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甲
糁汤,是山东鲁南一带的传统风味小吃,曾获得山东省十大金牌旅游小吃,中国首届金牌旅游小吃,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流行于鲁、豫、苏、皖四省交界的很多地方。济宁人称之为糁(sá)汤,又名肉粥,为当地百姓的平常早餐。它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糁”的记载,春秋时代的名著载:“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颇类今糁。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有“糁食”。相传糁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饮料,唐朝传入内地。
糁汤,浓缩了所有精华于一身,精华和情谊在时间的作用下被催化,全部融入到这一碗看似普通却很有内涵的汤里,喝上一口,香味立刻在口腔中蔓延,就算再没有力气的人,在这一刻你体内小野兽仿佛被唤醒了,满血复活。黄澄澄的鸡蛋飘在汤里,入口绵绵的,细细的,喝上去十分畅快,再撒上少许葱花、胡椒粉、盐,这样一碗汤就可以上桌了。
相传山东临沂是糁汤的起源地,这边的老店有很多。想要品尝糁汤的朋友如果在这边旅游,一定不要错过。而在这些地方的糁汤一般作为早餐饮食,主要以路边小店和地摊经营为主,与包子、油条、馒头等搭配,是很不错的早点。
临沂这里做糁汤很讲究,对火候,时间,搅拌,工具等要求十分严格。这里的人制作糁汤要提前一天选料,夜里制汤,次日早晨才能制成糁汤。原料主要以肉、葱、姜、五香粉、盐、淀粉等为主,有的加进砂仁、公丁香、陈皮等中草药,可以增加温脾健胃的功效。有的糁汤辅料达到40多种。做糁汤用的锅也和普通的锅不一样,不仅比一般的锅要大几倍,而且它有颈,就是在锅上面圈一个高度为50厘米的脖子,这是防止跑掉香味而设计的。
济宁地区对煮汤用的锅盖和柴火也有要求,锅盖必须是柏树木做成,柴火必须用果树木,他们认为这样才能做出正宗的糁汤。正因为正宗糁汤制作复杂,时间长,不少商家图省事篡改配方,导致很多简易的,不正宗的口味出现。
糁汤在悠久的岁月中不断流传,经久不衰,它的品种多样,口味鲜美,时至今日依然热度不减,深受好评,它的味道之鲜美吸引了好多人慕名而来。它不仅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而且是山东省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值得更多的人去品味,去了解。
传说“糁”汤的名字与乾隆皇帝有关。话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经过如今的马头镇,想品品当地的名吃,当地的官员就把这种味道独特的早餐献了上来,乾隆皇帝一尝,感觉从未喝过如此可口的东西,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啥(糁)?”地方官员忙点头:“这是啥(糁),这是啥(糁)。”因此,天子的随口一问就成了它如今的名字——糁,这个名字也一直流传至今。
济宁糁汤味道之鲜美与它的制作手法、选材选料是分不开的,正宗的糁汤一般选用肥老母鸡肉作为吊汤的主料,配以麦米、葱、姜、五香粉、盐、面粉等。制作的时候将麦米和鸡下入锅内,煮三四个小时,之后将鸡肉捞出,一定要去骨,再把葱、姜、盐、胡椒粉、五香、酱油等调料放入盆碗中搅拌均匀,连同鸡一起投入锅中,再用小火吊十几个小时,经过时间的催化,鸡肉体内的营养成分全都渗透到汤水中。开锅之后,将面粉加水调成糊状,均匀地倒入锅中。
等到再开锅的时候,在汤中冲入一个蛋花,蛋花因汤的热度迅速成熟变成了漂亮的棉絮状,这样就可以了。喝得时侯,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具体把握,在原汤的基础上可以自己调配,酸,甜,苦,辣,咸,就看个人的创意和能力了。
糁汤在流传的过程中根据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不同,人们将糁汤的配方微调,以适应这个地方人们的口味,由此将糁汤进行了一种有意思的分类,一类主要流传于山东临沂一带的“黑糁”,熬制时放入大量黑胡椒,添加进粉碎的骨头,所以熬制出的汤色泽偏黑,偏浓,入口鲜香辣,醇厚;一类是流传于枣庄,济宁一带的“白糁”,他们则使用白胡椒或不放胡椒,汤的色泽偏黄,然后加入味精,鸡丝,点上一点酱油、醋,上面点缀上葱花,一碗完完整整的糁汤就做好了,喝上一口,配上一个小饼,就是一顿美美地早餐,吃上这样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你这一天的工作生活都将元气满满、精力充沛,这就是一座城市的味道,你会因为这道汤爱上这个城市,这就是美食的魅力。
邹城糁汤,搭配的不光是油饼、包子、蒸饺、烧麦,糁加烫面角才是标配。邹城的烫面角,是烫面做成的面皮,通透、晶莹而筋道。馅多以鲜猪肉、大葱为料,包成状似新月的面角。喝一口糁汤,吃一口烫面角,糁汤独特的味道与烫面角猪肉的鲜香在舌尖冲撞,那种软软的、绵绵的美妙感觉,令你回味悠长。(原载《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