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承载着多少荣光与梦想;40年,流淌着多少青春与故事!
这次回到故乡,我和父亲漫步在江边,走着走着,我们停下了脚步,静静地伫立在江边,凝望老家门口那一川流淌着的赣江水,望着望着,不禁生出许多泪花来!时间似乎过去了太久,小时候的很多画面有些模糊,唯独看到那一条赣江水,过去的一幕幕如电影般呈现出来,毕竟,这条江水承载着父老乡亲的生活与希望,朵朵浪花汇聚成两岸渔民的整个人生!
父亲说:“我是这条大江的老熟人了,我把这条大江看老了,而它们也把我看老了……”
我们老家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七八十年代,除了水稻种植,基本靠捕鱼为生。村民外出,没有宽阔的道路,没有便捷的车辆,去哪里都是乘船而行,全靠水上交通。
我家的泥瓦房子坐落在江边,那是早逝的爷爷奶奶留下的唯一的遗产,门前铺着白白的大板石块,两扇矮矮的小木门咯吱作响,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去踩着泥巴地,映入眼帘的是高高挂在竹竿的几张大渔网,天晴空闲的时候,父亲通常在家门口晒晒渔网,或者坐在大板石块上修补渔网破洞,母亲则坐在堆满小布块的簸箕旁做着手工活。靠水吃水,每一餐必不可少的菜一定是鱼,煎的、炸的、炖的、炒的,如果哪天桌上没有鱼了,全家人吃饭都会闷声不吭,黯然伤心,没有鱼,就意味着这几天撒下的渔网一无所获!
下午四点是外出捕鱼的时候,母亲总是习惯性望望天空,心里祈祷着风平浪静,父亲则抱着渔网,张罗撒网捕鱼的工具。我坐在小木船的中间,母亲那勤劳的双手有规律地划着船桨,父亲就小心翼翼地站在船头错落有致的撒网。风平浪静便安安稳稳,可一旦遇到暴风骤雨,小小的木船便飘飘摇摇,只能艰难前行。父亲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接过母亲手中的桨,两臂奋力摇动,满脸不知是汗还是雨。我竭尽全力攥紧船舷,心也跟着晃动起来,我低下头,闭着眼睛,心里害怕急了,可是不敢哭出声来,因为我知道,只有捕到了鱼,才能换钱回来贴补家用,这就是一代代渔民的无奈与艰辛!
每逢圩上赶集的日子,沿江两岸各个村的百姓就会乘着一条条小客船来圩市上赶集,往日冷清的街道,突然热闹起来。街上的门店里有围坐着桌子喝酒激动划拳的,有默契配合一声一声打铁的,有手持竹条片做竹笼子的,有老人挑着板凳扫帚来卖的,有搀扶着瞎子过路算命的,有提着鸟笼翻铁板书的,有约定着请务工来家里犁田、收割稻子的,迎着朝阳来,载着余辉归。母亲就总是穿着那件蓝色格子衬衫和那双自己手工缝制的阴丹士林布鞋,站在青石板街上卖鱼,鱼儿在水桶里游来游去,不时传来阵阵吆喝声,母亲最大的希望便是能够把鱼都卖出去。过往的人群千挑万选,讨价还价,络绎不绝。卖鱼人少的时候,就能早早收工,还能卖个好价钱,回的时候,父亲就划着船桨,哼着曲儿,唱着歌谣,我则时不时从兜里掏出买来的糖,不知道要数上多少回……
有时候跟着父亲去乡里的粮管所交公粮,大院里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交粮过秤。炎热的天气里,汗水浸湿了父亲红红的背心,也渗透到了洗得发白的灰色的确良衬衣上。尽管我们家里每年交完公粮,粮食所剩无几,只够一家人填饱肚子,但父亲从来不抠扣公粮,不缺斤少两。父亲常说:“比起以前小时候那个只能吃野菜,温饱都解决不了的年代,现在能有良田种粮食解决温饱,实在应该懂得珍惜和知足呀!”我心里常常会想:父亲什么时候可以不再这样辛苦交公粮了呢?能余下一些粮食养些猪,经济也会宽裕些呀!
依稀记得那是1989年,万安要建水电站,水库淹没了村里的房子,于是赣江两岸的百姓只能大迁移,有的迁往其他乡村,寻找有更多田地种植的地方,有的就地往后靠,搬到了附近新建的移民新村,即现在的攸镇。政府给父亲补偿了几千块钱移民安置费,父亲在安置点买了一块地皮,简简单单建起一层店面和住房,卖起了饲料和米,母亲就摆摊卖百货用品,日子过的越来越好,后来几年,移民新村新成立了一条街道,平铺着一块块长方形的大大青板石,一格一格,很是有趣,我常常调皮地一格一格跳着走,像是钢琴上的键盘跳动的音符那样美妙而有趣。
那些年,父母亲都特别努力,披星戴月,敢闯敢干,吃苦耐劳,有点子,有想法,赚了钱,家里买了第一辆代步工具——一辆黑色的上海凤凰牌单车,傍晚时分,父亲常常载着我骑过田野,骑过小桥,骑过青石板街头……小小的我拉住父亲的衣角,阳光洒在脸上,闻着一路芳香……
从前,从村里坐船到赣州市区,至少得5个小时,父亲每次去赣州进货或者办事,都是清晨4点多就起床,晚上十点多才能到家,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和母亲就带上扁担去码头挑货,看着父亲艰难的稳稳的一步一步走着,汗珠在码头长长的青石板上嘀嘀嗒嗒,我多么希望我们的家园能像电影里一样,家门口也有大马路,有大汽车呀!
1996年,乡里终于有了通向赣州市里的宽阔的路,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大事。父亲把通路的消息一一告诉那些远方的朋友们,邀请远方的朋友来做客,那年冬天,父亲花了五千块钱买了第一辆摩托车,从那以后,父亲常常一大早载着货去相邻的大镇摆地摊、卖百货,家里渐渐有了存款,也顺利的迎来了亲爱的弟弟妹妹。每次父亲在家一张一张的数完钞票时候,总是习惯给几张钞票我:“爸爸有钱供你上学,上大学,你一定要好好念书,走出大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接过小钞票,兴高采烈地又蹦又跳,手舞足蹈!
其实,父亲小时候特别想念书,可惜生活条件不允许,爷爷奶奶去世的早,父亲念到初中就成了孤儿,每天从早到晚干不完的农活,砍柴,种地,有时候走十几里山路去很远的山里柴砍,砍一捆柴回到家已然八九点了,满头大汗匆匆忙忙赶去上学,又累又困。买不起笔就问同学借着用,买不起书就和同学一起翻着看,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父亲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但那时候家里实在太穷,加上没有了爷爷奶奶,实在没办法继续上高中了。往事不堪回首,父亲儿时的岁月太艰辛与沧桑,言词已然苍白无力,徒留泪目!
2001年的一个夏天,父亲说,村委的干部通知大家再不用缴纳公粮了,那天晚上,母亲炒了几个好菜,炖了一个鸡汤,一家人围在一起大口大口吃饭,父亲再也不用那样辛苦排队交公粮了……
轰隆隆的搅拌声,打破了我们攸镇清晨的宁静,2002年,家门口终于迎来了平坦宽阔的水泥马路,所有父老乡亲似乎充满了干劲。以前去一趟市里进货起码得五个小时,现在政府为我们乡里修好了路,只需要1个小时,这为我们家家户户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再后来,国家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到处贴着“要致富,先修路”的标语,政府为镇里村里修的路也越铺越广,家家户户基本上有了摩托车,小汽车也渐渐盛行,出行再也不是只靠小客船了。大家很快习惯出行以车代步了!那些年,新农村建设,大家都住上了新房子,生活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了,电视机,冰箱,空调……家里户户迎来多样化的家用电器,各种时代新鲜的潮流涌向我们乡里,后来家家户户有了电话,有了手机,有了网络,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同步,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平时大家经常往返市里县里,回来唠唠家常,一个个都见大世面啦!感叹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我们学生一代人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向往,抱着理想,努力读书再读书!记得以前学校晚上熄灯后,我们一大片同学仍然偷偷借手电筒的光看书复习备考,那个年代的奋斗都成了无比幸福的事!我们的生活条件一直在改善,在进步,我也很顺利的念完了大学,想想现在每一位孩子都能在政府的支持下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真是无比幸福的一代人。
2006年,继结束缴纳公粮和购税之后,父亲又传来喜讯:“村委通知我们家家户户办理医保,每位家庭成员只需缴纳几十块钱就能享受医保,现在的政府真的是很好很好!”那年,我在念高中,父亲电话里很激动地说给我们家里每位成员买了农村医保了,看病就可以报销了,看病不再难了,我记得小时候母亲病的很重,就是因为一直拖着病体,不舍得花钱去医院检查治疗,总说医院就是花钱的地方,好贵。而今,有了医保,家里人身体有问题也不再犹豫去检查治疗了,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大事,带来这切切实实的好处,政府为我们农村做了那样多实事,实行了很多民生政策,让我们的家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受益。
汽车载着我们乡里的人走出大山,走向快速发展的远方!走向更广阔的未来!从那以后,我们乡里走出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他们的身影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着……
2016年,父亲用毕生的积蓄在市里买了房,他说,我们一家人从大山里走出来,希望我们这些后辈能前扑后继,发扬父辈祖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放眼未来,能有所作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想,这是我们父辈的希望,更是千家万户人民的希望!
此时,我牵着老父亲布满双茧的手,阳光洒满大地,江面波光鳞鳞,不远处传来歌声“晚风轻拂着澎湖湾,白浪逐滩………”回声嘹亮,我们家门口的这条江没有变,岁月更迭,它依然在家门口静静流淌,我们内心深处万分感谢它!感谢它哺育了我们千家万户,而今父老乡亲们在改革开放带来日新月异的巨变下,多了路,多了生活的路,多了发展的路,多了通往世界的路,也就绽放出更加美好精彩的未来!
时光荏苒,见证芳华。
我们将更加坚定的相信未来,相信我们脚下的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长远!也相信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