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读到虞姬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
作为当局者的项羽没听明白,作为旁观者的我也不清楚,这位绝代佳人,在生命最后一刻说出的话一定非常重要,好奇心一向超强的我,一定要把它弄明白,再找机会告诉泉下的项羽,让他理解他的佳人,让他死而瞑目。
读罢全篇,我对着这句话左看右看,又足足盯了几分钟,可是,一无所获。佳人的心思,真难猜啊!
我首先把注意力对准的是“收梢”一词,按照它所处的语境,它应当是“收尾、结束”之意,为了印证我的猜测,我翻开了《现代汉语词典》,没有,这么厚厚的一本大词典竟然没有。我对自己的猜测产生了怀疑,难道根本就没有这个词,或者是这个“梢”字打错了,是不是前面反复出现的那个剑鞘的“鞘”字。现在的书,错误太多了。上百度,我快速地输入“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查找,果然,网上出现了好多版本,有“收梢”,也有“收鞘”。真是黑旋风碰上了李鬼,有点真假难辨了。难辨也得辨,既然网上的东西不可靠,我就到图书馆,几分钟就弄清楚了,书上清清楚楚写得是“收梢”,看来就是一开始猜的意思。虽说弄清楚了一个词,可是,佳人的心思,依旧难猜!
唯其难,才有意思。这话绝对不是凭空说出来的,张大才女一定在前面留下了伏笔。
我决心追根溯源,我的眼睛开始细细地向上寻觅,它忽然停在了这句话上:虞姬微笑。她很迅速地把小刀抽出了鞘,只一刺,就深深地刺进了她的胸膛。莫非是虞姬对自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不给项羽留下后顾之忧的选择表示满意,再联系前文,她在巡营时想到的那个可怕的可能,她在项王成就霸业后被赐为“贵人”而终身监禁在宫中慢慢老去,不得不与其他的三宫六院的嫔妃分享项王的宠幸,死后不过是被封一个端淑贤穆之类的谥号,有可能连她心爱男人的一滴眼泪都换不来,而相比之下,现在的选择,她是为项王而死,死在项王的怀抱里,她的死完全占据了项王的心,让项王流干了泪,她是死得所值。
猛一看,这样的理解好像合情合理,可是,如果真是这样理解的话,虞姬的临终遗言就应该这样说:我比较喜欢这样的收梢。对,一定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
但是,张大才女明明写的是“那样”的,“那样”的就一定不是“这样”的,所以上面那种看起来的合情合理并不合真情、合真理。
那么,真正的情理到底是什么?我们必须继续追本溯源。
我的眼光再往上走,我看到了他们命运的另一种可能,“虞姬,披上你的波斯软甲,你得跟随我,直到最后一分钟。我们都要死在马背上。”这是项羽为他们的命运安排的最大可能的结局。可是,这个建议一提出来,就被美丽聪明的虞姬拒绝了,她不想成为心爱的男人的累赘。难道临死之前她又后悔了,后悔没听项羽的建议,怎么想,这都不符合虞姬这个冰雪聪明的人物的性格,再说了,如果她是这个意思的话,并不太傻的项羽怎么会听不懂呢?显然,这也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我的目光继续逆流而上,这一次它停在了这个地方:
虞姬看着他——不,不,她不能叫醒他告诉他悲惨的一切。他现在至少是愉快的;他在梦到援兵的来临,也许他还梦见内外夹攻把刘邦的大队杀得四散崩溃,也许他还梦见自己重新做了诸侯的领袖,梦见跨了乌骓整队进了咸阳,那不太残酷了么,假如他突然明白过来援军是永远不会来了?
虞姬脸上凝结了一颗一颗大汗珠。她瞥见了布篷上悬挂着的那把佩剑——如果——如果他在梦到未来的光荣的时候忽然停止了呼吸——譬如说,那把宝剑忽然从篷顶上跌下来刺进了他的胸膛——她被她自己的思想骇住了。
我的目光来来回回在这些文字上游弋,一瞬间,醍醐灌顶,我忽然间觉得我懂了虞姬,懂了张爱玲,懂得了她们喜欢的“那样的收梢”到底是什么。
她太爱眼前的这个男人了,她希望她深爱的男人,永远睡在他的英雄梦里,不再醒来,永远不再感受到战败的痛苦。所以当她瞥见布篷上悬挂着的那把佩剑时,她想像到了一个画面,甚至说她更希望看到这个画面,那把宝剑忽然从篷顶上跌下来刺进了他的胸膛——于是,他就能永远生活在了他的胜利里,荣光里,喜悦里。然后她再用这把剑刺进自己的胸膛,枕着自己心目中永远的英雄含笑而逝。
一个永远生活在英雄梦里,没有失败,没有痛苦;另一个完完全全得到了自己的爱人,没有分割,没有冷宫。对于此时此地的虞姬来说,还有比这更圆满的结局吗?
可是,这个美好又可怕的想法,只能是想法,她没有勇气亲手去实施,去结束自己心爱的男人的生命。她甚至也不能告诉项羽自己那个奇怪的想法,他是不可能理解自己的。所以临死之际,她还是把这个最大的遗憾说了出来,这毕竟是她做过的最后一个美丽凄惨的白日梦,和眼前的这个收梢以及其它收梢相比,显然,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
爱他,就希望他快乐幸福;爱他,就爱得歇斯底里,就希望永远完整地拥有他。可是,这样的奢望只有在“那样的收梢”里才可能有,而“那样的收梢”又太残酷!太悲壮!太凄美!太惊世骇俗!所以,虞姬放弃了,张爱玲也放弃了。于是,读者们今天看到是这样的收梢,而不是“那样”的。
生活从来都不是完美的,艺术更多的时候都是充满遗憾的艺术。世间没有两全经,得之失之谁又能说清呢?
十七岁的张爱玲能写出这样的故事,恐怕多少与她的家族背景及生活经历有关,“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少女一心想逃离父亲的控制和后母的虐待,叛逆的力量静静地在她的血液里燃烧。缺少家庭的爱,她更渴望爱。生命是短暂的,只有爱是长存的,以死获得忠贞不渝的完整的爱情,以对命运的有力抗争实现自我价值,尽管有些惊世骇俗,但的确是一个美丽的收梢,她喜欢这样的收梢,不知道她的知音胡兰成是不是懂她。我想,他是不懂的,如果懂了的话,已经俘获了她的芳心的他,恐怕就不会那么滥情了吧。
虞姬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自己并不完美的爱情,她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奉献给了自己爱的英雄,可是英雄爱她吗?也许爱,但绝对不是爱德华八世那样的爱,当江山和美人不能兼得的时候,项羽的选择肯定是前者。有人说,男人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前半句对项羽来说极恰当,后半句对虞姬来说就不太合适,它可能只适合那些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因为对于虞姬这类的女人来说,所爱男人就是她的整个世界,其它的,跟她有什么关系呢!
十七岁的张爱玲能写出这样的小说,了不起,的确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才女,只是她恐怕怎么也想不到,她的爱情和虞姬如此相似,甚至还不如虞姬,她所爱的那个男人,尽管懂她,也爱她,可偏偏是个彻头彻尾的渣男,喜新不厌旧,四处留情。真替爱玲不值。
除了她们,历史上的很多大美女大才女的爱情都不完美,也不知什么原因,难道是老天嫉妒她们?
我不喜欢这样的收梢,也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