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很多名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倘若有圣,其名也大,尼山便是如此。在华夏诸多名山之间,尼山海拔只有340多米,高不过五岳,奇不过三山,只能算一座小山,却因诞生了孔子,成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景观的制高点。2018年的中秋节,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举办了中秋晚会,华夏儿女共邀一轮千秋明月,尼山,成为“天涯共此时”的精神寄托。
尼山,因了孔子,成为一座震古烁今的文明之山,一座弥高弥新的思想之山,一座栖息心灵的精神之山,当然,尼山更是一座弦歌不辍的教化之山,一座光耀四海的智慧之山。孔子是炎黄子孙的集结号,是核心价值的定盘星,是中华民族的“窗前明月”,光而不耀!
提起孔子,不得不说他的母亲颜徵在。相传颜徵在的出生地就是颜母庄,也是我可爱的家乡,抗战时期,曾是尼山地委所在地。后人为了纪念颜徵在,在颜母庄村北兴建了颜母祠,祭祀孔子母亲。祠堂三间,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88年)。颜母祠、颜母洗手的“扳倒井”暨“孔圣泉”等至今保存完好。颜母庄村名也由此而来。
颜母庄在山的怀抱里,东有小山、十八盘山和凤凰山,西与尼山相望,北依颜母山,村庄南面是尼山圣水湖的支流——小沂河,河流源于凤凰山北麓的深谷幽壑,自东向西,不知流过了几千年。初始细流涓涓,若羞涩少女的低吟浅唱;小溪转过了几道山涧,流过了后峪、桃花哨,渐渐成了一条山溪小河了;时而清幽潺潺、时而明净喧喧,若活泼姑娘的欢快笑语;河流一绕过田黄古镇,来到颜母庄,没有了山涧的束缚,河面一下子开阔了,成浩荡之势折向西北流去,奔向尼山,若丰腴少妇的热情豪放。竟惹的二千六百年前的孔子站在尼山上看着这山下滚滚河流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了这河,才有了“圣人门前倒流水”之说。
村南原有一座“三孔”桥,桥头立有一石碑,有“一碑三孔”桥之说,又称“一百三孔桥”,石碑上刻有“颜母故里”四个大字,为晚清康有为书写,康有为曾两度到此,并亲自提笔两筒,一筒是“古昌平乡”(现该石碑在尼山书院),一筒是“颜母故里”。据说,抗战时期,日寇曾经到此,见村口立有该石碑,便深鞠一躬绕道而行,去了附近的官庄村进行了野蛮的烧杀抢掠,颜母庄得以幸免于难。1958年兴建尼山水库,村庄原址被水库淹没,石碑不知去向。如今,政府投资重新兴建了颜母大桥,立了石碑。
相传孔子母亲颜徵在17岁时与60岁的叔梁纥结合,在颜母庄村西山坡树林下草地上生下孔子。这片树林被称作“文德林”。为何叫“文德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孔子降生后,这里便生出类似巨笔的“神柏”。当地人用“笔柏”的枝杈燃烟,可制成名墨。此种墨汁,落纸清香四溢、经年不变。曾有贪心人,把几株“笔柏”移种自家山田,结果枯萎而死。自金代始,此景被称作“文德林”。生孔子的草坡被鲜血染红,至今仍是红色,称为“红草坡”。至于为什么会出现“红草、红石”,这自然是现代地质学者和植物学者研究的问题,我更倾向于这一美丽的传说,使这一方水土,更突显了灵气与神奇。
由颜母祠西行三公里便是尼山书院了。书院位于曲阜市境内的尼山上,是孔子给颜回等众弟子授课的地方,此处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置身其中,仿佛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沐浴儒学的春风,陶醉于山水田园之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让人沉醉其间,流连忘返。
在尼山书院北侧,有一条被称为“中和壑”的深沟,寓意“中庸和谐”。唐宋时期,天然形成一种不用人工打磨、不需工艺造型的尼山砚。可是,千百年来,只有正人君子才能捡拾到。那些躲在历史阴暗的角落里损人利己的小人,即便天天搜寻,也无缘得见……明万历年《兖州府志》中,叙述尼山砚的文字是:“尼山之石,而为砚。纹理精腻,亦佳品也。”清乾隆年间《曲阜县志》记述为:“尼山之石,纹理精腻,质坚色黄,求之不易。”而今,更是难得一见。不过,听说近年,一位鲁砚名家在五老峰下发现新“砚源”。尼山砚成为人们爱不释手的“曲阜三宝”之一。
尼山书院下方便是夫子(即孔子)洞。华夏大国的“圣诞洞”,其实并不大,进深约三米,一侧有长石如床,床头凸现一条青石如枕。关于此洞,流传版本很多,一说,当年,赶路的颜徵在分娩在即,只能跑到这处山洞,产下孔丘。另外一种版本,因叔梁纥嫌其相貌丑陋而被抛弃在山坡,后被母虎叼往洞中喂养,夏季炎热,有老鹰翅膀遮阴纳凉,故有“鹰打扇、虎喂养”之说。颜徵在扔下孔子后十分悲痛,常到尼山寻子,后在山洞中找到孔子,将其抱回家中。途中口渴难耐,遇一水井,便说井倒下来就好了。果然那井立刻倒下,井水自溢而出,颜徵在便喝了井水。这些传说,尽管有些离奇,但这段过往,被当地人世代相传,一如夫子洞前,自古至今潺潺作歌的溪流,谁也不知“歌词”叙述的陈年旧事,是否真切,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至今在颜母庄村北仍有一口扳倒井,并立有石碑。该水井原是泉水上涌自流,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炮炸毁,断了水脉,从此不再自流。扳倒井造型独特,井水清甜甘冽,养育了孔子历代子孙,百岁老人在此亦多见,每小时自然流量达10余个立方,干旱年份流量不减,经山东省地矿局鉴定,含有伪偏硅酸、锶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夫子洞前的溪水,因傍了“圣诞洞”,故有“智慧之源”之称,也被称作“智源溪”。智源溪下游的村庄便称作“鲁源村”,现在该村整体搬迁至尼山山前的小康楼。遥想当年,尚在襁褓中的孔子,听到这舒缓有节的溪韵,是否伴随他悠然如梦?是否会想到成人后会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叹?是否把颜母的祝福声悄然承载、流入齐鲁大地,继而汇入了华夏江河?但,尼山是与耶路撒冷比肩齐声的文化圣地,是中华文化的制高点,有着超越时空与国界的影响力,这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