上,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观点的一些粗浅认识的原始文字记录:

三(1)班女学生刘靖怡:我认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和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和谐、愉快的共同生存。

四(1)班男学生袁新鑫:我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和植物、动物一起和谐共生。“自然”这个词语,包括植物、动物。对这些动植物要好好保护,不破坏。我们学校也成立红领巾志愿领长队伍,定期组织领长到研学基地开展生态研学活动,去种植一些珍稀植物,保护珍稀动物,为受伤的动植物治病,治好后再放回它们回蓝天。

五(1)班女学生江雨晴:我认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人类不去破坏环境,都去保护大自然。大自然也释放出氧气等事来造福人类,并且也会调节气温,让人类生活在舒服的环境里。

六(2)班十二岁的女学生王之玺:野生动植物与人类,在同一平等的水平线上生活,要去平等对待。不可以去乱采乱挖,破坏大自然,要在互不打扰的情况下去了解它们,保护它们。

青岛市城阳天泰城学校是一所区局属九年一贯制学校,曾获“全国湿地学校”、“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等许多光荣称号。学校校园里陈设了一个大型的面积二百多平方米的野生动植物标本展览室,供广大师生课余时常参观学习。

2021年4月13日,该校王建国校长以“绿色引擎,擘画生态教育新蓝图”为题,参加全国生态教育座谈会上作主题发言。

2021年9月,该校五年级高润润同学的生态科普作文《让鸟儿在青岛“安家”》喜登“学习强国”中央平台。

2023年,由六名七年级学生自编导自演的生态保护剧《森林爷爷》被山东教育卫视大力推介。

丹山学校的“为鸟安家”活动也很有特色。每年爱鸟日,该校发动几百名学生,学生有时还在家长陪同下,一起来到崂山西麓树林里,用家庭的废纸箱、胶板、废竹篮、椰子壳、木藤、柳条等,设计成一个个小巧玲珑的鸟笼,挂在山沟里的树上。鸟巢里放一些干草,少许食物,让无家可归,饥饿小鸟拥有一个温馨的小家。

曾在城阳区实验中学初二读书的女学生王钰轩,2016年夏天,十四岁的她,她加入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志愿者队伍。21岁,成功考取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今春,她以在徐志强野生动植物协会做志愿者八年的成长经历为故事更慨,回忆活动中的每一次实地宣传,每一次实地考查,每一次对野生动植物实验救护,每一位守护者心中那份工作坚定与无私付出,自编自导自拍一部以《生生不息》为题目,反映城阳区野生动植物协会工作纪实片微短剧。

不想,此微短剧,成功被今年六月份第十二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评为纪实组二等奖。

……

徐立强就像一颗生生不息生态保护的种子,学校孩子健康生态心灵在渐渐长大,志愿者的队伍风起云涌,在迎着灿烂的阳光昂扬向上。

(六)

最后一天下午的采访是在徐立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站进行。

依计划,是采访徐立强会长的爸爸妈妈。保护站的兰吉臻秘书长和徐双小女孩两个志愿者陪我一同前去。

徐立强已近八十岁的父母亲,从山下老家已搬到保护站杏树底下,用一些旧木板、水泥瓦、几根木柱子,盖起了三间简易工棚房居住。

因保护站人手不够,经费不足,孩子又忙不过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住在这几间工棚里,与这些山鸟野禽为伍,一边看果园,一边替儿子保护站的事打打杂手,照顾下这些被收治急需护理的小动物,添添水,喂喂食,扫扫栏,渐变成了两个年龄最大的志愿者。

保护站门口上山路边有一棵树身粗大的老杏树。杏树郁郁葱葱、蓬蓬勃勃。几个大枝丫上挂满了快要成熟的红青相间的杏果。高大蓬勃的树冠像一个巨大的太阳伞,伞面积宽达十平方米。树杈的一高处枝条上,悬挂着一精致的用废弃胶合板制作的人字型屋顶的人工小鸟巢。小鸟巢圆圆的进门口写有一个学生的名字和一段话:丹山小学一年6班许明,欢迎鸟儿回家。

小鸟巢在山风的轻轻吹拂下晃荡悠摆,仿佛鸟儿的一个安乐美丽小摇篮。

杏树底下树身上,挂着一块方形塑料标牌,牌上写着:“古杏树、被子植物蔷薇科;编号046;颁发日期:2021.10.1日;牌名:‘少先红杏’,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百年红杏古树保护。”

下午快五点,太阳渐从头顶崂山山顶边缓缓西下。

杏树里的鸟儿渐渐多起来,啾啾鸣叫。徐立强母亲知道我们此行的目的,说:

“此杏树是徐立强爷爷栽的。儿子徐立强出生那年,此树还很小。我是看着这棵杏树长大,也看着徐立强长大。这棵杏树,在过去食物困难的年代,和园里的那些枣树,曾提供了我家许多赖以生存的果品食物。一家人对此树感情很深,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鸟,也都很深。”

“我与孩子他爸,看着立强整天围着这些笼子里的小动物,忙这忙那,很是心痛。现在可好了,干脆我和他爸也在山上的这木棚里住。住在杏树丛中,整天与林中这些小鸟为伍。白天听鸟音,晚上还听鸟音。有时,与孩子他爸一起望着山顶上那些各种形状的怪石,特别是那两座当地有名的‘姜老背姜婆’夫妻像两块巨石,回想我与孩子他爸一起走过的艰难岁月,一想一天就过去了。有这些山林,日子也过得还充实。”

立强母亲一边说着,快八十岁的人了,一边麻利地用右手操起一把明亮的菜刀,嚯嚯地在地上的一枮板上,把一块冰冻的小鸡胁,剁成糖粒大小的许多小块,丢洒进她身旁的一只小铁笼里。小铁笼里正关着前三天刚被群众送来急需救助的两只刚能飞翔的小红隼。小红隼刚出窝,捕食能力差,掉落在路边,被当地居民发现。这两只小红隼见投进了小鸡肉块。一边睁开一双机警的眼睛看着我们,一边迅速地用它的那尖尖的嘴巴啄着,小心进食。

铁笼旁附近,兰秘书长也正在用他手中的塑料小针筒,小心地给上午被志愿者送来的急需救治的三只小刺猬流汁喂食。

三只小刺猬好像也是出窝就被刺猬妈遗弃,四脚小脚艰难地在果屑木厢中蠕爬,吸吮针用塑料筒的牛奶液,艰难地睁开它们的小口,点滴地艰难喂进。

兰会长一边喂食,一边向我讲起了他与徐会长一些往事:

“徐会长,保护候鸟,大半生以来,很执着!我们这些志愿者都被他这种无私的公益心所感动。小女孩徐双说服他父亲不要去崂山上私挖盆栽苗木了,自己也积极参加志愿者协会。2021年秋季一天。上午,白沙河上的气温200C,水面5级河风,志愿者头上帽子也被风刮跑。他抡起铁锤把一根根长长木棒,用力扎进尽是沙质的河中小岛石坑里,再用泥土固住,压实。一个这样的人工搭台,可一次性供六只中型候鸟在上停留和歇息……”

下午六点,山顶的夕阳早不见踪影。徐立强也结束了山下的一场公益活动,也循声上山来了。

我与他顺着保护站门口木制十几级台阶,走进保护站。

保护站小小的办公场所里,四面墙上已挂满了近百块大大小小各级荣誉奖牌。

徐立强端起桌上的茶杯,呷了一口早已冷却的茶水,高兴地说:

“这些奖牌没什么,人生最值得回忆得是我2021年11月,在武汉参加了全世界有50个成员国家的第十五次缔约国大会。这次大会上还通过了一个著名的关于生态保护的《昆明宣言》。另一会,是2022年在江苏盐城召开的全国湿地组织保护大会。这两个大会,我都在会上发了言。这些年来,所庆幸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城阳区的爱鸟爱生物多样性生态理念,正逐步成功地走向全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国梦强国有你、生态有我的宿愿,正渐渐在努力实现。我知道自己今后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