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乒乓,大世界
喜欢乒乓球,纯属偶然,当然偶然就是缘分。
中学的时候,迷恋过篮球,但在长人如林的玩伴中,不足170公分的我,感觉如鸡立鹤群,很难看到自己的天空。后来,也踢了一段时间的足球,发现也不适合自己,一无体力,二无对抗,三无技术,根本摸不到球,在场上,感觉自己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再后来,陆陆续续,打过排球,玩过羽毛球,都没找到太大的乐趣,有的只是失败感、挫折感。
记得上高二时的一天下午,课外活动,我看到教室旁边的乒乓球台边围了一圈人,还不时有叫好声、掌声响起来。我走近一看,原来是教我们化学的徐老师在和一个不知哪班的同学打比赛。徐老师大学毕业没两年,文质彬彬,帅小伙一枚。他对面那个同学,应该是专门练过,动作规范、优美。小小的银球在两人之间,在简陋的水泥台子上划着美丽的弧线来回的飞舞,观球人的脖子跟着小球左右扭动,太漂亮了,太精彩了。
完全外行的我,看得目瞪口呆,不知不觉,心痒了,手也痒了。
从此,我就和乒乓结下了不解之缘。喜欢看高手比赛,欣赏艺术,学习动作,然后在练习中照猫画虎。每个课间的十分钟都要去推几板,中午放学了,先打球,再吃饭。下午的活动课,要先抢球案子,一共就四张,晚了就只能干瞪眼。
打了一段时间,我才发现,自己很适合这项运动。两人隔网而立,不需要正面对抗,危险系数小,只要你水平高,哪怕对面站着姚明,你也能打得他满地捡球。太好玩了!
为了快速提高水平,我一边观摩,一边尝试,一边揣摩,后来还写训练日记。我把乒乓球技术概括成三个字:快、准、狠。也就是说,你要在最短时间内,把速度、角度、力度完美结合。一场比赛,比的不只是体力、技术,还有毅力、韧性、智慧、心理等等。
越来越好玩。
水平慢慢提高,对它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我渐渐知道了乒乓球为什么能成为我们的国球,为什么那么多的国人喜欢它。我知道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是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喜欢上他的那句振聋发聩的呐喊:人生能有几回搏!我还知道了,自从容国团夺冠之后,中国乒乓球一次次在世界大赛中为国争光,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我也了解到我们的开国元勋毛主席、周总理等等都爱打乒乓球,尤其令人敬佩的是,我们伟大的外交家周恩来总理1971年用小球转动大球的高超技艺,推动了中美建交,小小银球成为中美两国打破壁垒,建立外交关系的使者。小球转动大球,成为人类外交史上最传奇的一笔。小小银球,帮助国人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实现了国人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梦想。
上大学后,大学条件一般,打球的机会不多,印象深的是代表中文系参加学校的比赛,拿了个团体第二名。其实,那时我的水平太普通,只是大家都不会,矬子里面选将军,我就有了点用武之地。
上班之后的前几年,学校也没有太好的条件,很少打。后来学校硬件条件越来越好,玩球的渐渐多了。高手还真不少,像张思武老师、张传海老师、王德全老师、陈少飞老师等等,都比我强多了,我们就经常向高手们取经学习,那些年,经常和我们一起打球的战友除了上面四位高手,还有老校长刘克祥、郭志江老师、苏全老师、穆双龙老师、赵金龙老师、曲海涛老师、董晨老师、张亚安老师、胡亚萍老师、王洪亮老师等等,近几年又增加了许多新生力量,牛山一中的校园也因此而增添了好多活力。
现在,当年的球友,有的已经退休了,有不少成为了教育专家,也有的从政了。还在和我一起打球的老战友越来越少,真想他们啊!好在新的战友已经成长起来了,有国球,我永远不会寂寞。
熟能生巧,我的球技随着岁月的增长也在慢慢长。学校领导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开设了校本课程。我就利用自己的这点特长,开设了我的选修课——乒乓球训练班。目的就是让那些当年和我一样的孩子认识国球,了解国球,喜欢国球,爱上国球,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在比赛中增长毅力、韧性、智慧,在人生的路上践行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理念。
后来,我悟出,小小的银球里面还包含着许多人生的哲学,如强和弱的相对性、快和慢的对立统一、正和歪的辨正关系等等。特别喜欢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的一句经常教导队员的话:做人,越正越好;打球,越歪越好。而能正,才有可能歪,连正都做不好,歪,就真歪了。
在我的课上,我把我对乒乓球的这些理解告诉了孩子们,并希望通过他们,把国球博大的文化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国球经久不衰,永远成为国人的骄傲!
因为喜欢乒乓球,所以不光打,还作诗文歌之、咏之。附录我的两首小词,献给我的球友和读者。请方家多多批评指正为盼。
西江月 乒乓球比赛
这边倚天神剑,那边屠龙宝刀。中间银球自在飘。场面好不热闹。
你有万千变化,我有神奇妙招,既比体力又比脑,魔高还是道高。
西江月 打球归来
提拍又上疆场,踌躇满志归来。自斟自饮自开怀,谁有老夫自在?
莫叹青春不再,院中月季重开。自强自信自不败,哪个不把它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