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本艳
春林初盛、芳菲妖娆的四月翩跹而至,咋暖还寒间,清明的雨已飘飘洒洒,年年相似。清明时节雨,儿女心中伤。那纷纷扰扰的细雨似一首首哀婉的歌,诉说着父亲的往事,撩起了我绵绵不绝的哀思。
小时候,父亲是我心中的天。每个夏夜的晚上,我们在院子里纳凉,父亲就会给我们讲故事,或者让我们猜谜语。那是我们最高兴,也是最期待的节目。“远看一匹马,近看无尾巴,肚子呼呼响,嘴里吐黄沙。”“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两个人之头,坐在土包上。”……父亲的故事好像总也听不厌,父亲的谜语好像总也猜不完。我时常好奇,父亲的怎么会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那么多令人费解的谜语?在幼小的我眼中,父亲是智慧的,也是坚韧的。他总是面带笑容,好像生活从来都是甜的。这笑容,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成了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快乐源泉。
后来才知道,父亲是老牌的师范生。因为家里缺少劳动力,一个教书先生微薄的工资又无法养活老老小小一大家子人,就回家种庄稼兼任了村里的会计工作。那个时候,温饱问题是全中国的难题,我家的一亩三分地,同样也是无法满足生存的低需。穷则思变,父亲便寻思开垦荒地,改造良田。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栉风沐雨,三分、两分的小梯田纵横交错,赫然出现在房前屋后。父亲一锄头,一挖掘,硬是把这些贫瘠荒芜之地改造的服服帖帖,从此,我家的口粮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粮仓也日渐盈实。记得粮食大丰收的那一年,从庄稼地里收回来的包谷堆满整整一间偏房,七八个人撕了一整夜包谷壳儿,还没有撕完,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现在回忆起来,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犹在眼前。自力更生的父亲使幼年的我们免遭饥荒的折磨,也激发村民垦田拓荒的热情,全村人的吃饭困难也慢慢得到缓解。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尤其广大闭塞贫困的农村,重男轻女现象极其严重,大多数家庭以生儿为终极目标。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实行重惩重罚,有时还会采取非常手段,可是严厉的措施还是堵不住为了生个儿子东躲西藏情况的发生。一户人家,生的女儿多了,就会悄悄的送给没有孩子的人家,有些狠心的父母在孩子出生以后一看是个女儿就干脆直接丢弃,这些都不足以奇。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我能去学校读书,全仗着父亲的远见卓识。模糊的记忆里,懵懵懂懂的我总是奇怪村子同龄的女同学为什么读到小学三、四年级都不来上学了?长大后才明白,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家庭根本付不起昂贵的学费;另一方面,在浅薄的世俗观念里,大多数父母认为女儿终究是别人家的人,也不愿意在她们身上花费过多的钱财。有个例外的,书念到村完小五年级,六年级的时候因为要转到乡中心学校而放弃了。而我,循序渐进无忧无虑一读就是十几年,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父亲的全力支持和鼓励,或许我也和那些同龄人一样,受打工的热潮的影响,早已流落他乡。那时候,我和哥哥读书所需的全部学费,全靠卖粮或者卖猪支撑,而父亲从来都不曾吝惜。临近毕业,学校突然通知要交培训费。这笔原本不该由学生承担的费用,不知何故突然就落到我们身上,它像一座大山压的我家喘不过气来。此时,操劳过度的父亲已然病重,家里的情形也是每况愈下。尽管如此,父亲从来没有抱怨一声,更没有丝毫让我放弃学业的念头,拖着病体四处借钱供我们完成了学业。原来,在他的心中我和哥哥就是他的手心手背,是没有彼此之分的。正是父亲穷其一生,才让我可以有别于传统女子,不用过一辈子围着灶台转的单一生活;也不用像某些女子低眉顺眼依附于男子,过着寄生虫般的日子,而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这辈子做了他的女儿,何其有幸!
古道热肠的父亲更是村里人的救星。哪家有困难,人们首先想的就是朱会计。父亲扶民于困厄,救人于危难的大仁大善闻名乡野,方圆左右提及父亲的名讳,有人颔首赞誉,有人感恩致谢。
村里有一个姓王的小伙子,因为家境贫寒,地处偏远,始终没有机会赢得姑娘的芳心。小伙子立志改变困窘现状,发奋图强,积攒六百元现金,求媒婆帮忙牵线搭桥,终于说动了邻村的一位姑娘。按照农村婚嫁习俗,先要看门户。商定好时间,姑娘家的一干亲戚上门,诸事谈妥后,老丈人有意要考验一下他的能力,突然提出一个要求:彩礼八百,婚事一锤定音。否则,就当没说。这意外的插曲让小伙子始料不及直冒冷汗陷入僵局。有人点醒他,快去找朱会计。小王找到父亲,父亲二话没说,立马掏出二百元现金,帮他解决了燃眉之急,促成了一段姻缘。
村子里有一毗邻人家常常发生纠纷,双方都仗着自己是望族大户互不相让。有一天,两家人又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挑起了争端。起初只是互相争吵,吵着吵着就打起来了。两家人对抗,力量多的那一家就占了上风,力量少的那一家不肯示弱,就回娘家搬来救兵。这一家一看势头不对,也召集了一大群本族青壮年抄起家伙,拿着武器,浩浩荡荡围过来。双方像失去理智的斗鸡剑拔弩张,气势汹汹,局面随时失控。吓得看热闹的人面如土色,纷纷逃离。父亲刚好从那里经过,听说了此事,意识到事态的严峻。丝毫不顾个人安危,径直来到闹事现场,凭着一身的胆识,化解了这场危机,避免了一场殴斗的发生。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如今,父亲离世已然十又三载,我已不再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随着年岁的增长,有关父亲的往事反而愈加清晰。在每一个孤独无助的日子里,才想起父亲才是我这辈子唯一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永恒依靠。在为人妻,为人母的漫长岁月里,哭过,笑过,累过,才深切的读懂了父亲。曾经以为父女情深,来日方长,奈何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有能力可以回赠的时候,父亲却早已魂归山野。无尽的自责和深深的忏悔填满心头,伴随着每一个清明节的到来而更加的强烈。
逝者安息,生者奋然。我知道,我的幸福就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九泉之下的父亲啊,我一定会继承你的秉性,走好未来的每一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