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路程的头像

路程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10/22
分享

走在峨口的街道上

走在峨口的街道上


初秋,天气凉爽。天气预报说有雨。我看了看天气,略微有阳光照射下来,看样子是要下雨, 不过雨好像还在路上。雨都在路上,那人呢,更应该在路上。出去走走,看看有哪些美景。


走在峨口的大街上,每个人的脸上都热情洋溢着笑脸。商铺里的人吆喝着,街道上摆摊的人吆喝着,烤串的人也吆喝着。在白天吃烧烤的人有些少,进店的食客也少。由于街道上正在施工,人们的出行似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施工的街道贯穿了整个峨口镇,是镇上最大的交通运输线。街道的两旁商铺林立,蔬菜店、药房、蛋糕房、馒头房、五金店等等一个挨着一个,还有乡镇下面的农村人到镇上卖自己家地里种下的蔬菜,这些蔬菜是时令菜,价格也比蔬菜店里的便宜。


买东西的时候,他们总是会说:这是自己家地里种下的,便宜卖了。我看着这些时令菜,很新鲜,价格也是真的便宜。他们把秤秤的高高的,就怕人们说他们的秤不够,甚至秤完还有再搭一点。他们只想尽快把蔬菜处理掉,就算是便宜出售,那也得卖出去,毕竟卖不出的菜也不会再有价值了,最后也将抛弃在路边,还不如趁此机会处理掉。


施工的街道,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公交车绕路,货运车绕路,私家车绕路,电动车绕路,还有行人也在绕行。我喜欢路过一家馒头房,他们蒸的馒头又大又圆,还蒸的菜包子,油饼,这也算是峨口的美食店了。出锅的馒头味飘香万里,上下班的人们有的回家吃面,不喜欢吃面的也就买些馒头回家了。这里的人,家家都会做面,各种各样的面,还有面皮、凉皮以及莜面做的各种美食等等。要说入味的当数代县鳌鱼,熬的汤汁浓稠,香味满街飞。每次我回峨口的时候,老岳丈都会为了整一锅。他说:峨口的鳌鱼出名,让我这个食鱼专家品尝一下。我说:好。然后我就把整整一盆鳌鱼都吃了,剩下了一些菜汤。

在这个小镇有三家银行,一家是工商,一家是农行,以及一家农村信用社。每到发工资的日子,这几家的业务也是最忙的。这里消费水平低,人们都把钱存在自己的银行账户里,留着为将来的子女使用。那些家庭富裕的人们,听说也会走弯路,用来赌博,败光了家产,可见赌博不可取,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生活的插曲而已,大部分的人们安居乐业,经营自己的美好生活。


街道旁的工人俱乐部、体育场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在这里会定期举办娱乐体育活动,来调节乏累的生活。年轻的人喜欢打篮球,有的甚至是父子同台组队。在峨口,只要会一点才艺就会有舞台的展示。峨口有名的艺术是峨口挠阁,挠就是举起抬高的意思,阁就是女孩的意思是本地最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并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听这里的人说,每年元宵节的时候都会有演出。峨口挠阁也被喻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流动的杂技、鲜活的雕塑、东方的芭蕾。遗憾的是,每年我都错过表演,也就没有机会观看挠阁表演。


绕过工商银行,我走进了老干部区。这里曾经最辉煌的日子里,入住了峨口铁矿的所有干部。省劳模,市劳模等等都在这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里也算是曾经的职工大脑,靠着人们的智慧,把企业发展壮大。靠山的老干部区,非常适合老人居住。三层高的小楼房,不算高也不算低,老人们可以轻松上下楼。在老干区的小花园,树木茂盛,成荫。贴心的企业还建设了凉亭。这个凉亭承载了老人们每天的娱乐生活。上午男人们打会麻将,下午女人们打会扑克,你等我们打完扑克,我等你们打完麻将,谁也不多占位置。到了晚上,这个小花园就是女人的地盘了,跳舞,跳舞。要是有孩子,还可以溜娃,男人们呢,也只有欣赏的份了。


路边贴着施工的概况,名称为“三供一业”项目。也许这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在这改革的背后,其实是经济的体现。我出了老干区,左拐就看到了一所小学,这里曾经走出了一匹又一匹优秀的人才。我的爱人,也是这所学校走出去的,据说代表了最后的辉煌,只有她一个人考上了重点高中,当然时代在发展,辉煌也只是一个阶段,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所育人的学校还会涅般重生。听镇上的人说,这所学校以后就再也不属于企业,转而交给地方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希望在这里走出更多的优秀学子。


在峨口小镇,有太多的历史文化沉淀。不知从何时起,我突然意识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在山西,山西的历史文化在乡村。当然这只是我一个人的想法。我去过的地方也少,因此不具有代表性。但是我确实喜欢山西的乡村。各大城市都在大建高楼时,峨口镇的人民正在自己的院落里欣赏最美的夜景。在自己的小院里,抬头漫过屋脊就能看到不远处的峨峰山,翠绿的山头,层峦叠嶂。

高楼的建设,让更多的人失去了地气,然而在山西我又找到了属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邻老干区的是一排排的乡村小院,一座挨着一座。每个家庭的正房屋檐上都雕着精美的花纹,还有在最边上雕刻两条龙压阵,代表着喜庆吉祥。小院的正门也是古色古香,龙头压阵,精美的花纹代表着历史的沉淀。破旧了的两扇大木门,更是代表着厚重的文化。在每个正门的前面都伸出两个带钩子的铁杆,起初琢磨半天不得其解,经主家讲解,这是佳节期间挂灯笼的地方。门口还贴着过年的对联。在这样的环境中,管你外面风雨,我自历史沉淀。也有几处现在的铁皮横挂屋脊,也许年轻人不懂历史,会一点一点破坏掉。我见过太多的仿古建筑,那也只是仿古建筑,与这样的小院相比,文化逊色了一点。


听说这里有个峨峰公园,便想一探究竟。沿着老岳丈指定的路线,我看到了历史文化的沉淀,希望这些文化不被历史所淹没。忘记从那本书上所看,在中国,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就是乡村白事。白事里面的规格、礼数、传承、寄托、百态等都能体现。我看到了历史沉淀下的某氏祠堂,这是某一姓氏的分支,在这宜人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祠堂的建立,体现了人们对祖上的怀念,也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在这里每逢重大事项,结婚嫁娶,升学升官都会祭拜先祖,乞求先祖保有本姓顽童平平安安,生生不息。路过这里,我看到祠堂的大门紧锁,醒目的牌匾,告诉或者提醒着路人,这是某一姓氏的重要的场所。


再往前走看到了一所幼儿园,在幼儿园的门口右侧,突出了一个小半亭子,一半镶嵌在墙里面,一半突出来,有两位老人端坐在亭子的台阶上,里面供奉着谁,我没看出来。经询问才了解到,这里供奉着文殊菩萨。这个小亭香火不断,可见人们对知识的渴望。


不知不觉溜达到了紫府寺庙,寺庙的门口左右各放1只石狮子,但都被红绸子蒙住了眼睛,不知道何意。石狮子有些年头,底座写尽时间横轴。入寺庙,虔诚环顾四周。有僧人出入,吃斋念佛。驻足片刻,便出门离开了紫府寺庙。


听说峨口最出名的当属东西寺(现在为白云寺),这紫府寺庙毕竟不是我所寻之地。问过乡村老农,指点入寺路线。沿着小路,看到了杂草丛生的台阶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绕过一段灌木丛,便寻得上山小路。

不费力气,到达了白云寺的寺前。安静的寺庙,安静的护法台,安静的松树,安静的石板石凳。寺庙的门半掩着,本想进入,门口写着:红墙内,宗教自主,法律保护,实非游览之处,因此也就打消了进去的念头。也就驻足留诗一首。

白云寺前望远

/张钰之

半掩佛门清净地,路见生人犬吠声。

青松石阶仙境界,抬头可见远方山。


询问路人,入峨峰公园,上山。山中皆美景,气候宜人,实乃避暑佳地。公园小亭,青松还有未修好的山道让我看到了最原始的地貌。山口风大。爬半山腰,均已额头满汗,问路人,路上指向山顶,心领神会,吹风,纳凉之地。偶有不知名的飞鸟,突然起飞,吓一跳,接着定一下神,爬到山顶。路还没有修,试着往远处走,绕山一圈,从另一个口下山了。


我一外乡人,虽为本地女婿,但对本地文化了解不多,也就写写目中所物,略表感慨。如有不当,敬请指正。峨口,孕育文化的“代郡重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