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本艳的头像

朱本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06
分享

丢书记

今天不小心丢了一些东西,非常不爽,但真正让我痛惜的是丢了一本书——《静静的顿河》。

从小身处穷乡僻壤,一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也没读过什么好书,常常辨不出哪是好书。偶而听人论起过这本书,感觉不错,便有了一睹为快的欲望。本打算去买一本,还没行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这本书,欣喜若狂,爱不释手。可是还没看几页,今天居然给弄丢了。郁结于心,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小时候不爱劳动,每次妈妈喊着要我们帮忙干活的时候,我就连忙跑去写作业。作业写完了,就装模作样的看书。因为我知道,只要是去学习,爸爸妈妈都会无条件的支持。其实,那些家务活根本就轮不到我的,都是哥哥姐姐躺在前面去做,哪里还需要我这个调皮虫啊。我总是被他们宠着,呵护着,就像是现在,我早已成家家,还是被照顾的妥妥的。大概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以逃避劳动为借口,慢慢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实际上那时候也没书可看,除了课本,就是姐姐的一本作文书。天天看,看完了再从头来,时间长了,书里的内容都记熟了。

小学五年级,我从家门口村完小转到乡中心小学,教我们语文的吴老师刚刚参加工作。每次布置写作文,总有些胆大的同学大声叫嚷着不会写。在他们叫苦连天,抓耳挠腮时,我早已经确定好了要写的内容。相比较那些从不看书的学生,我的作文自然就脱颖而出,也常常被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尝到甜头的我就更加喜欢看书,可常常苦无无书可读。

后来知道乡文化站有个书摊,可以租借。放学后就约上几个同学去书摊前逛逛。管书摊的是一位漂亮温和的大姐姐。尽管这样,因为囊中羞涩,也不敢长时间驻足停留。遇上特别喜欢的书,才会拿三五分钱借一本。赶紧看完再还回去,要不又得多花几分租费。要知道我们做学生的时候,是没有零花钱一说,看书的租金都是要从伙食里抠出来才有。

那个年代比较盛行的是小人书,又叫连环画。《岳飞传》、《杨家将》、《铁道游击队》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很吸引人。因为有同学上课看被老师没收,懵懂的我那时候就认为那不是什么正经的书,不想被老师家长骂着不务正业,也就没敢多看。小人书就这样被抛置脑后。等我发现它的价值所在的时候,它早已被抛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再也找不见了。

小升初学毕业考试时,下了一场大雨,阻断了回家的路,只好借住在亲戚家,有机会接触到了《聊斋志异》。主人是个教书先生,几箱子书放在屋角,禁不住诱惑拿来一本,读的津津有味。可是,毕竟是没有主人的允诺,偷偷的拿,再悄悄的放回去。看着看着就上瘾啦!为了能多看上几眼,雨停水消后,我借故又多住了几天。不过,总归是没敢大肆的看,始终是觉着不过瘾。那时候读聊斋,总会被书生夜读奇遇吸引,读得饶有兴趣,丝毫没有害怕之意。至于蒲松龄想要表现悲愤之意,爱憎之情却体悟不到。当我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再次拜读时,犹觉毛骨悚然,不敢看下去。“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巅峰之作就这样搁浅在案头,落满尘埃。

读书的癖好,终是没能抵制住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之后的年月,大概是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一本书。直到参加工作以后,才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浅陋,知识的匮乏。可是坐下来安闲自在的读本书,已经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忙碌的工作,繁琐的家务会让人应接不暇;浮躁的性情,日渐滋长的惰性也免不了让人越来越堕落。读书,已经错过的了最好的时光。

每一个时代的书都被烙上那个时代的印痕,成为那个时期的缩影。小人书是那个特定年代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可惜因为认知浅鄙错过。回忆往昔,读透的可能只有那本翻破的作文书了。在本该读书的时候没能好好读书,实在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今天丢了一本书,痛心之余,忆起青葱岁月里的种种琐事。匆忙间,笔而记之,算是对那段纯真读书时光的告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