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成军的头像

张成军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8/07
分享

历山学堂小记

文/张成军

《山花子·历山学堂》:“小镇偏隅客道家,历山诗学洗尘沙。曾向清风几度说,对谁誇。凭问檀香知己是,天青喜雨戏春花。柳笛放歌声欲碎,满天涯。”

历山学堂,座落一个苏北农村的一个小镇上,据《历山学堂》题记:陈氏一族上承妫川舜帝至唐宋元启,始于盛明,兴于山西督统。因战乱,其一支迁居徐州睢宁西南陈楼历经数百年人丁兴旺,遂修建陈氏历山堂宗祠。后开办私塾学堂,教书育人,德播十里誉满八乡。陈公光怀对门庭院落进行改造,集图书、阅览、字画陈列及书香庭院为一体的历山学堂风格。后渐渐成为文学文艺爱好者聚集,家族中的成员相聚读书、交流、探讨。

主人家姓陈,我与小主人陈玮是在一次诗词朗诵活动上认识的,当时她一身白色连衣裙,清澈明亮的瞳孔,弯弯的柳眉,长长的睫毛微微地颤动着,白皙无瑕的皮肤透出淡淡红粉,薄薄的双唇如玫瑰花瓣娇嫩欲滴。当时被她身上一种带有感染力的文气所吸引,她的身上有股深深的书卷气,她镌秀俊美的脸庞上,那充满自信的双眸带有着明亮照人的色彩,是一种熟读世事而又不受杂染的清纯,那是江南大家闺秀特有的气质,使我也对这位才女多了几分关注,认识后才知道,原来她就是土生土长的苏北农村姑娘,后来又听说她家还是全国“五好家庭”,我不禁更加地好奇,是什么样的家庭才会培养出这样一位优秀的才女!更对闻名已久却未谋面的陈家小院“历山学堂”充满期待!

《历山学堂》(二):“历山小院满葱笼,门掩喧嚣静谧中;不似灯红乱人眼,鸡鸣入耳道心空。”

陈家小院的历山学堂在王官集街上,东西南北的两条街道,就是这个乡镇的最繁华中心了,陈家小院很好找,门前就是一条南北街,这条街烟火气很浓,沿着窄窄的这条街走过去,一眼望去全是各类商铺,包括有副食店、小吃店、面店、五金铺、书店、粮油等,但最显眼的就是街巷两旁的临时摊位,家村自家的手工编织,自家菜园里种的吃不完的各类瓜果蔬菜,新鲜的好像是刚刚从园子里摘下来一样,还有农村手艺人打的桌椅板凳,那种久违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那一声声带着乡音的叫卖声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在这繁华热闹的街中,一处院门十分的惹眼,它少了几分商业气,而多了几分书香味,低调简约不失奢华的铜制大门,门头上挂着一块木制手雕的匾额,上写着“历山学堂”四个大字,书法融合碑帖元素,用笔简练老辣,一看就是出自名家之手。

《采桑子·历山学堂》(三):“乌衣觳食名耆宿,睦友亲邻 ,青竹兰荪。小院书声有远闻,飞鸟树头蹲。七弦高韵招来客,酒醉人昏 ,天阔高云。心曲桑麻伏北辰,但愿隐柴门。”

正所谓:“春有花,秋有果,夏有凉风,冬有雪。”“历山学堂”的陈家小院恰恰是这般景象无二;一进大门直对着就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小院,小院堂屋的正门上悬挂着一块手制匾额,上写着“家学渊源”四个大字,门两旁挂着一幅木刻对联,对联恰巧是我几年前写的一幅行书作品:“书香门第芝兰秀,耕读人家福寿长。”对联虽不能说工仗机巧,但却能尽显主人的家风家训。穿过小院有一个长廊,名为“博雅亭”,亭子顶上爬满了紫藤,紫藤花开时,亭子下的长椅是主人读书最佳之处,听着风、闻着花香,那种美的享受我应该能感受到。穿过亭子的两侧就是小院菜地,周围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和水果,有桂花、蔷薇、月季、玫瑰、节节高、无花果、牡丹、秋菊等等,还有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盆景;小院四季如春的景色是主人爱美、知美的品性的体现;细节处依然如一,这种近自然的法道之心,与我的内心的生活状态十分接近,这也更加让我坚信主人必是一位文近于道的方家。

《历山学堂》(四):“绿掩南窗翠,风翻小院新;愿能居此处,心静好修身。”

进了厅堂,见到了一位面目慈善、和蔼可亲的阿姨,带着一幅黑框眼镜,身着黑色带花的上衣,一条黑色长裤,看不出是什么面料,但是看了十分的合体,全身没有一样金银手饰,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素面朝天的打扮但却尽显其内心高贵大方,看面相就知道是这个学堂的女主人, 不言而笑的雍容是出自于她心底的善良,看到她我就知道为什么陈玮身上会有那样的气质,完全就是从其母亲身上继承的,她那种阅尽世事沧桑的洞察力,那种风轻云淡的处事风格,无不看出她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智者,后来参观她们家房子终得到验证;上下十几间房子,随处可见的是书,甚至还专门开辟了一间读书房,经常为慕名而来参观的人留下一个小憇的空间,节假日她们还义务组织附近的孩子开展公益读书班,让 “历山学堂” 这个陈家小院成为名副其实教书育人的文化大院。

《历山学堂》(五):“历学读书院,文章沿古今,千秋光史册,不使暗民心。”

言为心声总有尽时,情堪行止哪能阻隔。这小院的人,这小院的花,这小院的一草一木,这小院络绎不绝来访者的踪迹,必将让“历山学堂”这个陈家小院成为人们找寻人文自然的精神领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