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小学的时候,就喜欢在父亲的书橱里翻来翻去,寻找喜欢看的书。
父亲的书橱严格来说不是书橱,而是五斗橱最上面带玻璃窗的一格小空间。父亲是人民教师,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将带回家的教科书和学生作业本小心地放置到这个小空间里,然后关上玻璃的推拉门,生怕被我和妹妹随意拿出去弄丢了。
记得三年级的暑假期间,我在屋后竹园里乘凉,无所事事,家中的小人书都看过了,便回屋拉开五斗橱的玻璃门,寻找父亲的藏书。
那时候,父亲带回来的书籍都是课本和教案。课本我是不看的,因为我自己就有。但父亲的教案我一翻就喜欢上了。因为相对于课本,老师的教案是每位老师独有的,我们学生则没有。我喜欢教案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教案里会有详细的解释。比如语文课本里的一个词,在学生的课本里除了拼音外,其他什么都没有。但教案里不仅有这个词的解释,还有这个词的出处和引申的意义等,比课本的可读性要强;教案里还有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看了教案后,我能够提前知道老师要讲的内容,有时课堂上可以准确回答问题。于是,我对语文教案和数学教案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最主要的是,我通过看教案,已经提前将课本知识自学了一遍,课堂上再跟着老师巩固一遍,效果非常好。所以,小学里我拿了好几个“三好学生”。
随着时间的增长,家中的书籍也越来越多,父亲逐渐带回来《新华字典》《西游记》《水浒传》《狂人日记》以及一些农业书籍。虽然这些都是课外书,但对于我来说,都是我的“菜”。它们让我很早就开始认识了吴承恩、施耐庵、鲁迅等“文学大咖”,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在上世纪1980年代,父亲购买了一本《猫儿洞日记》。当时是南方边境自卫反击战时期,这本书也是令我爱不释手,我利用两天时间就读完这本前线战士在猫儿洞中写就的日记,让我对解放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让我对绿色军营充满了向往,也更坚定了我当兵报国的意愿。
无论是教案、文学作品抑或是农业书籍,海量阅读让我的知识面有了很大的拓展。我与同学聊天时,经常将这书中读到的知识和故事搬出来,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记得父亲的书橱里有一本繁体字书。这本书的名字我已经忘了。我当时也没有嫌弃,拿着这本书仔细阅读。由于我们平时学的都是简体字,对读小学的我来说,看繁体字书籍确实有难度。我边看边猜,猜不出就查字典,因此认识了很多繁体字。这本书看完后,此后看到繁体书法、篆书等,我大多能认识,有些特别难认的猜几次猜得差不多,让老师和同学赞叹有加。
在那个课外娱乐载体有限的年代,父亲书橱里的书伴随我走过很多年,让我从中汲取了很多知识,为我提供了很多“养分”。
后来,我们家两次建房和装修,父亲书橱里的书籍搬来搬去,亲戚朋友你拿他拿,结果丢了不少。如今,我家新建了一个大书橱。除了摆放一些父亲的书籍外,我还购买补充了一些文学书籍,家中的藏书总量已经超过1000本,但父亲书橱里的书对我的启蒙我从未忘记,而且,这种启蒙带来的人生收获,会伴随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