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登峰的头像

张登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17
分享

粗茶淡饭有“魔法”

母亲不是演员,但她的双手会变“魔法”。这是我从小就知道的秘密。

小时候,我家的条件很一般。父亲虽然是人民教师,每月有几十元的工资,但工资的大部分要上缴给爷爷奶奶,因此,自己家中剩不了几个钱。

为了我们一家人的生计,母亲在当时现有的家庭条件下,为填饱我和妹妹的肚子,像变魔术一样,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的”。

1970 年代末,我逐渐开始记事。一个夏天的中午,小学二年级的我放学回家吃饭,母亲已经将饭菜端上桌子。我坐下一看,桌子上除玉米粥,还有玉米饼和煮豇豆,关键豇豆里面没看到肉却有肉香味,应该是放的猪油。玉米饼上也蘸着豇豆的汤。我一边喝粥,一边啃着带着鲜咸肉香的玉米饼,特别美味。连连问母亲今天的饼子怎么这么好吃。母亲说,她想来想去,要给我们改善一下伙食,让我们有精力坐在教室里学习。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母亲每天节约一点食材,然后每半个月将节约的食材拿出来,给我们加一次餐。虽然那时的加餐只是做成简单的烧饼粑粑或面疙瘩汤等,但在同村人的伙食中,算是非常创新和不错的了。

母亲没有工作,就是普通的农民,识字也不多。她对我和我妹妹的一句口头禅是:“我只能管你们吃饱,写字学习我不懂,这要靠你们自自己了。”的确是这样,母亲为了我们的成长和一日三餐操碎了心。

春天,我家屋后的竹园是食材取材之地,母亲将长出的竹笋挖出来,或炒或煮,让我们品尝春天的味道;屋后的榆树发芽了,母亲摘些嫩榆芽,洗净后剁碎,和着面做榆叶饼给我们吃;麦田里的野菜长出来后,母亲又常去地里挑野菜,回家后或煮野菜粥或炒野菜,那种鲜美的味道至今不能忘怀;秀才港边的芦苇长出后,母亲又到河边找芦蒿,到河边摸田螺。那时,家中虽然一年吃不了几次肉,但河鲜倒是每年可以品尝到。

夏天,母亲会在自家三分田的自留地种下蔬菜、茄子、豇豆、蚕豆等,以便随时能到地里拔点菜、摘些豆子回来做给我们吃。她还会到河里去捞蚬子、摸河蚌,回来给我们改善伙食。

秋天,母亲要准备的食材更多:她会将村里分的红薯洗干净后,切成薯条晒干,留着来年春天放在薄粥里垫锅,不让我们只喝薄粥;她会将收获的萝卜切成长条,腌制成五香萝卜干,这样明年一整年都有吃粥的咸菜;她会将收获的豇豆煮熟后晒干,待来年再吃。

冬天,母亲会将春节前购买的猪肉中的肥膘切下来熬成猪油,待来年春天给我们慢慢挑到饭菜里拌着吃;母亲还会挑两块五花肉抹上盐,制作成腊肉;做馒头和做年糕时,母亲总会多做一些长条年糕,回家切成糕片晒干;春节前,大队分发的一些鱼,母亲也会挑两条大鱼,腌制起来……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母亲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会挨饿。每次我和妹妹喊饿的时候,母亲总会变“魔术”似的,拿出家中的“藏品”,做出各种充饥的美食给我们吃。在那个特殊困难时间,母亲就是这样神奇和伟大!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母亲的孙子也降生了。母亲真是“忙完子女忙孙子”。

母亲对她的孙子从来不肯亏待。从上幼儿园到上大学,母亲倾尽所有精力来陪伴她的孙子。她孙子上幼儿园时,学校需要家长配合做各类手工。我和妻子因工作忙,无法顾及孩子的事情。母亲主动承担起她孙子的学习和生活。母亲除了做好饭菜,还陪着她孙子在家中翻箱倒柜找做手工相关素材,然后与她的孙子一起做手工。学校要孩子养鱼或盆栽等,母亲马上去买鱼、买花盆,栽花养草,为她的孙子操碎了心。上大学了,她的孙子虽然不能经常在身边,母亲还是通过电话或微信视频叮嘱她孙子要吃饱穿暖,无微不至。

人生七十古来稀。一晃,母亲也是位“七零后”了。如今,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庭生活也越来越好,母亲还是不肯闲着,每次吃饭都会多准备几个菜,管我们“吃饱吃好”。每次看到餐桌上母亲准备好的饭菜,我就会想起母亲那双会“变魔法”的手,给我们端出意想不到的菜的情景。

我一直心怀感恩:平平常常的粗茶淡饭,在母亲的巧手之下,变成可口的饭菜;母亲不仅仅填饱了我们的肚子,她还为我们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母亲还是一个有着忧患意识和前瞻思想的人。

母亲所做的一切让我懂得:照顾好一个家或要做好一件事,一定要往前看、往远看,要有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从而做到未雨绸缪。

母亲的“魔法之道”就在这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