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砂树的头像

砂树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6/03
分享

工作与成长

十年前曾在青岛执导拍摄了一部反映优秀国家公务员的专题片《我的工作》并有幸获奖,没料想十年后的现在,“我的工作”成为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思考题。我的工作变动了,在人生半百的新中国华诞60年之际,这一命题勾起了我许多感慨,把这些心灵的碎片稍加整理,放在这里留作纪念吧。

“工作”意味着什么,可能不同时代的人会作出各不相同的回答。对于它在我心目中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变换、日益增长、甘苦与共的过程,是一种耕耘与探寻,是一部心灵的史诗,但不是归宿。我们这代人受上一代人的影响,“工作”的概念素来与“理想”、“事业”、“贡献”、“牺牲”为伍,而与谋生、职业、分享、收获久违。从《工作着是美丽的》到《沧浪之水》,不仅是两个时代工作者的不同文本,也是跨越世纪的心灵写照。

择业、就业。在上个世纪“火红”的年代里,选择一份工作、投身一份事业,就意味着选择自己的人生、寄托自己的未来。“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哪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毛主席的话不仅是谆谆教导,而且成为新中国第一二代人的工作概念和价值选择。七十年代中后期,刚够就业年龄的自己不仅“选择”了上山下乡(在家是长子,可以不下乡),而且在两年之后的招工回城时,又带头报名成为一名建筑工人,在企业工作的14年中,完成了自己的成家立业。在企业工作之后调入党政机关的又一个14年,从党政机关调入媒体单位又一个两年半的时间,感觉没有愧对自己的择业与就业。

学工、学业。这里指的是学习工作、学习立业。如果说在工作中成长靠的是什么?我的感受是学习+实干。我们这代人出生在困难时期,学业的荒芜和知识的贫乏加剧了对学习的渴望。记得在填写无数个表格中的“个人成份”时,总是要填“学生”,虽不理解,但冥冥之中觉得这也是一种暗示和宿命:终生要以“学生”自居,毕生当以“学习”自勉。于是从国家恢复高考那年就开始了自己的“学习长征”,虽然高考没有考上,但是在边工作、边自学的的基础上,坚持以14年的时间,完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在职学历,并取得了硕士学位。个人感觉在职学习的优势并不比专业普通教育逊色多少,从在职学习对工作的促进与推动和贡献率来讲,我特别对于自己没有被工作和事业淘汰和落伍而感到欣慰。尤为自觉珍惜的是,在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时候,我们学会了“学习化生存”,学会了秉承“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与事业共舞。

敬业、创业。“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不仅是雷锋时代所倡导的时代品格,也是自己为之奉行、为之受益、为之发展的指针与法宝。敬奉自己的工作,哪怕一点一滴都要干得有滋有味,并为之痴迷,夜以继日。特别当别人不以为然、熟视无睹、大而化之甚至予以讥笑、误解、排斥、诋毁的时候,还在那里犯傻,耐得住寂寞,被善解为单纯,被斥之为笨拙,但终究无悔,永不言败,志者事成。习惯成自然,当鲜花与掌声蜂拥而至的时候,并不会癫狂,反而觉得沉静并且聊以自慰。耳边时常响起丘吉尔的那句话:“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创业得益于敬业,熟能生巧,百炼成钢。将工作干成事业,由此奠基而开创新的事业,工作就不会成为儿戏与皮毛。我们有幸在工作与事业的征途上渐行渐远,与随风而逝的昨天挥手致意,虽然深秋已把皱纹与白发留给我们,但没有什么。

我的工作,请接受我的道别与热爱!

                                                         砂树写记于2009年10月19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