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兴甲的头像

李兴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09
分享

岱南奇观曰峄山

“齐鲁青未了,岱宗夫如何”,齐鲁名山归岱峄。其中的峄指的就是峄山。峄山,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峄山又名邹峄山、东山。

在素称“孔孟桑梓地,文明礼仪邦”的山东省邹城市,于绿树碧瓦的亚圣孟庙鹄望东南,离城区十二公里许,一座奇山突兀而起,耸入云端,直插天表,与“五岳独尊”的泰山南北对峙。这就是被誉为“岱南奇观”的峄山,古人称之为小岱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被称为“岱南奇观”的峄山,敢于五岳争锋,并非浪得虚名。

峄山之奇在怪石万迭。据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史》记载,峄山是“水成巨砾沉积”。原来在亿万年前的洪荒时代,此处原为瀚海。由于水波侵蚀冲刷,迂回激荡,而将众多圆润、怪异的巨砾,叠积成堆。后经地壳变动,沧海桑田,崛起成山。不必说那参差嶙峋,百疮千孔,被地理学家称为当今世界之奇观的海蚀岩,单单那满山遍峪如禽如兽、静动兼有的六百余块怪石,其形如龟、如鱼、如兔、如冠、如丸,子孙石、元宝石、五巧石、骆驼石、鹦鹉石、试剑石、八卦石……“天然去雕饰”,象形惟妙惟肖,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变化无穷,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游人到此,无不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故峄山与三山五岳等名山相比,自有其特点。

峄山之奇在洞穴泉水。磊磊巨石之下,有许多天然洞穴。据考察,有名的洞穴一百四十四个,大如广庭,小如斗室,纵横通达,曲径通幽,深邃莫测。洞内多泉水,东北风起,百泉涌涨,味如醇醴,清冽甘甜。“源头活水”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泉。原水从石髓一龙口中喷出,洒珠溅玉。后因地理原因,活水枯竭,但泉旁因“天下第一名山”古碑一幢,亦不减色。另一天然名洞,位于峄山西峰,名为“空中楼阁”,洞中泉水叮咚,盛夏时节,溽暑难耐,此处乃绝佳的避暑胜地。明万历六年,孔子六十二代孙孔闻德至此而发出“空中楼阁,睹莫不神奇,庙貌山藏,宛若图画,诚天下奇观,古今之胜景”的赞叹。

峄山之奇在神话传说。阅揽中国名山大川,皆有神话传说,峄山概莫能外。峄山载入典籍,最早见于《诗经》《书经》。《书经·禹贡》有“峄阳孤桐”的记载;《诗经·鲁颂》有“保有凫绎”的诗句。据说禹王疏导治水,洪患绝迹,社稷生平,文明兴化,要求贡献峄山桐木制琴。音质纯正优美,如鹤唳凤鸣,清脆嘹亮,“峄阳孤桐”成为千古奇绝,峄山渐誉满天下。从女娲补天叠成峄山,到梁山伯、祝英台求学的“梁祝洞”、贞妇明志的“舍身台”、“金钟化石”、“骑鹤隐仙”升天去……千百年来,人们借物言情,把许多美好的憧憬和愿望变成种种神话传说,或曲折离奇,或凄美动人,令人陶醉。

峄山之奇在名人碑刻、诗篇。攀上峄山五华峰顶,置身于峨峨望海石上,东眺连绵沂蒙,黛色千里,一碧万顷;西望茫茫微山湖,波光粼粼,帆影点点,水天一色,渔舟唱晚;南连凫山,襟带徐淮;峄山之阳,春秋时期的“邾国故城遗址”历历在目;峄山之阴,大汶口文化的“野店遗址”,清晰可辨,这里点燃了邹鲁地区第一束文明的火把;北瞰岗山摩崖,玉屏耸翠,孟庙殿宇,掩映于古塔苍松之间;西汉丞相匡衡及父子丞相韦贤、韦玄成故里,孟母三迁教子断机处,逶迤毗连,古迹众多,文物斑斓,源远流长。至若“峄山戴帽”,白云滔滔,浓雾滚滚的云海奇观,更令人一饱眼福,心旷神怡。无怪乎古往今来,众多至圣先贤、皇帝贵胄、名臣显达、文人骚客,登临峄山,留下了传世不朽的名篇佳作,组成了一部灿烂的历史画卷。峄山,这颗齐鲁大地璀璨的明珠,更加熠熠生辉。

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即在此炼丹修行,至今仍有炼丹炉、炼丹洗药池遗址;至圣先师孔子登峄山问礼于老子,并在此讲学;亚圣孟子发出“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东山而小鲁”的感慨。至今,峄山阴刻的“孔子登临处”、“孔子小鲁处”,字迹清晰,引人遐思。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首次出巡齐鲁,即乘羊车率群臣“登于峄山”,命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颂扬其废分封、立郡县、统一天下之伟业,是谓秦峄山碑。秦始皇曾五次东巡,立下七块记功碑,而此碑是第一块。之后,历代篆书名家,如东汉蔡邕、唐代李阳冰、清代翁方纲都曾临摹李篆,深得精髓。此碑原立于峄山“书门”处,后焚于战火。现秦碑为元代摹刻,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至为珍贵。

此后,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史学家司马迁至此寻古,采集传说;医圣华佗登山采药,留下华佗庙、洗药池遗址;诗仙李白登山揽胜,诗兴大发,留下《琴赞》一首,为后人传唱:

峄阳孤桐,石耸天骨。

根老冰泉,叶苦霜月。

斫为绿绮,徽声粲发。

秋风入松,万古奇绝。

接着,诗圣杜甫,登兖州城楼,远眺峄山云雾缭绕的五华峰端,吟咏着“孤嶂秦碑在……”择路而来。豪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变法图强的王安石,醉翁欧阳修以及黄庭坚、陆游、赵孟頫、董其昌等曾登临峄山,留下诗文墨宝、碑碣石刻。那些星罗棋布于漫山巨岩、悬崖绝壁之上的刻石,字体雄浑、笔力苍老,如赫然于五华峰颠的“光风霁月”四个草字,粲然醒目、字大如席、潇洒飘逸、欲插天表……至清代,乾隆皇帝登临峄山,进洞小憩,遂有“形如累卵”、“凤鸣朝阳”的“乾隆洞”。诗人袁枚“行邹鲁邦”,惊“峄山高”,叹“沧桑变”。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峄山下,寒星摘盈把”。雍正五年出任邹县县令的王尔鉴,感孤桐绝迹,令百姓用弹弓射核,补种桃花,期年后,桃花盛开,王县令作《种桃诗》一首:

天半峄峰簇锦霞,孤桐老后补桃花。

沃根不用人间水,红雨春风到万家。

邹城本地文化学者王川先生曾著《峄山石刻碑文注释》一书,共记录和标注峄山现存及曾有的石刻诗文一百十篇。包括现在仍保留的石刻且古代文献也有原文记载的二十六篇;虽有石刻但古文献中没有记载的二十九篇;有文献记载但石刻或毁掉或佚失的五十五篇,对于了解峄山的历史文化,大有裨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