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砂树的头像

砂树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4/14
分享

姓氏中的拿来主义

在现代人看来,姓氏似乎天生就有,或因传承家族血脉从一而终,“男子汉大丈夫坐不改名、站不改姓”似乎已成天经地义。但是朔根求源,我们就会发现初创中的姓氏却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留心一下古今中外特别是华夏中国的姓氏来源,就会感到泱泱大观,悲喜交加:一部姓氏起源发展史,就是一部人文兴衰史,一部社会演变史。于是皤然感悟:姓氏中的拿来主义。

我们知道,在古代,“姓”和“氏”并不是一回事,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姓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作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称号,而且只是一个母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夏、商时期,贵族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姓氏中的姓是“别婚姻”,氏则隶属于姓,是“明贵贱”,是贵族间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是由君主所封的地、爵位、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转变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然而贵族毕竟是少数,况且贵族的姓氏也在不断繁衍或演变,那么草根平民的姓名状况是怎样的呢?问题就在这里。在奴隶和封建社会中,一介草民许多连命是怎么来的都不知晓,姓氏难求。所以有了“拿来”,我们姑且给这种民不聊生的“姓状”起一个阳春白雪式的名字,叫做拿来主义。连同贵族的姓氏分野和裂变,就有了一派拿来主义的姓氏大观。

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因而由此派生的“拿来”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以国名为氏。②以邑名为氏。③以官名为氏。④以职业名为氏。⑤以住地之名为氏。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⑦以贵族的字为氏。

春秋以前,贵族之姓承袭自远祖,因此百代不变;氏为贵族得自与自己血缘关系较亲近的先人,则数代即发生变化。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如本属于姒姓的齐国田氏,至战国时已以田为姓。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如果说姓氏起源上的拿来主义在华夏中国有其深刻的人文意蕴和渊源,那么在其他国家则另有一番光景。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没有源头及意义,多数是以位置名来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学者很难把日本的姓氏与人类遗传联系起来。在美国,虽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区区200多年的历史还不能形成文化的传承,因此美国学者对本国人的考证主要从肤色、毛发颜色和眼球颜色来确定。而在英国,姓氏来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等来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还有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还有反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以及反映身份或职业的,至于后来出现的由双姓合并而来的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而在王室,旧时采用“爱德华”作为姓氏,后来还出现了较新的“温莎”。在欧洲大陆,姓氏通常是用来区分出生地的标志。

总之,留意姓氏上的拿来主义令人饶有兴趣,几可编纂一部姓氏《易经》。

                                                                           砂树写于2007年12月16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