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博文的头像

周博文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9/20
分享

一个江南古村的“文化密码”


在秋天,捡一片飘红的落叶,心幕中便孕育了一个成熟的秋!

在秋天,游一个典雅的古村,仿佛从遥远的地方,一个漂亮江南阡陌水巷里,在发茧的双耳边,又欣闻到了一声声饱含岁月幽香,悠扬、清脆、悦耳的柳笛。

这感觉真美妙,很珍贵,特乡愁,极像一道道嚯啦啦的凌空闪电,在我窝居城镇、久离乡村、困惑、干涸的心田上空霹雳划过,送来一束束温馨电光!

炙日当空,炎风飘热。夏天酷暑的尾巴甩得很长很长。

初秋一天,当我欣喜地走进赣江支流——富水河畔这个充满文化诱惑的渼陂古村,在我眼前,灿烂地打开了时空的一扇大窗,让我有幸全方位目睹到了小时候故乡那迷人的模样!使我神情肆意徜徉!

(一)

水是大地的血脉,山为大地的骨骼,沃土如大地的肌肤。这三种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古村渼陂,都富得流油,得天独厚,天造地设。

青山孕育了秀水,秀水兴旺了村落。

2005年,渼陂古村就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2年,又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光亮宝贵的荣誉纷至沓来,中外游客川流不息。它象赣江边庐陵大地上一个璀璨的文化明珠,骄傲地镶嵌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赣江第二大支流,富水河下游两岸富饶的河谷平原上。

渼陂,现600余户,2800多个村民。民居582栋,保存完好的明清时大小古建筑367栋,临河古码头16个。村内古街东西长达900余米、宽6米,S型走向,临水而设。街中有一长条形被行人走得锃亮光滑,竖形排列一尺宽的青石板主径。主径两侧,有一米宽的鹅卵石地面铺嵌。两侧店铺夹街对峙。古店铺至今仍有108家。这街,曾被誉为清朝庐陵乡间的“小南京”。

渼陂古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以“永慕堂”总祠为代表的典雅古祠堂6座,房祠、家祠10余座,古书院4座,古庙宇1座,古楼阁1座,古牌坊3座。精致的文化、智慧的布局、美好的口碑、秀丽的风景等村庄文化品牌特点,被国内外学者频频赞誉为“江西庐陵文化第一村”。中国民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刘华在一次游览渼陂后,对此村评价很到位。说,这是一个被刻刀雕饰过的村庄,一个被墨彩浸润透的村庄,一个被文字镇守完的村庄。

古村渼陂的开基祖是梁从绅。梁从绅,字仕价,号严溪。梁从绅的梁氏最初祖先却在大西北的陕西户县。“渼陂”一词原为陕西户县一古湖泊名。

渼陂,古湖泊,地处唐朝西京长安京兆府鄠县(今陕西户县)西五里。湖面水面积3.9平方公里。唐朝时系陕西户县一“关中山水最佳处”,一风景秀丽的小湖。湖水源头出自终南山,一条漂亮的小河渼水流入湖中。湖四周,人文历史遗迹众多。历代曾有不少文人墨客,如杜甫、岑参、苏轼等都曾前去此湖中泛舟赋诗游览过。诗圣杜甫曾在他的《渼陂行》一文中,留下了“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天地黤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描写渼陂秀丽湖面风光的美妙佳句,让世人传诵至今。

南宋初年,北方陕西等地饱受兵乱。户县夏阳人梁氏一祖先带领族中子孙开疆拓土,迁徒至江西泰和。北宋初,泰和梁氏一支族裔改迁至昔日庐陵纯化乡(今青原区文陂镇甲村竹筱寨)定居繁衍。北宋宣和已亥元年(1115年)元月初三,族裔梁从绅才出生。

梁从绅三十岁时,一次外出周边巡看时,高兴地瞧见村庄向西不远处富水河畔,一河滩地四周环山拥抱。这片河滩地土地肥沃,山清水秀,宜耕宜稼宜穑,荒无人烟,便携妻又从甲村迁居此富水河畔,结庐扎寨,披荆斩棘,安新家了。或桑或麻或渔,繁衍后裔,至今已传三十四代,八百六十余年。

古村渼陂,当地人也称“陂头”村。梁仕阶从甲村迁居此村后,乡愁幽幽,常怀念陕西户县祖先。为记住乡愁,饮水思源,才开始取村名为“渼陂”。从此,此村名便是一叫千年了。村名千年,岁月千年,情怀千年。

村总祠“永慕堂”大门堂廊里矗有两根高大粗壮的圆形红石柱。柱子上石刻着一幅流传千年,激励族人,风雨依存的好对联。此长联便是对古村渼陂优美风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文字注释:

肇基于斯,喜紫瑶左峙,芗城侧横,本地名山钟灵秀;

发祥有自,看渼水南来,王江北绕,中流砥柱汇渊源。

游人无论谁,站在村对面的岗地上远望这个小村庄,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各式明清古居,有院没院、有檐无檐的、临塘不临塘的,大多坐北朝南,天然排列。村前缠绕的是一条白练玉带似的、川流不息、自东向西、紧依村前、水面宽约10米的美丽富水河。

富水河在渼陂村前段称“王江”。村前,过去有一片开阔平坦的田野,现已紧依古村开发为村游客接待中心。为保护古村落,停车坪和村民新居已统一规划和有序安置。

跨过村前这片田野及村后的县道,连接着的是一片片矮矮、苍翠青松连绵的岗地。远望西南,是迷朦高耸的紫瑶山;东面有巍峨的芗城山。从西南山中泰和县万合发源了一条泸溪水,弯弯曲曲穿过田野,流入村庄。村庄这段泸溪水,村人亲切地唤称为“渼水”。渼水经村人巧妙地利用后,自西向东灌溉村内的二十八口小池塘,最后在村前的一坡坝处流入村前富水河。

水是生命之源,财富之源,上善若水。古渼陂人聪慧过人,择水而居,福之祐之,已做足做活做大水的这篇利人文章。

史料考证:唐宋年间,位于赣江中游的庐陵郡,就已是江南物资集散地,商贾云集。那时,庐陵却是全国32个重要内陆口岸城市之一。明代中期过后,江西中部这个庐陵城商业便更为繁荣,全国各地商会在庐陵至少设建了24个分馆,有15个船帮常年在此忙于货运。以庐陵城为中心周边,繁荣地兴起了渼陂这个大集镇。

渼陂,地处赣江主要支流富水河中游段,水流平缓,水面开阔,无暗礁,地处赣江以东吉安区域的物流中心位置,成为那年代拱卫庐陵城的第一大集镇。

赣南兴国、闽西古田广袤山区中盛产的竹木、茶叶等商船,顺富水河可直流而下,驶入赣江。渼陂富水河这段,土美水美,盛产粮食、麻、油作物,又地处吉水、泰和、吉安三县交汇连接处,地理位置也极佳,商贸条件十分优越。

渼陂古村民紧依富水河,开始临街兴市,摆摊设点,筑码头,兴店铺,经营零食、住宿、杂物馆,来来往往的人多了,生意渐渐兴隆。

宋末元初,便形成了村东头的一个小街。小街起初只有一百米长,二三十家店铺,后渐拓展出中段三百米,百余家店铺,称作新街;清晚期后,市场更繁荣,新街又继续向前延伸,应运而生,称街尾,最后形成了如今全长900米长呈S型状的繁荣大街。西面街口,设在村庄古建筑义仓附近。街口那个“开门见山”的青石牌坊标志,至今仍清晰可见。

上世纪80年代末,陂头街仍店铺连绵,交易兴旺。每逢墟日,周边乡镇前来此地购物的人络绎不绝,成为现青原区东西南北货物集散的一个重要基地和方圆百里的农贸交易中心。

(二)

古村落里外,现保存有二十八口水灵灵的池塘。

这些面积大小不一,深浅一致的池塘,极像上帝的一双双大眼睛,智慧地分成四个集群。每个集群七口池塘,对应着天文学说中二十八星宿图案,巧妙神奇地分布在这个古村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池塘里,时序初秋,荷花伞盖,苍翠绿滴。二十八口池塘,又像二十八颗碧绿晶莹的珠宝,点缀在这古村四个方位的角角落落,成为村中如今最受国内外众多游人常青睐快乐游玩的奇景之一。

村总祠“永慕堂”,地处村子南端。穿过总祠门廊堂前一块宽大的空地,便是“南方朱雀七宿”中的“柳宿·塘”。

上午九点,我前去游览时,正值井冈山大学美术院十几名年轻大学生组团在此村游览。

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男男女女,黄皮肤、黑皮肤、蓝眼睛的、黑眼睛的,各个都身背画夹,纤手执彩笔、颜料,择池择景依势,分散在村中多处。

每个大学生所取的角度各不相同,可这群艺术者发掘古村落眼中的那些价值点却出奇地一致。他们的目光都出奇一致地凝视在古村落里那一幢幢古建筑上,一池池荷叶的水塘上,一段段饱含悠久岁月时光、斑驳陆离村中残垣断壁瓦片上,一位位皈依在古铺门口对游人凝神张望孤独留守老太太老爷爷苍老风霜的脸上……。

这群年青未来美术家们,正忘情地拿起他们手中的支支画笔,表达着他们心中已精准捕捉到的古村风景闪光点,灵巧地快速地定格,在他们眼前支起的张张画夹上勾画素描。

总祠“永慕堂”大门前荷塘边,一位位年近六十、中等身材、头戴大斗笠、满身大汗的男画者,也正聚精会神地把古村“永慕堂”总祠前的古村一角景艺术地“漂移”到了他眼前的这张大画布上。

这位画者,直立地站在“柳宿·塘”塘岸支起了一顶宽大的高高的红黄绿三色夹杂的遮阳“蘑菇伞”下,其本人就成为了池塘边一幅灵动优美的画作。额头、额顶发亮,几根头发稀稀疏疏,飘飘洒洒很有艺术家风度。

我来到他身边时,这位画家竟毫不知情。

我走近他,递给他烟,递给他水,友情攀谈。他来自深圳,这次慕名前来渼陂村作画,同行的游览者早已回去了。他来此作画,已经是第四天了,画稿已改了第四遍。可任凭他这几天自己怎么努力,总觉得草成的这幅画作,就是体现不出渼陂古村里那种给人心灵以冲击、以震憾的那股珍贵的奇妙神韵感觉,这时闷热的心中积满一种失望的无奈心情。

总祠旁“南方朱雀七宿”“柳宿·塘”不锈钢广告牌里,字迹清楚地向游人这样展示:

柳,原名为咮。咮是鸟嘴的意思,这与角为龙角的意义相似。《尔雅·释天》:“咮谓之柳,柳,鹑火也”。注称:“鹑,鸟名;火属南方”。柳宿八星,形状弯曲,像鸟嘴,也像垂柳。《步天歌 》:“柳八星,曲头垂头柳。”

1967年出生的男保洁员梁春喜,那天上午一大早就开始在村里巡视其村内保洁工作。

前些年,梁春喜在上海一印刷厂打工,六年前辞职回乡在村里的这个古村4A景区“文山集团”上班,在家门口就业,有一栋老房子在古村内,现没人居住。响应政府号召,新居由镇政府统一规划安排在村外公路边的山岗上。他每天八小时的主要工作,就是不停地巡查古村落古祠、村里外的二十八口池塘、富水河边、古街上、万寿宫里的各位游客垃圾保洁情况,对垃圾堆放进行动态管理,及时督查村内分片区的保洁员整改。

我见到梁春喜这位保洁员时,他正身穿一身整齐保洁工作服,双手戴着一双被垃圾弄脏了白手套,头顶一扇破毡帽,阳光下的脸晒得很黝黑,在村内忙着。

见我对他村里这些古水塘极感兴趣,便停下手中的活,站在村中渼陂古书院门前那口“北方玄武七宿”之一“虚宿·塘”前,从口袋里迅速地掏出一盒烟,熟练地从香烟盒里抽出一支,把香烟放回在其裤胺口袋里,用小打火机啪啪地打着,把烟点燃,一股清香的蓝烟便在我俩身旁云雾缭绕。

梁春喜,村中这位江南中年汉子充满家乡愁的话匣子便愉快地在我面前打开:

说,其村祖辈很早就注重对村里大自然环境的爱护和教育,并且智慧地把丰富的虚渺而又高深天文知识,形象直观地普及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来,让村民从小就能耳濡目染到最基本的天文基础知识。

祖辈智慧地把整个村庄灵巧地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大方块。将天上的东南西北四宫的二十八星宿,每宫七宿,在村庄的东南西北四方块里民居房前,相对应地择地开挖七口大小池塘。每口池塘的名称与天上二十八星宿里的四宫星宿名整齐一一相对应。并且这二十八口大小池塘,塘塘间清水相连,互为一体。其宗旨,就是用这水灵灵的二十八口池塘,形象地告诫世代村民,要时刻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不得肆意破坏自然,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相生。

祖辈们常告诫我们说,人与天地自然,好似一对孪生兄弟。自人类诞生、晓知天象以来,就发现这人与天地之间就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密切深层次的联系,甚至,有些现象,还无法用科学来作出准确有力的解释,去寻找到一个最终好答案与产生原因。比如: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人有七窍,一周七天。

人有24根肋骨,一年24节气。

人有12根胸椎,一年12个月。

人体温度36.5度,一年365天。

人体水份占70%,地球水源也占70%。

所有这些巳发现与未发现的奇妙现象,或许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相携相生融为一体最有力的物证之一。

…………

讲完这些,梁春喜左手里夹着的那根白白、圆圆、短短的小纸烟,在他的一吸一吐中瞬间已燃烧怠尽。

说完,还特地带我对村里的这二十八口池塘逐口巡察一遍。只见每个池塘里都清水长流。池塘水中丝草翠嫩,荷叶亭亭。几群肥鸭正在池塘里戏水追逐。池塘里草丛间,还可偶见几条快如闪电的小草鱼在池塘里穿梭游曳。

(三)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古村是静止的文化。

渼陂古村里祠堂、书院、民居等明清古建筑物内的这些楹联、匾额、门额、雨罩、檐画、家训、格言、雕图、彩绘、井蓬,一块、一幅幅、一层层,都是该村过去优秀传统文化灵动展示,也是该村古居民一个个渼陂人昔日里艰苦耕读、经商、孝悌、交友、入仕灵魂的全貌生动体现。

大到宏伟的总祠永慕堂、村民活动中心万寿宫、货物储备中心义仓、教授用的四个古书院,小到一间间临水店铺、一栋栋族人明清古民居,它们都是给今人还很有教益至今仍旧活着、精巧别致、极其宝贵的一本本历史教科书。“以仁为范”、“崇尚文化”、“道法自然”、“对越在天”,前贤的这些种种优良传统文化观点,繁星闪烁,浩如星海点缀村中,村中古先贤因之择典而教授,因之,此村千年文脉,生生不息,源远而流长。

耸立在村口那座高大雄伟的梁氏总祠“永慕堂”,是整个渼陂古村的地标和精神象征。总祠全长62米,宽19.7米,高9米,建筑总面积为1221.4平方米。三开大门,三进两天井,历史上几经兵家焚烧倒塌多次,重建多次,续存至今。

永慕堂早年建筑历史很悠久。现建筑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民国四年(1915)重修的。祠堂前设有一宽敞、平整的地砖铺设场坪。

门前那口开阔的“柳宿·星”池塘里荷花点点。笔者仰慕欣喜地来到这座远近久负盛名的梁氏总祠门前,朝祠中里外一略览,感觉走进了一个宏伟的乡间“文化宝库”。

总祠大门门廊上空,悬置一个如意斗拱托起的飞檐翘角二层大牌楼。大牌楼极象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鹏鸟,牌楼下嵌“翰林第”三个红底金字巨匾一块。清末光绪年间,村里梁氏后裔梁家璋科举考试多年不中,终于在69岁那年秋季高中,入翰林院任职。村人以此人为荣,为村里人最大的耕读致仕荣耀,立此门楼以示永慕纪怀。

门楼飞檐装饰龙凤形象,凤在上,龙在下。斗拱中每个拳头大小的圆圈环里,都雕有一个楷体小字。从右边读起来,隐约还可看见“诗书门第”、“斗门阀冠”等清晰字样,文风盎然。

三级长条形红石台阶门石,整齐地并立在总祠大门前檐下。进入门廊后,长长竖立着排列整齐的红石继续向祠内有序延伸,村人称这条道为红红的“正道”。

三开大门(中间为正大门,两侧为正小门,村中重大节日庆典活动时开)。门廊左右两旁各蹲踞一对红石雕琢公母的巨狮。公狮高昂着头,母狮怀抱一小狮。两座两米高的巨狮石雕至今还威风凌凌,雄风犹在,笑迎四方游人。

总祠大门,经前天井,踏入中间“正道”至中堂。中厅前檐,步置四角亭式抱厦,抱夏伸入天井间。中亭上方前檐置悬着一块写着颜氏楷体“教授”两个白底黑字的大匾牌。族人梁启庸南宋末年时曾做江州教授(今江西德安县)。这位梁启庸与文天祥、刘辰翁等名儒交友甚笃。亭顶悬置宝瓶,文字题标“方天画戟”,避雷镇邪用;宝瓶旁边雕有一条独占鳌头的鳌鱼,象征族人今后多多科举高中夺魁。

中堂之前回廊有红石围栏。栏杆下的四方形红石栏内,雕刻存备唐宋明清许多文人励志轶事。中堂为五架梁,抬梁式构架,宽敞明亮。上堂悬鎏金大字“永慕堂”巨匾。如今,此巨匾非原匾。村中族人介绍,原匾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天晚上不慎被文物盗贼偷走,族人很伤心。上世纪1980年,1932年12月出生的族人梁兴湖大义为公,念祖功深厚,挑出自己准备建房用的几根大木头,自愿捐献出来,重新按总祠厅堂内红石柱上嵌字联“永慕”两个字样,摹印重做了一块匾牌,重新悬挂在祖祠牌位,重振总祠当年雄风,继续激励后人。

总祠后堂为寝庙,也置飞檐翘角拱牌楼,与大门牌楼形式相类,前后对应。上悬“对越在天”一横匾。“对越在天”四字,取自《诗经·周颂》“对越”,即“对扬、报答”之意;“在天”,指传统的优美文化与祖辈的世代功德。

吉安坊间,早有人说,去渼陂,不看永慕堂,等于白去;进到了渼陂古村落永慕堂,不细读其红石柱上,这二十五幅嵌有“永”“慕”两字好对联,也等于白看。

那天,我在总祠厅堂内仔细游览时,堂内,刚巧有一位五十岁上下、身材瘦小的女保洁员在身边的边廊中默默清扫。她熟练的扫地动作很优美。手中的小竹条扫把在她手中很听使唤,仿佛也像是在祠堂大厅内的地面上,一左一右、一轻一重写着她心中的一个个向往的大字和对联。

在她工休间隙,我也友好地开始与她攀谈。她名叫罗艳秋,今年刚满56岁,居住在总祠大门左侧的一老民居里。年轻时,为了生计她外出在上海做家教,现年龄大了,四年前,辞职在村内的渼陂文山集团找了一份轻松、不劳累保洁员的工作。说今年村里考上二本以上(含研究生)的年青后生有17个。前几天,村中族老们还在此总祠堂里,按研究生2000元、一本院校1500元、二本院校1000元的奖励标准,每人发放其奖学金。那天,整个总祠堂内拥挤得很,人山人海,沸腾得很,村里的人都来燃放鞭炮庆贺。中堂内的红石柱上族长公还新拟了一幅“永”“慕”嵌字联,用红纸张贴以示敬祝,联曰:

永思祖,庐陵望郡望族辉旧第

慕先贤,薌峰渼水渼波焕人文

一看,此联果真还挂在总祠堂柱上,仍鲜艳在目,清晰如初。

村梁氏祖宗曾有规定:为仰慕祖先德行,每年春节前夕,村里的族长公为考验族中文人学士的真正才学,要大家嵌“永”、“慕”二字各作一幅对联。作得好的,便才会叫石匠用刀具镌刻在总祠堂大厅里两侧的红石柱上,永世留展,激励文风。如哪位学士题写的对联被族长公们合议采用,并题写在总祠厅堂红石柱上去,那是这学士整个家族一个莫大崇高的荣誉。几百年以来,已有二十五幅嵌有“永”、“慕”两字的对联已被选刻上了总祠堂中的红石柱上。对联内容主要为念祖、勤勉、良善、奋进,激励后人,弘扬正气,耕读教化。但总祠厅堂内至今仍有十七对红石柱还是空白,留待后人去继续作答。这也可算是这个小村庄一个小小的“时代之问”一张小考试卷吧!

总祠厅堂红石柱上,这些结构严谨、平仄合律、对仗工整、含义深远的一幅幅学子题写的嵌字联,与书写在永慕堂中堂两侧墙壁上“忠、信、笃、敬”两米之高的四字祖训,总祠内外这些一个个行文高古、含义极深的精深文字,艰苦而又完整地保存着这个古村落那个遥远年代丰富宝贵的文化气息。这些文字、对联使这座外表粗看起来充满古旧沧桑的老村庄,欣喜地就有了历史、有了涵养、有了脾性、有了灵性,更向今天的游人展示传递了一个辽阔的文化视野和族人薪火相传的伟大文化梦想,更有了一种文化上的皈依和自然美学意义上极其珍贵的一种富丽、端庄、典雅文化神韵。

(四)

下午继续游览。

我沿街细细搜寻,搜寻渼陂古街里消失在深深巷道里那一段段芳香迷人的历史脚迹。

“梁兴初将军馆”是该古村又一灿烂的文化古迹精品景点。它是用梁兴初将军的古居改建而成。十二间小房,二个小方形天井,一个砖瓦结构小长廊,三个小廊厅,四位将军光辉戎马生涯在里展示栩栩如生。

村内古树常青,富水长流。方圆仅一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已光荣地走出了四位梁氏将军:两位中将(梁兴初、梁必业),两位少将(梁仁芥、梁必骎),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村嵌字。

“求志堂”里也有两幅有名的嵌字对联。透过这两幅联中那些字义,我想,这莫非就好像找到了这个中国有名将军村里所有将士们,那种崇高、可贵、爱国、爱家精神来源的一把“金钥匙”。

对联一:求名求利,但求无愧社稷;

志大志远,立志有功黎民。

对联二:求在我者也,我备万物;

志于仁而已,仁绕四端。

梁兴初中将是该村这四位将军中最杰出的代表。他把自己宝贵穷苦一生,全献给了为中国民族的独立、人民解放的战场、抗美援朝的战场,可谓是战功赫赫,堪称村中将军们楷模。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

几位老将军的人生经历与共和国的诞生一起艰难成长。他们都出身在贫苦家庭,读书少,少时饱受苦难,少时就都立志发奋图存,报效祖国。

梁仁芥十来岁天天抹黑起床,帮人家做早点。天亮后,仍下地劳作,不休息。

为生活,梁兴初十二岁被父母吆喝着去村里一铁匠师傅处做学徒工,学打铁。年小瘦弱的他,每天替师傅挑着沉重的铁匠担子走东串西。年末,常常从严厉的师傅处,他还讨不到应有的一点辛苦生活费;

梁必业十三岁,去了距家二十里远的外县一亲戚处罗家圩油杂货店当学徒,忍受不了饥饿,又跑回家帮父母种地。每天天一亮,就去长长的村中古街上,沿街提篮叫卖一点少得可怜的土特产品,换得全家一些油盐生活开支。

三位将军都是在1930年红军攻打吉安时入伍。梁仁芥那年十八岁,梁兴初十七岁,梁必业更小,才十四岁。三人当年都是加入朱德、毛泽东红军将领从井冈山东固村转战而来的红四军,属红一军团,都参加了多次“反围剿”、长征、抗日、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都为解放后共和国1955年第一批授街的将军。

村中这几位优秀将军的健康成长,其实都与此村早年的一个革命英烈梁一清的英雄事迹血脉相连。

渼陂是一座远近有名的红色古村。

村内,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毛泽东、朱德、彭德杯、陈毅、曾山、黄山略等许多革命先驱旧居及“二七”会议、红四军总部旧址等十多处国家级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当年土地革命时期号称“东井冈”东固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之一,也是中共赣西南特委所在地及三次“攻打吉安”的指挥中枢。

梁一清这位英年早逝江西著名的革命先驱,是吉安最有名的革命先烈之一。渼陂村之所以能成为红色革命一个星火模范基地,与梁一清青年时就在他家乡冒着生命危险,热情传播共产主义先进思想有着功不可没的密切关系。

梁一清(1899-1927),原名梁兴性,字恒德,与将军梁兴初同辈人。

他四岁丧父,随母度日,五岁时就在村里早时的陂头街同仁号杂货店当勤杂工。工余,爱读书,爱学习,不经意中阅读到《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先进刊物。

1922年秋,他借同村发小梁清的小学毕业证,在名字中间加“一”字,以“梁一清”的名字考取当时公费江西省第七师范学校。

在校期间,受进步学生梁明哲、陈正人等人影响,1926年春入党。1926年夏,吉安第一个工人党支部成立,梁一清任党支部书记。过后,他多次领导吉安城内的工人革命运动。1927年8月12日,被江西当时国民党部朱世贵在吉安中山场不幸杀害。

工人们当晚冒着生命危险将梁一清尸体抢出刑场,护送其遗体回故乡安葬。1930年10月,红军攻克吉安城后,毛泽东、朱德会见了梁一清家属,并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为其痛题挽词:梁一清同志精神不死!为人民牺牲死得光荣!

梁兴初将军馆里,村中英烈的一个个刻骨铭心动人事迹,让前来参观游览的每一位游客看后都热血沸腾,频频点头称赞。

梁兴初将军走完长征后,抗战时期,已成长为一只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梁老虎”。

他曾率团参加平型关著名战斗,任主攻。解放战争之初,在东北四平之战中,梁兴初指挥的部队打败国民党的王牌军。在辽沈战役关键最激烈、惨酷一战黑山阻击战中,梁兴初的部队获胜。抗美援朝时任三十八军军长,带领志愿军,在战场上机智穿插阻敌,奇袭武陵桥、穿插三所里、血战松骨峰、突破“三八线”,夺取德川之战伟大胜利。这支打不烂、攻不破“钢铁部队”彻底扭转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第二战役的不利局势。彭德怀总司令在嘉奖令中,情不自禁地特加“三十八军万岁”六个大字。此后,“万岁军”便成三十八军的一个光荣代表性神圣称号。

打铁出身的梁将军,身上有着一股铁打的革命意志。九次负伤,九次他都顽强地继续指挥战士战斗,他身上四块弹片到老都没有取出。1933年1月,在江西赣南于都河的一次伏击战中,他带领九连冲在全团最前面。一颗子弹从他左腮穿透头部,血流满面,伤势严重,但他仍坚持不下火线,带领全连继续击退敌人七次进攻。战斗结束后,他昏倒并昏迷三天三夜,棺材都准备好了,可梁将军硬是闯过了这道惊险的“鬼门关”。

“将军馆”墙面上陈列着的,这一个个充满销烟味道珍贵而又真实的历史长镜头,生动地向前来的每位游人,鲜活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那一段段充满艰辛与危险的难忘岁月,使人永远难以忘怀,心中时刻去铭记。

著名作家魏巍在采写反映抗美援朝战场志愿军官兵英勇对敌作战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报告文学时,所歌颂和刻画的志愿军英雄,就是以松骨峰的这次战斗为背景塑造的。电影《奇袭》和反映四平保卫战、黑山陆击战的电视连续剧,战斗事迹素材也都出自梁兴初率领的部队。2005年热播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塑造了一个抗战时期那个姜大牙随性又威猛的将军形象,又深受好评。据说,剧中的主人公也是以渼陂古村将军馆里梁兴初将军为最初原型。

…………

走出“将军馆”,秋日的炙阳仍旧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在古村渼陂的上空烈照。古村的一切,幸福地沐浴在秋色阳光下那一片一片丰收灿烂的金色当中,深情依偎。

村前清澈哗哗流淌的富水河,继续坚贞地象一条千古不息、碧绿的玉带,环绕在这座古村前及村民悠悠甜蜜心间。

垂垂柳岸、绿绿古樟拂映着村中二十八口充满乡音乡愁的水塘。这些大小不一的水塘,也恰似村中美丽成熟农妇脸上那十四双闪亮明眸,为这座古村平添着几分极其珍贵难得的端庄与妩媚。

江南庐陵的这个精致、传统、古朴小村落,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庆幸的是没有沉寂在岁月的尘埃中,愉快地苏醒了,象一道道折射出陈旧幽香、内容极其丰富、给人启迪的亮丽“文符”,让人们不断去破译、去追寻、去仰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