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兴甲的头像

李兴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28
分享

千古回响峄阳桐

千古回响峄阳桐

李兴甲

登临峄山,若能一睹峄阳孤桐的风采,在峄阳孤桐遗址——峄阳书院里,静听一首古琴古曲,成为峄山游客们的一大幸事。

峄阳孤桐,顾名思义,就是在峄山南坡生长的孤高清隽、孑然不群的特有的梧桐树。它生长在千仞悬崖之上,扎根于危岩乱石之中,高俊挺拔,与空中云霞为友,在风霜与寒风的肆虐中,傲然屹立。

秦始皇扫六合、定天下,东巡首登峄山,李白、杜甫、王安石、苏东坡等文豪巨擘都曾登临峄山,刻石立碑、题词赋诗,留下了《秦峄山刻石》《琴赞》《孤桐》《舟中望峄》等遗迹遗址,诉说沧桑岁月,令人思绪悠悠。

其中《琴赞》《孤桐》指的是峄阳孤桐,也称峄阳桐。峄阳孤桐出自《尚书·禹贡·徐州》,意为“峄山南面的特产桐木”,古代以制作琴瑟而闻名,曾经作为贡品进贡大禹。禹王根绝水患以后,心情大悦,以此琴奏乐,闻之犹如鹤唳凤鸣、莺歌燕舞、清脆悦耳,心情舒畅。峄阳孤桐从此成了乐坛的“千古绝唱”。可惜峄阳孤桐在一场通天大火中永远绝迹了,这只是传说,也有人认为,因峄阳孤桐制作乐器精美,被人们无限制的乱砍滥伐,暴殄天物,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终于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孤桐绝迹了。

据专家考证,最大一棵峄阳孤桐,也是最后一棵成材的孤桐死亡的确切时间是公元1600年。峄阳桐由于生长周期长,加之过度采伐,再加上元朝外来文化的侵入,古琴文化没落,在明万历年间仅剩一棵大树,明朝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其著作《广志绎》中精确记载了最后一棵成材的峄阳桐死亡的时间及经过:“今则枯桐寺前果只留一桐,足称孤矣,虽非禹时之旧,似亦不下千年之物。万历戊,己间特荣一枝,次年旋坏。余癸巳冬适行荒至,问之,已仆地,寺僧将曳入而斧爨之,余急令扶植原所,累大石为坛,上为一亭覆之,名栖桐榭,以存禹迹,稍迟时刻则毁矣。固知神物成毁,良不偶然。”至此能斫琴的、最大的一棵孤桐就这样彻底消失了。

在中国嘉德2011年的春节拍卖会上,一把唐代大圣遗音古琴,最终以1.1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震惊世界。这把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唐代古琴,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古琴之一,堪称古琴的标准器,其背后有草书铭文“大圣遗音”四字,隶书铭文有“峄阳之桐,空桑之材,凤鸣秋月,鹤舞瑶台”十六字,这把古琴,将峄山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琴棋书画被看作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其中古琴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当中,有着无与比拟的地位。几千年来,中国的文人一直把它当作修身养性的工具,并以其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而被后人所珍视。

早在春秋时期,至圣先师孔子无论讲学于圣坛,还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再后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认为,古琴是众器之中,勤德最优,他在刑场上,一首千古名曲《广陵散》,成为了他生命的绝响。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且富有民族色彩的弹拨乐器,中国古琴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就有所记载。它和瑟都是我国弹拨乐器的始祖,《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诗句,表明古琴弹奏已经是青年男女追求的时尚。中国古琴音色优美,音律传神,从形制到曲目,从特殊的记谱方式到丰富的演奏技巧,都体现了中国音乐艺术的至高境界,极具民族特色。

古琴艺术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世界公认。

在每把古琴的后面都会有一些书法篆刻,有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每把古琴的制作年代以及制作材料的简介,它不仅仅是一件乐器,而是集书法、篆刻、文学为一体的传世艺术品,如九霄环佩、大圣遗音、海乐清辉、天风海涛、玲珑玉、峨眉松,这些名琴背后的书法篆刻中有一个共同的相似点,就是都会出现“峄阳之桐”,或者“峄阳孤桐”这几个字眼。这些名琴之所以能够成为传世珍品,成为无价之宝,峄阳之桐或者峄阳孤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自古以来,琴面与琴底都是以分别属阳与属阴的两种木材斫制而成。桐木属阳,置于上,斫成琴面;梓木属阴,置于下,斫成琴底。就木质而言,桐木松软,制作琴面能使琴的音色更美;而梓木坚硬,制作琴底能使琴底坚牢,不宜变形。相传,第一个用峄阳孤桐树制作琴的是伏羲氏,后来,大禹治水,洪患绝迹,社稷升平,文明兴化,天下百姓都拿最珍贵的礼物敬献禹王。《尚书·禹贡》记载:“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意思是说,峄山南面的桐树,和羽山山谷中色彩斑斓的五彩山鸡,泗水岸边可以漂浮水土声音清婉的奇石等,一起作为贡品,献给了救活天下苍生的大禹王。果然,用峄山桐木制琴,古琴音质纯正优美,闻之犹如鹤唳凤鸣,清脆嘹亮,悦耳清心,峄阳孤桐遂成千古奇绝。

天下名山无数,世间梧桐更是不知有多少,为何唯独峄山上的桐树,有这等幸运呢?

汉代大儒孔安国给了三个字的解释:中琴瑟。意思是造琴瑟的好材料。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梧桐生于峄阳山岩石之上,采东南孙枝以为琴,声清雅。”直到唐代封演才在其所著《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了峄阳孤桐的特别之处:“此桐所以异于常桐者,诸山皆废地兼土,惟此山大石攒倚,石间周回皆通人行,山中空虚,故桐木绝响,以是珍而入贡也。”意思是说,峄阳孤桐扎根山岩,材质清奇,又吸收了峄山千洞万孔之玲珑神韵,音色更加非同凡响,是制造名琴的绝佳材料,自然被当作珍宝供奉给帝王家。

峄阳孤桐制作的古琴是雅乐演奏的重要乐器。雅,正也。雅乐,即典雅纯正的音乐,是一种古代的宫廷音乐,是朝贺、祭祀等大典所用的音乐。雅乐经过夏商周三代,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礼仪共同构成了辉煌的华夏礼乐文化,是邹鲁礼乐文化之源,是华夏文明的灵魂所在。由鼓、琴、瑟、磬、埙等器乐构成的雅乐雏形,历经千年,余音袅袅。邹鲁地区、泗水之滨也成为中国礼乐文化的源头之一。

但令人惋惜的是,如此斫琴上佳材料却已经消失殆尽。明朝官员湛若水曾有诗句吟道:“山阳觅孤桐,孤桐已无树。虽有千年凤,未知栖泊处。”清代邹县县令王尔鉴在《峄山种桃诗》写道:“天半峄峰簇锦霞,孤桐老后补桃花。沃根不用人间水,红雨春风到万家。”

游峄山,写峄山,亦或梦见峄阳孤桐,均须有敬畏心。正因此,古代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王安石、葛洪、谢惠连等人均将峄山的孤桐入诗。“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唐朝诗仙李白登峄揽胜,听松涛呜咽,闻泉水叮咚,不禁诗兴勃发,赋《琴赞》一首。李白的诗颇为超脱,仙气氤氲从句间溢出。诗圣杜甫登兖州城楼,远眺云雾缭绕的峄山主峰五华峰,吟咏着“孤嶂秦碑在……”择路而来。这两位照亮中国文学天空的泰斗级大诗人在壮年时期,结伴游峄山,而且还都有诗作传世,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伟大的会晤。唐代制琴大师雷威做了一把“忘味”琴:“峄阳孙枝,匠成雅器”。用峄山孤桐制作的古琴,以瑟传声,以声传情,穿越古今,绕梁不绝,千古回响。

那一株株名贵的峄阳孤桐,千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制琴名家以得一物制成一把千古名琴而为人生一大幸事啊!历代文人墨客多以“孤桐”、“峄阳木”代指古琴,成为高尚文人的象征,上升为一种文化标志,峄阳孤桐也成为了中国古琴的代名词。为了缅怀这千古名木,很多文人墨客在峄阳孤桐曾经的栖息地——峄阳书院附近的巨石上留下了不少题壁,明朝万历年间留下“峄阳孤桐”、“孤桐生笋”几个大字,成为峄山的一道风景。

我站在曾经生长着峄阳孤桐的地方,古松翠柏掩映之下,断碑残垣依稀可见。心想,如果能在峄山孤桐遗址——峄阳书院里,静听一首古琴古曲,该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

令人欣慰的是,四百年后,2012年5月19日,当地文化学者董伟和他的研究团队,历经年余苦寻,终于在峄山发现峄阳孤桐生物群落13棵。经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古琴大师李祥霆鉴定为白桐。至此峄阳孤桐重现盛世。

这一“王者之音”,注定如所有美好艺术一样,以不可逆转的方式,避开嘈杂的人流,以千古回响的姿态回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